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說,目前工作不穩定或處於失業狀態的那部分勞動者,一方麵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麵又被推遲了領取養老金的時間,他們的切身利益被無謂地犧牲了。
四是說,有些企業為保證勞動效率和減少工傷風險,會通過讓年紀大勞動者內退,騰出崗位讓給那些年齡較輕的人員,於是會出現類似於目前內退製度的隱形退休人群。
五是說,在企業相關稅賦不能有效降低的情況下,延遲退休會使企業負擔加重。這種負擔包括延長企業依法應當為職工繳納的五險一金費用和高齡職工勞動效率下降所增加的人工成本。
上述種種擔憂可以理解,凝聚社會共識任重道遠。怎麼辦?告訴!告訴公眾緊迫的現實,把趨勢講清楚,把困難講明白,把道理講充分,相信大家最終都是會支持的。
一要告訴公眾,延遲退休年齡將是漸進式的。國家人社部部長尹蔚民已經說得很明白:第一,會根據我國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和勞動力的狀況,把握調整的節點和節奏。第二,肯定是“小步徐趨、漸進到位”。也就是說每年隻會延長幾個月的退休年齡,經過相當長的時間達到規定的法定退休年齡。第三,會有一個社會預告。就是先把這項方案公布出去,但方案的實施時間至少要在5年以後,給大家一個心理的預期。
二要告訴公眾,延遲退休不會影響年輕人就業。我國學界對此已有過多年研究。從宏觀上看,就業供求關係的變化取決於經濟發展所創造的就業崗位的多少。退休人員所占據的工作崗位往往不是新增勞動力可以替代的,延退後發揮他們的餘熱,反而有利於創造就業崗位。另一方麵,退休年齡延長會同時延長延退人員的消費期,社會消費需求的增長會創造大量就業崗位。以瑞典和希臘兩個國家為例,瑞典的退休年齡為67歲,希臘的退休年齡為60歲,但瑞典的就業率遠高於希臘。因此說,延遲退休年齡並不會引發更為劇烈的就業難問題。
三要告訴公眾,政府是不會讓延退人員流淚的。李克強總理在今年兩會期間曾動情地說:“我們不能忘記那些為共和國建設付出努力、做出過貢獻的老工人,決不能讓他們年輕時流大汗,退休後再流淚!”我國在研究製定延遲退休年齡方案的時候,會充分考慮到社會各界的意見和看法,綜合平衡,瞻前顧後,盡量使方案更周到,讓各個方麵都能夠接受。
四要告訴公眾,老年人要發揮餘熱繼續為社會做貢獻。西班牙為鼓勵老年人獻餘熱,規定可延遲退休至70歲。日本2013年不包括從事農業和林業的老人,共有636萬65歲以上的老人依然在工作,占65周歲以上老年人口總數的20%。我國目前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5歲,一個人60歲以後還有五到十年的時間仍然可以發揮餘熱。老年人繼續為社會的物質文明建設做貢獻,為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獻餘力,這應該是中國社會發展的方向。
三、頂層設計應體現人性關懷
“最美桑榆景,人間重晚情”。老年是人生中的一道美麗風景,善待老人,讓他們感受到人間的溫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每個人都有老去的一天。延遲退休作為民生領域的一項重大改革,應該堅持公平的原則,兼顧不同群體的利益和訴求。延遲退休年齡方案的頂層設計,怎樣在應對人口老齡化與政策人性化之間追求平衡?怎樣在保障養老保險製度可持續發展與人類倫理範圍內的合宜之間嫁接橋梁?這是一個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