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圖強維新的八次機會(上)(1 / 2)

上章書說道:所以我說清朝對曆史做出了十大重大的貢獻。

而大清王朝296年江山社稷,興衰榮辱,蕩氣回腸。在如此漫長的歲月中,演繹著一個王朝的如日中天;清王朝的12位皇帝,文治武功 各有千秋。在他們離去的背影中,浸染著一個帝國的滄桑日暮。

清王朝曾經以一個強盛帝國的姿態屹立在世界的東方,它有著廣闊的國土,有著繁榮的城市,有著繁忙的交通,有著壯觀的人口,當西方傳教士走進這個神秘的東方國度,他們的讚歎曾經難以掩飾。那麼,在那廣闊的疆域之上,曾經有過怎樣一幕繁華的勝景呢?

296年的清朝不僅締造了一個文明傳承的王朝,而且修建了遠遠多於前代的皇家園林,其規模之大,景致之優美,為當時世界任何王朝所不能企及。與此同時,氣勢恢弘的紫禁城卻也曾險些毀於一旦。

清朝曆史一共有12個皇帝,就是從清太祖努爾哈赤算起,到清宣統為止,一共12個皇帝,一共296年,如果從清順治入關算起到宣統一共是10個皇帝。那有人問:為什麼12個皇帝出現了十三朝?

還有人在網上說,有人說清朝十三個皇帝?我把這個簡單說一下,清朝是十二個皇帝,每個皇帝一個年號,但是清太宗皇太極兩個年號:先叫天聰,後來改元叫崇德,這樣十二個皇帝就變成了十三朝,所以《清宮十三朝演義》是說的十三朝,皇帝是十二個。

而這十二個皇帝不好記,我想有一個簡單的記法,把這十二個皇帝給記一下。這十二個皇帝恰好三個一組,就是天命、天聰、順治這是第一組;康熙、雍正、乾隆第二組;嘉慶、道光、鹹豐第三組;同治、光緒、宣統第四組,編個順口溜,這麼說:“天天順,康雍乾、嘉道鹹,同光宣”,這十二個皇帝,四段恰好是清朝曆史發展的四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就是“天天順”,是清朝崛興時期。主要標誌是建立後金政權,定都北京,初步統一中原。

第二,“康雍乾”是清朝曆史的鼎盛時期。主要標誌是奠定中華版圖,多民族統一,出現“康乾盛世”。

第三,“嘉道鹹”是清朝轉衰時期,主要標誌就是白蓮烽火,太平天國,還有鴉片戰爭,英法聯軍侵入北京。表明嘉慶、道光、鹹豐是清朝開始轉為衰落的時候。

第四,“同光宣”是清朝危亡時期。主要標誌有北方的撚軍和辛亥興起,外部有中日甲午戰爭,日俄戰爭,特別是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最後辛亥革命埋葬了清王朝。

所以清朝曆史這296年,大體上可以分作這麼四個段落,“天天順”是清朝崛興時期,“康雍乾”是清朝鼎盛時期,“嘉道鹹”是清朝轉衰時期,“同光宣”是清朝危亡時期。

那有人就問了,清朝有十大貢獻屹立於世界東方,那後來怎麼就逐漸地衰落下去了,最後連連吃敗仗?

我就要講第二個問題:圖強維新的八次機遇。整個清朝這個時代,我們從國際來看,有一個大的潮流就是工業化、民主化,說準確一點,就是清朝這段曆史時期,西方在實行資本主義工業化,資產階級民主化,但是清朝這三百年,在世界這個大潮麵前,是怎麼樣的呢?清朝有八次機會可以圖強維新,都很可惜了,都失掉了,一步一步衰落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