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管理:一切都是生產力(3)(2 / 2)

尋找內部各種資源

管理是創業者適應市場激烈競爭的必然選擇,其目的是為了讓創業者本人在經營內部最好地調配各種資源,通過組織個體行為到企業行為最大實現終極價值。創業者對管理追求的是低成本,向往的則是內部各種資源的最佳回報。

和員工共同分擔利益

企業表麵上看是創業者的事業實體,實際上卻屬於所有員工,創業者隻有與員工合作才能生存和發展。這種合作最大的表現,就是創業者必須能夠和員工共同分擔利益,特別是建立良好的利益分配機製。利益是每一個人,每個社會集團,乃至階級、階層、國家追求的目標,更是人們行為活動的動力。企業一切人員,特別是員工,最關心的莫過於切身利益的實現。

利益可以讓員工產生競爭力,因為人們競爭的一切,隻要與利益相關,就會進發無窮無盡的原動力。創業者和員工共同分擔利益,可以促進員工為企業奉獻,最終創業者獲得的是最大利益。相反,創業者僅圖自己利益而不顧員工利益,完全是殺雞取卵。

從失敗中學習

管理是將個體行為演變成企業行為,難免出現各種磨合和失誤。沒有管理的實施,就沒有企業終極價值的實現。但是,如果管理出現偏差,同樣帶來難以估量的損失。在實際工作中,創業者必須不斷了解管理,學習管理,通過汲取失敗教訓對管理不斷進行探索,才能讓企業找到一條切實可行之道。“科學管理之父”泰勒說:“所有的日常生活中,不注意效率的行為都在使整個國家資源遭受巨大的損失。而補救低效能的辦法不在於尋求某些出眾或是非凡的人,而在於科學的管理!”

企業科學管理,不可能一蹴而就,總是需要經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過程。管理重在實效,並不追求多麼高深的理論。而且,科學的不一定有效,有效的則一定科學。這就需要創業者不斷積累,將一些經驗教訓反複揣摩,並結合企業實際情況以及最新形勢,尋找出一條適合的管理方法。

忠於事業

在企業內部,創業者要善於進行目標管理,培養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管理不僅是規則的運用,更多的是理想的向往和理念的滲透。管理不是一種權力,更不是對員工進行強硬管製,而是將企業內部各種人員的力量結合到一個目標中去。同時,創業者要有極強的自我管理觀念,沒有強烈的事業心以及忠於事業的奉獻意識,在激烈的競爭中不可能存在什麼前途可言。無論對大企業,還是對小企業,事業心是前進的力量源泉,是創業者和員工絕不可少的勝利法寶。

創業者和員工同仇敵愾,可以彌合一切矛盾,讓企業內部緊抱一團,逐漸消除一切不利因素。尤其在危機時期,由於企業上下充滿信心和向上的驅動力,一切困難都會迎刃而解,沒有過不去的難關。而在順境之中,創業者與員工更會同心同德,充分利用有利條件將事業推向成功。

激勵員工

在現代化管理中,激勵作為一種正麵手段,對企業具有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一個成功經營者,總能在各個方麵適當激勵下屬,讓下屬將個人潛能最大發揮,從而調動企業的各種積極因素。創業者應該懂得,對員工進行獎懲是必要的,但是獎勵永遠處在第一位,事實上懲罰也應該出於激勵員工的目的。一個企業如果沒有很好的激勵員工的措施,那麼在實際競爭中這個企業注定是一個弱者。

員工本身能力具有可塑性,其主觀能動性是人作為勞動力資本的重要特性。激勵員工,總可以啟動員工的潛在能力的旋鈕,將員工置於超強發揮自我的狀態中,為企業做更多的奉獻。激勵能讓員工心存感激和自我激勵,更願意進行各種協作證明自己的重要。在不知不覺中,企業是最大的受惠者。

和員工交流

人是群居動物,創業者一定要和員工經常進行交流,員工才會自覺和不自覺地為創業者盡最大的力。這種交流應該是平等相互的,尤其員工的發展和困惑需要創業者理解和協助。不少經營者喜歡站在個人立場上看問題,往往將員工的想法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結果讓員工寒了心,以至企業陷入危機時還埋怨人心不化。企業和員工的關係在人格上是對等的,在信息暢通渠道上出現一絲一毫的紕漏,都會讓無形中的損失產生。

創業者想讓員工信任,最先做的事情就是和員工交流。假如這樣做,我們總會感覺本來想到非常困難的事情,其實很容易搞掂。因為,交流可以獲得最真實的信息,並找到解決辦法。員工在隨意交流中,也十清楚經營者的各種原則和意圖,自然按經營者的預期軌道運行。因而,企業就會處於良性循環狀態中,經營者也會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