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國際化作為品牌國際化的一種形式,它不僅能為企業的國際化提供資金,更重要的是,它為品牌國際化提供了一種資金運作機製保障以及由股東背景構成的全球化資源和視野。
除了圍繞產品、市場的本土化以外,金融資本市場的本土化將使跨國企業獲得新的增長動力。中國企業可以根據與內資企業平等的商業原則獲得貸款,在股票市場上市,這將會極大地降低融資成本,提高中國企業在外國市場的競爭力。
四、衝破綠色壁壘
目前,國際市場上經貿關稅壁壘正逐步向環境壁壘轉變,許多國家把環境標準列入條件作為貿易談判焦點,把環境保護要求演變為新的非關稅壁壘。這將是更隱蔽、更不易監督、更難對付的新型貿易戰,是“合理的貿易保護主義”,是“披著綠色外衣的技術壁壘”。現在,國際上已簽訂了150多個多邊環保協定,其中將近20個含有貿易條款。通過貿易限製來達到環保法規實施的目的。
麵對客觀存在的國際貿易“綠色壁壘”現象,中國企業必須提高環保意識,認真研究出口國環保法規,強化出口產品內在環保措施的控製,開辟出一條暢通無阻的綠色通道。
五、利用“政治營銷”
在品牌國際化的進程當中,利用“政治營銷”這個在市場環境變化的基礎上產生的強有力的非經濟手段,利用強大的政府力量克服市場障礙,達到依靠企業自身難以達到的目標,這已越來越成為一些正在實施跨國經營公司樂於運用的策略。
由於在現代經濟社會中,政治對經濟的幹預不斷加強,貿易保護主義重新抬頭,社會、政治因素對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大,市場有形和無形壁壘大大增加,市場的封閉性已愈來愈明顯。企業,尤其是跨國經營企業,麵臨的首要問題是如何進入壁壘森嚴的市場,而不是如何滿足市場需求。在這種情況下,除了傳統的4P組合外,還必須掌握政治權力和公共關係這兩個更重要的因素,利用權力和公共關係,取得政府官員、立法部門、企業高層決策者的支持和合作,掃清市場障礙,變封閉性市場為開放性市場。如,各國首腦出訪國外時,往往跟隨一大批企業界人士;再如,一些國家不斷利用政治壓力強迫別國開放市場,為本國企業打入市場鋪平道路。
總之,在市場全球化的背景下,利用政治權力已成為企業破除市場封鎖的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手段。
國內外企業國際化案例分析
一、聯想集團的國際化
聯想集團總經理楊元慶於2000年4月為“未來的聯想”打出了“服務的聯想、高科技的聯想、國際化的聯想”。其實,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際化就是聯想發展戰略中的重要部分,並為聯想成為中國優秀企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988年,聯想製定了一個海外發展戰略,內容涵蓋了營銷、科研、生產、資本等各個方麵,從此開始了向外向型高科技企業的轉變。這個戰略大體分三步走:
第一步,在海外建立一個貿易公司,進入國際流通領域,目的是了解海外市場行情,摸索商業規律,積累資金,特別是尋找開發外向型產品的突破口。1988年4月,聯想公司在香港與香港導運電腦有限公司、中國(香港)技術轉讓公司會員成立“香港聯想科技有限公司”,香港導運公司熟悉當地和歐美市場,有長期海外貿易經驗,中國(香港)技術轉讓公司能提供可行的法律保護和貸款來源,而北京聯想公司的優勢在於技術和人才。這種優勢互補的企業結構使聯想獲益匪淺,3個月就收回了全部投資,第一年營業額高達1.2億港幣。
第二步,建立一個有研究開發中心、有生產基地、有國際經銷網點的跨國集團公司。這是整個外向型企業的重心所在,是關鍵的一步。1989年11月14日,北京聯想計算機集團公司正式宣告成立,是實現這一步的重要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