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進入全球市場,中國品牌經營一定要有策略,這些策略是:①要讓自己企業產品符合市場需求;②品牌營銷要有高層次追求;③保持自己的獨特個性和風格,具體來說有以下幾種策略。
一、樹立國際認可的品牌形象
樹立國際認可的品牌形象就是要給世界一張好認的臉。品牌國際化的核心標準就是品牌的名稱、品牌的涵義和核心。理念必須是世界通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這是品牌實現全球化經營的最起碼的條件。企業必須要使自己的品牌訴求為世界各國消費者所理解和接受。
可口可樂在全世界根據每一個國家和地區的風俗、文化、習慣來演繹它的紅底反白字的全球通用標記;詮釋它全球一致的自由、民主、平等、新生活的開始的品牌內涵;它遍布全球195個國家的分裝公司和強大的分銷係統使它的品牌形象頻頻露麵,使它的焦點無處不在。可口可樂進入中國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其貼切的、易記的產品名字和品牌形象。
正是如此,中國本土跨國公司在這方麵不遺餘力,美的集團推出了以國際性、無文化障礙、有正確積極聯想為目標的全新CI係統,相當成功。改版後的紅色環形,象征著全球形象;Midea的字母組合則可能喚起更廣泛人群的聯想。美的新英文名Midea的發音容易讓人理解為Myidea,即我的意念、我的創意。美的內涵更在於“mideacreatsyouridea”(美的創造你的夢想)。
因此,中國企業要想實施國際化運作,在CI的設計和選擇上一定要以符合國際慣例、適應國際市場不同的社會和文化環境為最高準則,才能夠有效的在世界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國際市場上搭起與消費者交流的橋梁。
二、要讓技術國際化
聯想集團的CEO柳傳誌在接受中央電視台記者采訪時,曾經說到自己以前在中科院做科研時的經曆。他談到:“我們整天關在研究所裏搞科研,等我們研究了幾年出了一個成果,結果才發現人家國外早就成功了,而且已經都被引進到了國內。”所以說,技術國際化是實現品牌跨國經營的重要支撐點之一。
全球化的營銷,需要品牌具有代表國際技術先進水準的產品品質。在當今全球的許多行業中,少數寡頭壟斷的跨國公司所掌握的技術,無形中成為了全球消費者所共同感知和認可的行業標準。如,微軟的辦公軟件和瀏覽器、英特爾的芯片、蘋果公司的圖形設計操作係統等等。
我國的一些稍具國際化經營雛形的企業已經開始了技術國際化的進程。如,創維請來了日本大阪鬆下電視機廠廠長,幫助公司進行技術開發和管理研究;長虹與世界知名跨國公司組建九大聯合實驗室(長虹———微軟聯合實驗室)等等。
三、人才和資本國際化
對於中國企業來說,要步入國際化經營的未來競爭,競爭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麵臨的問題,就是要不斷發展新思路、應對新形勢下白熱化競爭的新對策。為企業國際化運作長遠考慮,企業應該以最快的速度調整管理領軍團隊,導入有能力進行國際化運作的管理人才,充實企業管理決策層。其實,在銷售額上有差距並不可怕,怕的是經營管理水平上的差距越拉越大,這就是致命的問題了。
企業研發本地化的一個直接結果,是大量吸納所在國或地區的科技人才,包括現在服務於本企業的各級技術人才。這不僅會降低跨國企業的研發資本,而且還會對本土的企業技術發展帶來不小的衝擊。事實證明,隻有國際化的人才團隊才是推動品牌國際化進程的強大動力。必須充分利用多種資源,尤其要利用國際資源,我國一些知名企業已經有這樣的經驗:要形成國際知名品牌需要國際上的人力資源。
如,現在海爾在美國的營銷中心和設計中心雇的都是當地人。以美國營銷中心經理為例,他就是美國人,年薪25萬美元,這就使得海爾產品在和當地市場溝通過程中更加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