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給了創業者更多的挑戰,物流管理、ERP、IERP等等,新名詞的出現,管理知識和要求以瞬息萬變的態勢經曆著更新換代。經營的緊迫感和危機感在不斷增強,創業者需要不斷補充知識和提升能力,才能不落伍於時代,才能適應市場競爭。在市場麵前,創業者成敗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能否建立適應市場的機製。創業者一切都要靠管理來支撐,這是一場搏鬥,僅靠偶然因素難以取勝,隻有練好內功。
根本地講,管理是企業和市場間的平衡武器。企業內部生產經營,是否適應市場需要,是否和外界環境相適應,管理是一個決定因素。管理可以在組織上對創業行為的有效性提供保障,並隨時調整對市場需求的結合要求。特別是在以國際規則競賽的情形下,如果企業運營失敗,一定要輸在管理方麵,不少企業,管理仍然十分薄弱,主要原因在於行業市場化程度低以及對社會發展不適,以至出現管理上隨意性和主觀性太強烈的問題。一旦市場競爭激烈到一定程度,這種企業肯定要先殃及生命。
對於建立適應市場的機製這一客觀要求,讓人們必須跳出過去的惡性循環,對管理的現實迫切性要有足夠認識。隻有真正認識到管理的客觀性、必要性、重要性和緊迫性,才能真正讓市場指導管理,並理解這其中的最重要的意義。創業者需要在教訓和痛苦中反思,根據市場調整和改變企業行為,才不會讓自己等待慘烈的悲劇發生。
在內部尋找機會
人們容易走極端,一旦認識到管理的重要性,立即將管理奉為至尊法寶,甚至不知從哪兒人手。其實,管理的道理十分明顯,也不是天外來客,需要的是時刻在內部尋找薄弱的環節。管理就是一種挑剔,特別是對問題的挑剔,將一切不合效益的行為杜絕,另一方麵又不能造成浪費。就管理本身來講,其成功在於是否可以產生企業預期成果。這不會從天上掉下餡餅,而是靠創業者練好內功。
越有效越好
市場中的經營,必須是效益型而不是數量型,這就要求管理是越有效才越好。許多經營,不重視管理效果,盲目追求管理形式,結果邯鄲學步,適得其反,讓經營反而在“管理”中喪失了活力。管理重在實用,而不是追求理論上的新穎、浮誇,所謂不管黑貓白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這是真知灼見。
對創業者而言,不要管理的說法幼稚可笑,而為了管理而管理的作法更是愚蠢至極。管理不是應付,而是經營的一種需要,它最注重的就是實踐中的結果。
形成一定的秩序
管理的目的,就是讓經營由無序的個體行為形成一定秩序的集體行為,讓經營跳出沒有管理造成的惡性循環當中。企業是集體組織,通過集體行為實現社會化大生產,這就要求經營必須注重統一性,這是管理的客觀存在原因。對管理的理智麵對,特別是讓員工自覺服從和努力適應,是創業者麵對“秩序”的必然選擇。企業形成一定的秩序,可以降低成本和減少內耗,這種秩序是生產力的客觀反應。對每一位員工來說,處在企業有序的秩序中,遠比自己在市場天馬行空創造的價值高,這就是最合理的詮釋。可見,承認“秩序”的存在,能夠享受“秩序”的成果。
秩序是企業整體秩序,有前有後,有高有低,有主有次,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創業者必須善於適應各種需要創造各種企業秩序,讓企業內部產生更強的生存和發展的競爭力,這是保證企業正常運行的堅強後盾。
避免一切漏洞
管理是一門科學,反映了經營各個環節的客觀關係,是一個完整的體係。從縱向看,管理十分係統,環環相扣,實現經營各種利益的成功組合;從橫向看,管理相關性很強,涉及企業內外部極廣泛的範圍,實現企業各個方麵達到一種良性平衡狀態。因而,管理任何一個環節出現漏洞,都會破壞管理的邏輯關係,影響經營良性發展。創業者必須承認和認識管理本身的特點和本質,尊重管理這一門科學,從企業實際中摸索出一條成功之道,才能真正讓管理給企業帶來效率和金錢。隨著社會化和市場化程度更進一步加強,經營對管理的要求必然更嚴格,這就要求創業者始終不放鬆管理工作,向科學化和效益化進行最大地挑戰。
及時發現錯誤
管理雖然是一門科學,但是在實踐活動中卻是人的主觀性左右一切,難免出現人為性很大的成份這一不科學的情形。人們由於對管理認識的偏頗,在實際行為中總會出現一些錯誤,或者誤將錯誤視作真理。而且,科學的東西不一定有效,而有效的則一定科學,從這個意義上說,管理並非講究科學是終極目的,而是越有效才行。管理要與對象及環境適應,片麵強調管理,甚至讓經營造成不必要的浪費,乃至顧此失彼踏入歧途。創業者要及時發現錯誤,大膽改正,而不是就連改正的機會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