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長星:加強職業培訓、提升職業技能意義非常重大。從產業轉型升級來看,提升勞動者的職業技能,打造一支高素質的技術工人隊伍,這是實現“中國製造”走向“中國創造”,也是實現從產業中低端走向產業中高端的必由之路。沒有這樣一支高技能、高素質的技術工人隊伍,我們怎麼實現中國創造,怎麼實現走向產業的中高端?當然走向產業中高端還需要更多的條件,需要多方麵的努力,包括產業創新、技術創新,但是離不開一支高素質的技術工人隊伍。
從就業角度來看,職業培訓也是化解就業結構性矛盾的重要手段。從國際上來看,化解結構性矛盾,有效地解決治理結構性失業,職業培訓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也是國際通行的做法。所以國務院23號文件,在職業培訓、創業培訓方麵也都提出了一些新的措施。在這更早之前,國務院下發的關於職業培訓、職業教育意見也提出了一整套的措施,這個文件從就業角度又對職業培訓提出新的措施、新的要求。這包括:第一,強調順應產業結構邁向中高端水平、緩解就業結構性矛盾的要求,提出要開展職業培訓,特別是提出要注重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包括推廣訂單式培訓、校企合作等等,也提出要積極開展新型學徒製的培訓,就是依托企業開展這種培訓,這樣培訓的針對性更強。第二,積極應對經濟下行的影響,組織開展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培訓和下崗失業人員的轉業轉崗培訓,提高他們的就業能力、創業能力和職業轉換能力。實施農民工技能提升計劃,就是我們這支農民工隊伍和過去的產業中低端水平需求相適應的,但產業要從中低端走向中高端,必然有一個農民工技能水平要有大的提升,這個過程是需要比較長時間的努力,這樣才能支撐未來中高端產業對勞動者素質的需求。一些企業要退出,一些產業要轉型升級,同時新的產業會提出新的崗位需求,下崗失業人員從傳統領域走向新的崗位需求,並不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必須具備新的崗位所需要的技能和素質,就要對他們開展培訓,提高他們的就業能力、創業能力,還有就是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過程中,勞動力市場的需求是動態變化的,勞動者的職業肯定也是變化的,在不斷變化過程中,那麼人就要有較好地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第三,加強基礎能力建設,創新培訓模式,建立高水平、專兼職的職業培訓師資隊伍,同時落實好職業培訓補貼,合理確定職業補貼標準。第四,完善有利於勞動者成長成才的培養、評價和激勵機製,暢通技能人才職業上升通道,推動形成勞動力、技能等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機製,也使技能勞動者能夠獲得與他能力、業績相適應的工資待遇。我們說勞動者光榮,鼓勵勞動者學技能,做一個優秀的技術工人,那需要我們培養和引導,同時也需要在待遇上給予與他們貢獻相適應的待遇,在社會上形成良好的氛圍,形成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氛圍,同時給這些技術工人職業上升通道,讓他們獲得成就感。
(稿件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