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中國品牌國際化之路(1)(3 / 3)

二、品牌兼並

國際品牌的經營經驗表明,品牌兼並是一條切實高效的拓展市場之路。SONY在中國使“飛躍”、“凱歌”、“金星”三個中國名牌壽終正寢,代替的是每年400萬台的SONY電視機。同樣,依靠兼並,中國的飲料、食品、膠卷、醫藥等諸多市場被國外品牌所占領。

沒有規模的不斷擴大,就無法不斷提高市場份額,自然就沒有強勁的品牌基礎。加入WTO後,對無規模經營的中國企業來說是十分危險的。而品牌兼並的目的就是迅速擴大企業的規模,而且輸出自己的品牌,封殺競爭對手的品牌,並利用其一切的資源和營銷網絡。這無疑是中國品牌走向世界的一條捷徑,但兼並也是一個相當嚴謹的係統工程,必須考慮產業結構的改組和公司發展戰略的調整,還要考慮被收購企業的債權債務等關鍵性問題,如處理不妥,就會落得“賠了夫人又折兵”的結果。

三、品牌保護

進軍國際市場,中國企業尤其要注重品牌保護。中國企業必須強化知識產權意識,這是保護國家品牌的關鍵。

商標的國際注冊是這場保衛戰中的製勝武器。商標國際注冊,又稱馬德裏商標國際注冊,通過國家商標局申請國際商標注冊,即可由國際局延伸到各個成員國,這是一種省時、省力、省錢的方式。但是,馬德裏協定成員國並沒有覆蓋全世界,一些國家如美國、英國、日本等並不是馬德裏協定成員國。因此,對於這些國家,中國企業就要到該國申請注冊。

WTO給中國帶來了知識產權保護的武器,中國企業必須學會利用這一武器來保衛民族品牌,打響中國品牌的保衛戰。

四、本土化營銷

有人說“國際化就是本土化”,這話確有道理。國際市場說到底是由一個個具體的、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市場組成的。品牌在放眼全球之前,應該考慮怎樣在一塊具體的市場立足。

本土化的目的是杜絕文化的隔閡,比如產品說明書、包裝文字、廣告宣傳等,都雇用當地人來處理。依仗行銷本土化,許多國際品牌都成為贏家。摩托羅拉中國公司本地經理人比例已達到85%以上,為其提供材料和服務的供應商已超過1000家。不僅摩托羅拉如此,可口可樂、百事可樂、雀巢等國外品牌皆如此。

我國企業邁向國際化市場、追求行銷本土化也做出了大膽的嚐試。海爾1/3海外設廠、當地銷售;康佳已將研究院設在了美國。正如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所言:“本土化可以緩解國內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三個難題:消費者對外來品牌的抵觸心理、進入國的非關稅壁壘和國內企業國際商務人才的極度匱乏。”

由此可見,中國品牌隻有追求行銷本土化、重視文化需求的現實存在,才能真正走向國際化。

五、文化傳播

如果說在品牌差異化的競爭中,中國品牌有什麼優勢?五千年的文化底蘊無疑是最大的優勢。從外國人對中國功夫、京劇、國畫、民間藝術等的喜愛上就可見一斑。

如,可口可樂在2001年新年廣告中推出了泥娃娃形象,並將中國12生肖這一題材反映在包裝上。可見文化運作是品牌經營中的一大寶藏。中國企業應該懂得挖掘這一寶藏,將中國文化體現在產品命名上、產品包裝上以及廣告宣傳上,讓國外消費者對中國的品牌產生興趣,逐漸讓“MadeInChina”成為中國文化、中國產品質量的代名詞,為更多的中國企業走向世界鋪平道路。

中國品牌國際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