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找出社會化網絡的整體特性及社會化網絡中用戶的共有屬性,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思考社會化網絡在營銷領域的應用。而這裏不得不重點提出兩個概念,那就是“社交圈”與“興趣圈”,它們是促進社會化網絡持續繁榮、維持客戶關係穩定、保持用戶忠誠度的重要參考準則。
5.1.1 社交圈
狹義上來說,社交圈可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與朋友、同學、同事之間的各種關係網絡構成的一個人際圈子。而從廣義上來說,由於社會活動的無處不在,社交圈其實可以延伸為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圈。隻要你走出家門,甚至連接網絡,你就隨時可能會與身邊的人產生各種社交活動。
社交圈的存在讓營銷者更為欣慰。以人人網、Facebook為例,大多數注冊會員都是來自於各個高校的學生,那麼即便日後會麵臨畢業、工作等生活變遷,但是這些穩固的同學關係卻永遠不會消失。同樣,在以白領為主要用戶群體的開心網上,同事間的關係雖然相對於同學來說因為變化更大而淡薄一些,但是依然是一種相對穩固的人際關係。
社交圈對於企業營銷來說無疑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無論是品牌的創建還者是促銷的推進,在穩定網絡中的傳播廣度與深度,都會比大眾網絡更有優勢。
美國廣告學家E。S。劉易斯在1898年提出AIDMA法則,指出傳統市場消費者購物的成熟流程,並成為消費者行為學領域很成熟的理論模型之一。AIDMA分別對應了Attention(關注)、Interest(興趣)、Desire(欲望)、Memory(印象)、Action(購買)。
但是在網絡時代,這種理論對商家的促銷活動漸漸失去了指導意義,也因此在2005年日本電通集團提出了AISAS的全新模型。在前兩個環節與AIDMA模型相同的情況下,如果消費者對某個產品感興趣的話,一般會去互聯網搜索(Search)相關的信息,然後決定是否購買(Action),然後還會基於自己購物的全程體驗,將信息分享(Share)給更多的朋友。
社交圈的分享也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消費者主動的分享,一種是營銷者促使的被動分享。但是毫無疑問,如果沒有社會化網絡的環境,我們很難如願以償地在現實生活中如此方便、快捷、持久地分享商品促銷、品牌推廣等信息。
在淘寶的淘江湖中,可以通過消費者主動分享自己的購物信息獲取“淘金幣”的獎勵,這種虛擬貨幣的獎勵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消費者分享的積極性。但是消費者自身的意願才是最根本的驅動力。否則,如果消費者購買到一款極度不滿意的產品,那麼很難想象他還會將其推薦給他的朋友或者同事。
同樣,在諸如Facebook、人人網的社交網站上,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好朋友分享的某個有趣的帖子、笑話、某件商品,甚至某個有趣的公司的介紹。比如Google的辦公室、Facebook的員工酒吧、商品的促銷、企業文化的傳播,都被有意無意地進行傳播、擴散。
被動分享一般都是由網絡營銷者來促成的,他們往往會針對消費者、潛在用戶的商品促銷信息、訂單信息的分享、發布行為給予一定的獎勵,以這種激勵方式達到自己的促銷、品牌傳播目的。在一些聯盟營銷中,付費評論是一種很常見的形式,一些知名博客主可能會經常收到商家的邀請,針對一些產品發布相關的軟文。比如韓寒、姚晨,如果他們對某種產品表示好感並且加以推薦的話,那麼他們博客、微博上數以百萬計的粉絲必將是一個巨大的訂單轉化潛在群體。
而類似新浪微博的信息發布、轉發,也已經被營銷者拿來作為一個營銷的工具。比如在Dell的官方微博中會經常推出一些活動,要求“加關注”、“@5個好友”、“評論+轉發”,然後就有機會獲得某個獎品。類似這種信息的發布分享,盡管操作形式依然是主動的,但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參與營銷活動本身則是被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