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者每做一個決策,都要對“硬環境”和“軟環境”做一番詳盡的調查研究,才能製定出正確的方案,尋找到應變一切的具體思路,讓決策做到萬無一失。市場是一麵無形的鏡子,變幻莫測,必須通過自己觀察和論證,讓一切判斷比較合乎實際情形,才有勝算的把握。創業者如果不管實際情形如何,光憑自己腦瓜子行事,一意孤行,這猶如“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是非常危險的。
決策調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預備調查階段
主要通過決策分析確定調研範圍,並為某個目標服務。可能需要進行幾次試探調查,才最終決定調研目標和範圍。這個階段,決策意向比較模糊,創業者僅僅有幾個不成熟的概念,必須經過一段時間醞釀。
2.正式調查階段
在確立決策目標和範圍後,根據調查問題選擇收集資料的方法,進行大量信息搜集工作。然後不斷整理和分類,力圖保證一切信息來源不僅可靠而且準確。
3.研究處理階段
根據搜集來的信息,創業者重新審視決策目標是否可行,或者自己判斷,或者征詢別人的意見。一般而言,決策或經過幾次反複論證,不斷修改和完善,才最終完全過渡到實施階段。
對決策而言,缺乏調研支持的決策猶如缺水之魚,等於自己靠臆想建了一座“空中樓閣”,遲早要壞了大事。現代企業的決策,更加離不開調研工作的深入紮實的進行,創業者應該懂得如何製定適合每一項決策的調研方案,才能保證決策過程中不至於產生比較嚴重的失誤。假如一個創業者應該放棄一個決策而堅持不放,或者放棄了一個應該堅持的決策,這都是巨大的損失。
從一定意義上說,沒有調研就沒有發言權,更別說對決策的實施權力,連評頭論足都是一種錯誤。創業者的決策,首先必須建立在調研基礎上,然後為了提高決策的準確率,還要作進一步調研,讓決策不至於與客觀實際背道而馳。而且,商場如戰場,麵臨一係列不確定的因素,這讓創業者的決策不斷受到客觀實際的挑戰。假如決策者盲目自大,認為外界條件對自己決策的威脅不會太大,這就已經確定了他在競爭中處在弱勢一方。一個能適應任何形勢的創業者,一定是一個極其重視調研工作的聰明人,這已被無數的事實證明是對的。
對於調研工作,每付出一分汗水就會有一分收獲。客觀存在,人們隻有通過不斷感性認識,才會達到理性認識,並產生質的飛躍。這就要求創業者對自己的決策必須在實際情況中不斷補充,乃至修改,與事物本質最接近,才會讓決策順應事物發展的規律,贏得勝利的結果。決策作為人類的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活動,隻有與客觀實際相符合,才會對經營產生指導和促進作用,否則,不僅損害企業的發展,還會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生死存亡。
為了讓調研工作有利於支持決策活動,可以在決策過程中確定幾個備選方案的研究,最後在調研中從各個方麵提高其選擇時的正確無誤的概率。例如,完善或製定合理的調研程序,這樣,不管出現何種決策問題,隻要按照比較科學的程序進行調研,就可以在調研中發現決策失誤,從而修正錯誤的決策,避免即將產生的損失。絕大多數決策,都必須經過實踐中的不斷推敲和反複論證,才能由抽象的理論變為正確的行動指南。相反,假如魯莽行事,肯定會出現嚴重的災難。
調研工作要有合理的組織分工和責任劃分,從根本上杜絕個人主觀性造成的危害。尤其企業整體決策,必須進行集體管理,例如通用汽車“全員管理製度”就保證了決策的準確性。決策看似創業者的任務,實際上應該是企業全體員工智慧和汗水的結晶,才能在市場中經受住真正的考驗。決策涉及企業整個係統的運行,牽一發而動全身,以為單靠一個“大能人”就夠了,這對創業者及其部屬都是不公平的。企業所有人員都要參與決策,必須進行科學協調,以大家的智慧進行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