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直搗皇城(一)(1 / 2)

天啟三年舊曆九月二十五日,經曆了一晝夜的連續行軍並在最後一夜展開完成休整之後,並列三個縱隊行軍的張家新軍三個營群的主力瀕臨紫金山腳下。

城內的敵人雖然沒有打算在紫金山大規模的駐兵,卻也沒有完全打算放棄這山川之險,仍然在山上留守了兩個正兵營萬餘人負責警戒。

自從武安山寨之戰後,山地攻堅之戰張家新軍似乎是起事以來第一次遇到。然而這江南的山嶺哪怕是這紫金山也遠遠沒有太行山區武安山寨那樣險峻。山上的植被阻擋了防守方暢通的視野,複雜而低緩的山坡則更有利隊伍依托山勢掩蔽來自山上的攻擊。

但更為重要的是:這股江北強寇的威名已經開始傳便南京一帶的情況下駐守在山上感覺到自己似乎是已經被拋棄的戰兵營再也沒有像張海在北方等地遇到的那些強敵一般的鬥誌了。

僅僅張海率領近衛第一營群經過簡單的接戰,以幾人負傷的代價殺傷了守在山嶺上的幾百人後,山上的敵人就選擇了大規模的投降。

而李峰和劉洪濤等人所在第二和第三營群則大膽的以二三百人規模的排群為單位從南京外城的十八座城門附近輕而易舉的用簡單準備的雲梯在稀疏火力的掩護之下就攻上了主要是一些老弱婦孺負責把守的外城各城門。

投降雖然能避免傷亡,卻不得不使隊伍花費時間來完成甄別和打亂建製的整理,趁此功夫,張海極劉洪濤等人通過親自從山上觀察還有派出去的偵察情報人員的回稟終於搞清楚了這南京城的大致麵貌。

“這南京城依山傍水而建,西南麵是秦淮河、東北麵是紫金山、北麵則是麵積不算小的玄武湖,真正可以攻大部隊有效展開進攻的地方隻有城南和城東。相比師傅曾經大致講過的京師乃至長安等大城,這南京城牆的長度雖然相比市內的人口來說並不算特別,而是如果考慮到環著大麵積的水域江域而難以展開有效進攻的部分,防守的寬度則大大減少。加上從外城退入內城的青壯還有原本用於江防後來卻雲集於此地的大軍,整個南京城可以參加守城的人數超過了三十萬之眾,在有效可以展開進攻的城段上,恐怕敵人用於守城的兵力之雄厚比野戰的情況下還要多。”張海身邊一名親自負責偵察過的弟子說道。

“南京城東的護城河之寬,城牆是高是我從來見過的。推測怕沒有六丈上下的規模,比青州府、濟南府城門樓的高度還要大一些。我們原本準備的登城板全立起來也沒有城牆那麼高,就是兩條雲梯板連接起來那也是很陡的頗度了,真不知道這樣高大而堅固的南京城當年靖難之時的燕王是如何攻破的。”另一名弟子不由的談道。

張海在見到南京城之後也不由的不歎道如果是在冷兵器時代、如果不是自己的隊伍擁有強大而精確的拋射火力乃至不少特殊的登城器具,還真不知道改如何進攻這樣的城池了。

可是在張海的印象中,這南京城做為六朝古都也算是飽經戰亂的了,即便明初之後也是如此,但是為什麼卻沒有發生過一次相對成功也比較讓進攻防付出嚴重時間和傷亡代價的守城戰呢?北麵的太原、濟南、開封、北京卻大多有過這樣的例子。

凡防守這南京城的勢力,總是不明不白的就丟失了首都。哪怕在解放戰爭末期,太原城打了近半年,迫使四野隻能派出一個先遣兵團南下而主力不能參加渡江作戰,而這南京卻是在渡江之後的一兩日內就被一股而下了。無怪忽會有一首感慨於此的詩篇。

想到這些,再從鍾山上看到了南京城頭上的一些情況,不由的似乎領悟到了什麼:“我們在北方的幾乎所有攻堅戰中都遇到了一排排的城頭堡壘或者木排工事,這些雖然不能抵擋我們的進攻,卻也讓我們不得不付出一些物質上甚至人員傷亡上的代價。而你們看這南京城頭上卻幾乎是空空蕩蕩根本沒有按照《守城錄》的要求修建任何用於抵擋投石等拋射火力的工事,那些守城的青壯們以為隻靠盾牌桌子床板就可以抵禦攻城的彈丸。這還不用說,這裏的守軍們似乎完全沒有吸收北方作戰的經驗教訓,自持防守兵力雄厚把太多的兵力放在了城頭而不是城下做為掩護的預備隊。”

張海的話讓在偵察中感到絕望的弟子與戰士們重新鼓舞了許多勇氣。

“如果為師所料不錯,別看南京城防之堅固險要遠遠超過揚州,而我們這一戰的代價絕不會如揚州之戰時那樣嚴重。”說著,張海繼續趁著秋末南方少有的好天氣眺望這南京城,忽然發現遠處有一片似是皇宮般空蕩莊嚴的地方竟然位於城東靠近內城城東朝陽門附近的地方。

Tip:移动端、PC端使用同一网址,自动适应,极致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