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品牌挑戰中國企業(1)(1 / 3)

當今世界,國與國之間的較量已經演變為經濟實力的競爭,在這個新的戰場上,企業與企業、品牌與品牌之間的大戰此起彼伏。正如加州大學伯克萊·漢斯在《創造強有力的品牌》一書中所歸納的:“一個企業的品牌是其競爭優勢的主要源泉和富有價值的戰略財富。”

品牌效應,魅力無窮

在國際品牌的推波助瀾下,目前的市場競爭分化為兩個層麵:產品競爭和品牌競爭。產品競爭異常殘酷,成千上萬的產品擠在一起爭奪有限的市場空間,為了生存,一些產品被迫舉起價格的利器,揮向市場,在傷了別人的同時也使自己元氣大傷,得不償失。

而品牌競爭是良性的、健康的競爭,在這個層麵上,有其既定的遊戲規則,任何品牌都會自覺遵守這些規則。因為品牌本身就是存在於人們心中的一種契約。品牌向消費者承諾:我是值得信賴的,選擇我就選擇了放心。如果有一天它違背了自己的承諾,那麼,它在人們的心中等於已經毀約,人們將感到受欺騙而從此不再相信它。品牌經營靠的是一種無形的信賴,在品牌這個層麵,產品競爭層麵的頻頻價格戰就不會發生,因為那樣無異於自貶身價。實際上,一些品牌在它的細分的那個市場裏已經進入無競爭領域,在市場中獨占鼇頭。

一、品牌,讓企業永葆活力

我們處在一個充滿競爭的世界,新世紀孕育新機遇,新機遇蘊涵著新奇跡。改革開放以來,處於經濟轉型期的中國市場經曆了兩個時代:廣告力時代和營銷力時代。

在廣告力時代,廣告是企業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傳播手段,由於市場處於發育階段,企業並不需要每一部門都投入巨資,隻需廣告這一部門做得有聲有色,就可以坐一方天下。事實上,很多企業依靠一則出色的廣告片便一舉成名天下,如哈藥集團做的高鈣片廣告,在電視台播出後,便迅速暢銷全國,經銷商經常要排隊提貨。

在營銷力時代,由於市場逐漸走向成熟,廣告的作用不再被神化,廣告作為一種銷售的常規手段,與渠道、價格、公關、促銷等手段一起為企業的整體營銷貢獻力量。

隨著國際品牌加入中國市場競爭,中國企業親眼目睹可口可樂、索尼等世界一流產品,挾品牌之雄風橫掃天下,如入無人之境。在驚詫、感歎之餘,也使中國企業界意識到品牌的時代已經來臨。

世界經濟在經曆了有形資源的競爭後,又開始轉向無形資源的競爭。從早期的對土地、資金、技術等資源的爭奪發展到現在對信息、知識、品牌的爭奪,對消費者的爭奪。誰能在國際大市場有效地整合各種資源,誰就能贏得競爭的主動權。而品牌就是企業整合各類資源的綜合反映。

產品是無生命的,而品牌是有血有肉、有靈魂有情感的,產品有生命周期,會過時落伍,被競爭者模仿,而品牌卻是獨一無二的。

在西方,品牌被人們稱為經濟的“原子彈”,被認為是最有價值的甚至是暴利的投資。一些國際品牌的資產高達數百億美元,富可敵國,如可口可樂的品牌資產已經達到704.5億美元,在品牌不斷升值的同時,還源源不斷地從市場獲取巨大的利潤。國際市場的普遍規律是:20%的強勢品牌占據著80%的市場。這一規律同樣適用於中國,未來的市場趨勢將是,弱者更弱,強者更強。

五糧液集團利用其品牌資產,作為原始品牌,推出瀏陽河酒、金六福酒、京酒係列品牌,大獲成功;麥當勞和肯德基在中國的品牌擴張速度更是驚人,僅2001年,肯德基便開店100家。七匹狼、大紅鷹、聖象、耐克等品牌的經驗告訴我們,品牌經營完全可以實現與生產的分離。耐克委托他人加工一雙鞋子隻需幾十元,貼上耐克的標簽立即身價數百,而且大受歡迎,而如果沒有耐克的那一個“√”,幾十元恐怕也少有人問津。國內市場上,100多元一條的牛仔褲已經不錯了,但同樣的質量,若貼上“LeeJeans”的品牌,標價則要翻幾番。蘇州的絲綢服裝在國外頗有市場,如用自己的商標,每件價格僅20多美元,國外公司轉手貼上自己的品牌,售價竟達200美元以上。索尼公司委托上海某廠生產優質教育機,每台支付人民幣不到40元,但貼上自己的品牌後,價格升為500多元一台。

中國加入WTO後,未來的市場將沒有國內和國際之分,國內市場就是國際市場,中國企業將和一大批世界級的品牌同台競技。

未來的市場趨勢是,無品牌的企業將成為強勢品牌的貼牌加工廠,而強勢品牌將成為貼牌加工廠的指揮中樞。工廠需要大量的設備和工人,而指揮中樞則隻需少量的人,甚至十幾個人,這絕不是天方夜譚。

因此可見,雖然產品可以很快被競爭對手仿效、超越,而品牌卻是獨一無二的,所以真正持久的競爭優勢往往來自強勢品牌。可以說,誰掌握了品牌,誰就掌握了未來市場的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