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是一句說臭了的口頭禪,也是許多人奉為行事準則的“哲學”。在這一“哲學”的指引下,生活中便有許多人在公共汽車上遇見老人、小孩、病人、孕婦旁若無人,對“別人”的事也總是冷眼旁觀,處處表現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這些人看起來不招惹是非,省了不少事,好像也不會吃虧,其實卻不盡然。
假如在一個團隊,或是在一個集體中,人人都不管“閑事”,處處打著自己的小算盤。那麼,團隊中出現了什麼問題,誰也不提,誰也不說,到頭來,當問題越變越大,直至無法收拾時,吃虧的將不僅僅是整個團隊,自己也不可能獨善其身。
我們來看一個笑話:
一個人經常教育兒子要少管閑事,否則會引起麻煩。一次,父親與兒子買米回來,米漏了,父親沒發現,兒子卻看見了。可是兒子沒有聲張,因為他遵守父親的教誨:“少管閑事”。結果到了家裏,米已漏完了。父親責備兒子,兒子答道:“漏米與我無關,這是閑事。”
這雖然是一個笑話,但卻提醒我們:在一個團隊中,任何事都不會是閑事。因為,團隊是一個整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如果團隊之中的每一個人,都像上麵故事中的父親那樣教育兒子:少管閑事,那麼,整個團隊就會陷入漠不關心、裹足不前的狀態。如果一個企業,沒有一個齊心奮進的團隊、員工,每個人都滿足現狀,明哲保身,自謀私利,不想讓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害,不想揭示企業或團隊中陰暗的一麵,那麼這個企業的發展計劃都將成為空話。
林語堂先生在《中國人的國民性》中指出:要中國人民變散漫為團結,化消極為積極,必先改此明哲保身的態度。因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隻能使社會增添冷漠,隻能給團隊帶來散漫。一旦有強敵入侵、有困難出現,整個團隊就會失去所有的戰鬥力,變得岌岌可危。
一次,中央電視台的《今日說法》欄目介紹了這樣一個案例:有個在火車上盜竊十年的罪犯被抓後說,他之所以越做越膽大,是社會鼓勵的,因為一般偷盜時,即使被抓住了,隻要把錢包還給當事人,就沒事,沒有幾個人報案。至於旁邊的人,都是睜隻眼閉隻眼。旁觀者知道偷盜是犯法的,但沒有損害他的利益,用不著他去冒風險。
比這個案例更有戲劇性的情節是,居住在上海某小區的一對夫婦,一次下班回家後,走到自家的門口,看到有一個形跡可疑的人扛著一個電視機從自家單元的門口出來,夫妻倆悄悄地說,這人可能是個小偷。但當時他們都覺得那電視機不像是自家的,就視而不見地上樓了。結果跑到家裏一看,平時擺在客廳裏的電視機竟不翼而飛了。
可見,這就是所謂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所帶來的結果,也是我們民族長久以來所形成的“少管閑事”所造成的悲哀。對此,魯迅先生早就說過,中國人習慣了做看客。所以,對於表麵上看似和自己沒有切身利益的東西總是置若罔聞。
有一個這樣的事例,在南京某賓館門前發生這樣一件事:一男子不知什麼原因痛打一名女子(後據了解兩人是夫妻),女子痛苦不堪,引起不少路人圍觀,但都表情木然,任憑男子打人。這時候,一名路過此地的意大利人見狀,馬上用生硬的漢語向當地警方報警。110民警到了之後,這名意大利人又向民警提供了男子打人時的相關證據,隨後便悄然離去……
如果這則新聞沒有後半截,可謂一點新聞眼都沒有。大街上打人事件,哪天沒有?根本就不是什麼新聞,何況是老公打老婆。隻是麵對打人事件,國人木然圍觀,外賓憤然報警,經這一冷一熱的對比,才驟然有了諷刺意味。
或許,這位意大利人怎麼也理解不了這些看客們的冷漠。因為他不知道,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是看客的座右銘,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是看客的行為準則,好看戲、看好戲又是看客的業餘愛好,有免費好戲看,他們寧可放下手中的活,停下腳步,鑽進人群,踮腳翹首。
或許,這位意大利人怎麼也理解不了有人當街打人,竟然沒人報警。因為他不知道,這些看客們早就習慣了打人場麵,都成了魯迅先生筆下的“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的“真正的勇士”了。即使是男士打女士,對於沒有紳士風度的看客們來說,也不足以刺激他們早已麻木的神經。
殊不知,人生在世,沒有誰是“獨行俠”、“魯濱遜”,現在的他人,可能就是明天的你;今天的看客,可能就是明天的“表演者”。你在別人需要幫助時當看客,就甭指望他人會在你需要時幫你。
相同的道理,如果將這樣的事情換成一個團隊的案例,當團隊之中出現了危難或是困境時,團隊之中的每個成員也像上麵的看客一樣,置若罔聞。那麼,這個團隊還能稱作一個團隊,還能指望它在競爭中獲勝,還能指望它所向披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