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調研工作是一件艱苦的事情,創業者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來適應客觀實際對自己的最大要求。麵對同樣的客觀條件和實際問題,有的人能進行正確的調研活動,並得出正確的結論,有的人卻一籌莫展,總是猶猶豫豫,貽誤時機。這是由於人們自身的素質不同,直接決定調研工作的能力和水平。隻有對於那些善於思考、勤於實踐、勇於探索、具備良好心理素質和科學頭腦的創業者,才具有很強的調研能力和決策能力。決策是一個複雜工程,不能看作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認為拍拍腦瓜就可以了,無疑是將自己置於火山口中,對決策一點不負責任。
控製市場預測
在一般人眼中,市場預測就是對生意可行性的判斷。然而,對於經營者來說,他們麵臨的問題並不僅僅是一個生意是否可行。他們麵對的是一份肩負重托的責任和義務,即根據市場中的一切變化,讓企業擺脫暗礁,尋找到前進的真正方向。市場預測是企業的顯微鏡,直接反映企業的生產和銷售安排。如果一個企業沒有市場預測,就會盲目生產,並且無法確定自己的生產規模,白白浪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茫然中被市場淘汰出局。說得嚴重一點,企業沒有市場預測,恐怕連自己死都不會明白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但是,市場預測也不是百發百中的神話故事,一切預測者都難免出現失誤,這就需要對其進行控製。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進行探討:1.選擇目標市場
對於經營者來講,他們麵臨的市場並不僅僅是一個商品買賣的場所。他們麵對的是消費對象,一切決策離不開這個中心,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市場預測。這又叫做選擇目標市場,即依據對各個細分市場的分析來選擇最具潛力的一個或幾個細分市場,作為自己決策的依據,並根據實際變化判斷決策中是否出現謬誤。
市場是無限的,消費者的需求更是千變萬化,企業決策隻有根據自己的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自己的目標市場,才有較好的盈利模式,也比較容易操作盈利方麵的各種措施。任何生意都是做不完的,創業者總歸要以己之長,製人之短,才能有生存和發展的機會。
2.選定監控途徑
決策具有一定的風險性,受客觀因素複雜性和多變性的影響,因而選定某種有效的監控途徑是必然的,包括三個方麵,即決策前監控,實施過程中的監控,以及目標完成後的監控。決策前,可以人為監控與市場監控為主;實施過程中,可以市場監控為主;目標完成後,可以人為監控為主。為了讓市場預測達到這個目的,創業者可以在不同階段利用人為監控和市場監控兩種手段,對預測的正確性進行判斷。
人為監控,對監控人的素質有一定的要求,這需要創業者在社會活動中擁有個人智囊團,能夠對此比較複雜的事物進行果斷應付和處理。市場預測,歸根結底是人對社會群體的判斷趨向,離不開人的智慧操作一切。市場監控,主要以客觀實際調查數據為準,表麵看仿佛是一種機械行為,但如果具有科學方法和按規律辦事,不失為一種比較好的有效辦法。
3.分析論證對錯
決策本身,不會是憑空臆想,總有一定的事實依據,其對錯應以有無邏輯性和實效性為準。假如決策從一開始,就在邏輯上講不通,也永遠不可能成功,因為已經從理論上進入了死胡同。另一方麵,即使邏輯上講得通,現實中不存在實現的條件,也就不會有任何實際效果,沒有什麼存在價值。缺乏實效性的市場預測,猶如無源之水,終歸被現實蒸發得一幹二淨,隻留一些時髦的評頭論足。
由此可見,創業者要對自己的市場預測反複進行分析和論證,充分發揮個人的智慧和能力,才能保證預測不至於偏頗太多。即使某一階段市場預測準確,一旦條件發生變化,也要調整,不可拘泥於一時。須知,臆想和頑固都是成功的天敵。
4.實際檢驗修正
在商業活動中,市場預測出現失誤總是不可避免的。沒有人是神仙,可以預知前後,而且變化越來越快,更不可能存在一成不變的商業預測。從預測本身而言,也是實踐性的行為,應是積極的、主動的、自覺的。這就要求創業者敢於在實際中檢驗修正自己的市場預測,並善於將壞事變成好事。市場預測是否有效果,預測者沒有發言權,隻能靠實踐活動中的客觀事實回答。
市場諸因素間存在連續性、類推性和因果性三個特性,這是預測的基本原理。也從另一方麵說明市場預測出現失誤,既可能在實際生活中表現出來,又可以在實際中糾正過來。創業者必須掌握隨機應變的主動權,根據市場預測的發展態勢及時調整各種判斷和認識,讓自己的市場預測始終能經受得住現實考驗。而且,可以有效減少負麵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