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有一次給學生講課時,忽然把身體側過去,讓學生看他的頭腦的側麵形象,並比劃著說:“假如由我的眉毛,沿著額頭、頭頂心、後腦勺、頭頸直到脊柱,畫一條彎曲的線,那是標點符號中的什麼號?”學生立刻回答:“問號。”李政道說:“對了,我們人類頭腦的側麵形象就是一個大大的問號。”
其實,從人類在這個世上立足以來,就從來沒有停止過疑問和思考。從古代的刀耕火種,到現代的激光火箭,人類的每一次進步都是在創新中不斷發展形成的。
在一個團隊內部,每一個成員,都是推動這個團隊不斷發展、不斷進步的動力。無論這個團隊是一個政府部門,還是一個企業都離不開每一位成員,開動自己的大腦不斷地出點子,想高招,多為你所在的團隊提出有創意的建議,多為你在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找到創造性的解決方案,使整個團隊都處在不斷的創新之中,得到高速的發展。
眾所周知,溫州人是我國出了名的生意人,也是不斷湧現新點子、產生新主意的人群。如果把所有的溫州人都看成一個整體,看成一個團隊,就會得出這樣的一個結論:溫州人是一個極具創新力,也極善於思考的整體。他們無論幹什麼事情,總是會想他人之未想的問題,做他人之未做的事情。
下麵就是典型的一件事例。
溫州境內有條104國道,國道通過平陽,在一座大山邊繞了一個大彎。為了把路拉直,計劃打一條隧道,直接穿過大山,預算投資達4900萬元。修公路是公益事業,依傳統習慣,得國家興建、政府投資。可政府哪有那麼多錢呢?
溫州人勇於改革,勇於克服“習慣”——一將消費性公益事業改為生產性經濟事業,二將政府投資的舊習慣改為社會投資的新思路。觀念更新,思路改變,主意就來了:隧道讓企業家來打。他們公開招標,誰中標誰打洞,誰投資誰收益——政府隻付一條政策:承包者按國家規定,對過隧道車輛收費,運營15年後,隧道無償交還國家。就這樣,這項工程國家不花一分錢,15年後擁有全部產權;承辦人前期投資,5年左右即可收回,不但不賠本,還能淨賺數千萬元。
試想一下,如果溫州市政府不懂得創新,由政府投資,不但建設的步伐會大大減慢,而且還得投入大量的經費,才能使這條國道得到貫通。即使國道修通了,如果不善於開發利用,也無法產生這樣巨大的經濟效益。可見,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絕對不是一句空話、套話,而是一句實實在在的發展名言。
社會已進入資訊時代,科日新月異,沒有一個產品能永遠暢銷。社會也已進入“快魚吃慢魚”的時代,企業要想長盛不衰,就必須在各個方麵進行創新……
所以,現代社會競爭要求一個團隊也必須是一個創新型團隊。
微軟總裁比爾·蓋茨講:微軟離破產永遠隻有180天;海爾總裁張瑞敏“戰戰兢兢,如履薄冰”;華為總裁任正非大談危機管理。這些都不是危言聳聽,這就是所謂叢林生存法則——優勝劣汰。你不創新,別人就會超過你,就要滅掉你——沒有什麼可商量的。
一個人搞點創新,搞點發明、創造並不難,難的是建立一個創新型的團隊。愛迪生時代他一生搞了1000多項發明,現在隨著人的知識更新速度的加快,一項創新,一項成果,很多時候已經不是一個人的力量可以完成的了,而是一個團隊搞出來的。中國的海爾從1984年開始創業,20年後已成為中國企業的一麵旗幟,成功原因是什麼呢?吳官正在任山東省委書記時到海爾視察後說:“海爾之所以發展得這麼快,是因為它有一個創新的企業文化和一個團結的領導班子。”
海爾文化精髓之一就是它的創新精神。從1984年引進德國利勃海爾公司一個212的電冰箱生產技術,經過16年的發展,到2000年,已形成了69大係列10800多個規格品種的產品。海爾現在平均每天可推出1.3個新品種,平均每天申請國家專利2.5個,海爾是中國擁有專利最多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