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這樣的團隊受歡迎(2)(1 / 3)

成功的團隊合作隨處可見,無論一支足球隊、一個企業、一個研發團隊,還是一支軍隊,成員的合作無間對於團隊的成功至關重要,沒有哪個成功的團隊不需要合作。良好的合作氛圍是高績效團隊的基礎,沒有合作就談不上最終很好的業績。

在團隊中往往更能夠充分體現個人的價值,因而寬容、善於合作、具有團隊精神的人取得成就的機會就更大。

協作永遠是使自己受益也讓別人受益,而隻顧自己的人不會讓別人受益自己也不會受益。隻有懂得協作的人,才能明白協作對自己、別人乃至整個團隊的意義。

下麵是一個常被引用的故事。

在遠古的時候,上帝創造了人類。隨著人的增多,上帝開始擔憂,他怕人類不團結,會造成世界大亂,從而影響他們穩定的生活。為了檢驗人們之間是否具備團結協作、互幫互助的意識,上帝做了一個試驗:他把人類分為兩批,在每批人的麵前都放了一大堆可口美味的食物,但是,卻在每個人的一隻手臂上綁了一個非常長的勺子,要求他們把桌上的食物全部吃完,並不許有任何的浪費。

試驗開始了,第一批人各自為政,隻顧拚命地用勺子舀取食物往自己的嘴裏送,但因勺子太長,總是無法夠到自己的嘴,而且因為你爭我搶,造成了食物極大的浪費。上帝看到此,搖了搖頭,感到失望。

輪到第二批人開始了,他們一上來並沒有急著要用勺子往自己的嘴裏送食物,而是大家一起圍坐成了一個圓圈,先用自己的勺子舀取食物送到坐在自己對麵人的嘴裏,然後,由坐在自己對麵的人用勺子舀取食物送到自己的嘴裏,就這樣,人們吃掉了整桌的食物,並絲毫沒有造成浪費。第二批人不僅僅享受了美味,從此,還獲得了更多彼此的信任和好感。上帝看了,點了點頭,為此感到希望。

最後上帝在第一批人的背後貼上五個字,叫“利己不利人”;而在第二批人的背後貼上另外五個字,叫“利人又利己”!

社會其實也是一個團隊,我們中國人當然更是一個大的團隊。如果我們自己的團隊成員都不能互相幫助,我們的國家如何能有競爭力呢?有一句老話:幫人即幫己,也就是利人又利己。德國企業及社會非常重視一個人的“人品管理”——一個經常幫助別人的人更有團隊精神,也更愛公司。

現代企業的競爭就是團隊間的競爭,就是團隊協作能力的競爭。精誠合作的團隊精神是企業成功的保證。2004年以來,隨著薑戎《狼圖騰》一書的暢銷,“狼性文化”大行其道,備受企業推崇。

什麼是“狼性文化”呢?那就是它體現了“敏銳的嗅覺,不屈不撓、奮不顧身的進攻精神,協同作戰的團隊精神”。

在專業分工越來越細、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前提下,單打獨鬥的時代已經過去,合作變得越來越重要。例如,在諾貝爾獲獎項目中,因協作獲獎的占2/3以上。在諾貝爾獎設立的前25年,合作獎占41%,而現在則躍居80%。

在競爭激烈的經濟領域,合作更為重要,參與競爭的企業就是合作的表現形式。但合作並不一定產生1+1>2的效果,正如前述拉繩實驗所顯示的那樣。如何進行有效合作,形成一種團隊精神,以達到整體效益大於部分之和的效果,是每一個企業的重要任務。

所以,在現代企業團隊建設中,打造一支“協作型團隊”無疑是企業實現目標最有力的保障。馬克思論述分工和協作的時候,提出“協作力”這種概念。這種協作力,就是一種團隊精神。

第四節以創新促發展——融入創新型團隊

“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這個道理幾乎人人都懂,但真正動用自己的腦子去開發、去創新的人,卻並不是特別多。我們知道: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也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動力,沒有創新,就隻能步人後塵,永遠落在人家的後麵。

對於個人來說,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對於企業來說,沒有創新,就無法生存;對於國家來說,沒有創新,就無法強盛。沒有創新,生活將如死水一潭;沒有創新,社會就不能前進;沒有創新,就沒有人類的進步,就沒有人類的未來;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就沒有生命力。

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企業為了生存,為了有更好的業績,必須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這就要求企業不斷地創新,時刻保持先進性。如何適應環境變化,如何創新,不僅僅是經理和老總要考慮的問題,作為一個團隊,這也是員工需要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