創業者堅持“三人行,必有我師”的處世觀,可以見人之長,師人之長,廣開財路,並且最容易在競爭中獲勝。日本企業家在這方麵堪稱典範,他們似乎有一種天生學習他人的本領,在不斷學習中將劣勢轉化為優勢,取得長足進步。例如日本鋼鐵企業,戰後初期僅有50萬噸粗鋼生產能力,卻在20年中發展成為世界鋼鐵大國。這歸功於日本學習和引進了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倒如奧地利的氧氣頂吹轉爐技術,法國的高爐噴重油技術、德國的爐外精煉和脫氧技術、瑞士的連鑄技術和美國的冷熱帶鋼連軋技術,等等。1973年,日本的鋼產量達1.2億噸,成為世界最大的鋼鐵出口國。
在經營中,競爭激烈的程度越來越呈現遞增的趨勢。“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一個創業者如果不思進取,尤其喪失了學習的積極性,很快就會被淘汰。俗話說,“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經營實踐更是如此。假如創業者以老板自居,稍有成績就懈怠下去,以為可以好好過幾天舒服日子,這就大錯特錯了。抱這種想法,可以聽一聽比爾·蓋茨的觀點,這位微軟創始人始終認為“微軟離死亡隻有18個月。”
曆史上由於傲慢自大遭受失敗的公司不計其數,美國福特公司,王安電腦,德國大眾,等等。創業者一旦認為達到學習的極限,就很容易被對手或市場甩得遠遠的。像王安電腦一蹶不振;福特和大眾曾經被對手逼入死亡境地,“蒙辱”很長一段時間才最終爬了起來。山外青山樓外樓,強中更有強中手。創業者要永遠保持清醒頭腦,深入了解別人長處,學習別人經驗,並在實踐中尋找進一步的發展機會,才有脫穎而出的日子。
在未來,企業沒有學習及創新的能力就會死亡。這一點被越來越多的創業者和經濟學家承認。創新,從某種意義上也是來自學習的結果。例如微軟、思科公司,獲得超速發展的根本原因就在於都善於獲取知識並控製知識的傳播。從一定角度看,控製學習的權力將是一種壟斷。由此可見,在許多跨國公司設置學習“壟斷”壁壘麵前,創業者仍然無動於衷,無異於是一種自殺行徑。
誠如美國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所言,對21世紀企業來說,傲慢自大是一種代價過於昂貴的奢侈品,將很快被“學習型”企業擊得粉碎。聰明的創業者,將是最勤奮的學習型人才,這句話正在變為許多困惑的企業家的座右銘。
行勝於言
通常,創業者最大的苦惱不是理想。關於理想,他們早已經滿懷激情地做了許多設計。那麼,什麼是最大的苦惱呢?就是行動,他們麵對現實往往不知所措。行動遠遠勝過言語的意義,因為隻有行動才能將理想轉為現實,創業者隻有依靠行動才能走向成功。
縱觀無數事實,大凡成功者都是付出行動最多的人。大發明家愛迪生,並沒有讀過多少書,每一項發明都經過千百次的實驗才最後成功。所以,他深有感觸地說:“成功,百分之一靠天才,百分之九十九靠汗水。”愛迪生在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每天工作18小時,在75歲時仍每天工作16小時。在他一生65歲前的大部分時間裏,他的標準工作日是一天工作18小時,其間打個盹,偶爾中斷一下吃點東西。根據傳記作者約瑟夫森的說法,“愛迪生從來不能理解其他人力量的限度,因為他自己的精神和肉體的持久力看來是無限的……愛迪生工作時一天最多隻休息三四個小時,他的巨大的恢複力有助於保持他的精力。”可見,行動是愛迪生成功的萬能靈丹。
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更覺得從來沒有足夠的時間用在行動上。他不穿襪子,認為穿襪子是使生活不必要地複雜化。他少言寡語,認為可以留下精力放在行動上。他被認為是心不在焉的教授,這不是由於他真的心不在焉,而是他不願將時間耗費在無謂的事情上。如果你在腦海中回想起這位發明相對論的個性內向和若有所思的教授形象,你就不會驚訝他為什麼具有那麼高的成就。因為,這是行動的力量,是別的無可代替的。
約翰·錢伯斯,美國思科公司總裁,其領導的思科公司股票市值在2000年超過微軟而居世界第一。錢伯斯被公認為是天才的演說家,常常出入白宮做為美國企業家代表會見世界政要。誰能想到,中學時代的錢伯斯患有嚴重的口吃病。當時,孩子們紛紛嘲笑他,錢伯斯則頑強地反抗,大膽和人們交流,最後糾正了這一毛病。行動改變了錢伯斯,讓他克服了障礙,並增強了信心,從此踏上了成功者的大道。
當林肯是個年輕的律師時,因為一個重要案件來到芝加哥,但是無人理會。在芝加哥,那些年長有名的律師,都一致認為同一個外來,的後生律師在一起合作有損尊嚴。他們將林肯拋在一邊,無論去什麼地方都不請他一同前往,更不和他一塊吃飯。林肯怎樣麵對這種情形呢?是否針鋒相對來一番理直氣壯的爭論呢?不,他根本沒有。他回到自己律師事務所後說:“我到芝加哥才曉得自己所懂得是多麼的淺薄,而我要學習的又是多麼的多。”林肯用行動來促使自己改進。後來,他升到了很高的地位,那些輕視他的人還是一無長進。他做了美國舉世公認的最偉大總統之一,那些律師還在為生存奔波不停。林肯用行動證明了自己的價值,這要比任何言語都擲地有聲,並且具有最重的份量和最強的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