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守諾言對創業者具有鞭策力量,一方麵正視困難,不輕易許諾,另一方麵,創造條件,保證兌現諾言,保證了經營的成功。猶太商人十分重守諾言,一旦達成共識,還訂立合同,即“契約”。據說契約一詞源於《聖經》,指的是“人和神之間的一種約定”。可見,重守諾言,事關多大!
飲水思源
創業者在社會中以賺錢來實現個人價值,一旦實現成功後,又要為實現社會價值而拚搏。這就是“飲水思源”。創業者沒有“飲水思源”的境界,就不可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大成功。對創業者來說,一手抓今天,創造個人價值,一手抓明天,創造社會價值,其目的就是企業持續經營,贏得百年的成功。
大凡成功經營者,無不在“飲水思源”方麵,保持了清醒的認識。英國報業巨子羅伯特·麥克斯在兩個兒子麵前明確宣布:“盡管我現在擁有20多億美元的財富,但你們不要有任何的奢想,我將不會讓你們繼承這筆財產。”華僑領袖陳嘉庚也對自己的兒子說:“我雖然已經有上千萬家財,可是我的錢是取之於社會,要用之於社會,我自己也不敢亂花,也決不讓子孫揮霍。”這些創業者為了讓子女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並不將個人財富認為是自己一個人的,可謂煞費苦心。
開發縫紉機的美國企業家勝家,與其合夥人之間的故事,更是發人深省。勝家發財之後,一味追求享受,揮霍無度,最後竟被逐出公司,不得不放棄他一手創立的事業。下麵這段勝家與主要合夥人克拉克的對話,或許可以作為創業者參考和警惕:勝家:公司是我創設的,我決不退出。
克拉克:但你是老板之一,不能光等著坐分紅利,不顧企業前途。如果大家把每年賺的錢都分光、花掉,公司的將來如何還會有發展?
勝家:如何發展由你們去想辦法,我決不加以幹涉。
克拉克:生意要求發展,隻有兩個辦法,一是股東們增資,一是吸收新股東,可是這兩條路我們都行不通。
勝家:為什麼?
克拉克:第一,因為你沒有錢再增資;第二,因為我們公司內部財務製度不健全,沒有人願意投資我們。
勝家:你說該怎麼辦?
克拉克:如果你不想做這個生意,最好退出。
勝家:你別妄想,這個生意我也是創辦人之一,為什麼要我退股?
克拉克:那隻好大家拆夥,但你要知道,一旦拆夥,你分得的錢要比退股少得多。
勝家衡量一下利害,終於答應退出
從這段真實故事可以看出,創業者如果不飲水思源,不富而思進,隻能落得個被社會遺棄的地步。創業者事業上有所成就後,這份事業並不完全屬於他個人,因為企業本身是社會的,須受社會製約和促進。創業者必須為社會付出自己相應的責任和義務,才能促進社會、企業、個人三者之間的良性循環。
經營之神王永慶認為,多吃苦、多用心做事,不但對社會有貢獻,同時自己也才能夠享受到辛苦工作的甘甜。他回憶創業時的艱辛說道:“我幼時無力進學,長大時必須做工謀生,也沒有機會接受正式教育,像我這樣一個身無專長的,永遠感覺隻有刻苦耐勞才能補其不足,而且,出身在一個近乎赤貧的環境中,如果不能刻苦耐勞簡直就無法生存下去,直到今天,我還常常想到由於生活中受到過的煎熬,才產生了我克服困難的精神和勇氣,幼年生活的困苦,也許是上帝對我的賜福。”即使是後來,王永慶擁有成功的事業,例如龐大的產業、財富、權力、威望這些在別人看來至高無上、苦苦追求的東西,他依然保持過去艱苦奮鬥的本色。
“創業難,守業更難”,其中的道理就是因為人們往往會在金錢、享樂的腐蝕下,容易忘記“飲水思源”,最後迷失前進的方向。白手起家的時候,往往明白自己創業十分艱辛,並且靠了許多人的支持。一旦事業有成,驕傲自大、目中無人的壞毛病也容易沾上,於是固步自封的結果就出現了。這對創業者及其企業是最致命的打擊,一般創業者這一代還湊和,第二代、第三代就不行了,即中國人常說的“富貴不過三代”。
莫見利忘義
一個真正想獲得成功的經營者,應該懂得既注重經濟利益,又十分注重社會利益。換句話說,他絕對不能做一個見利忘義的人,不然,也就很難經營一番真正成功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