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章書說道:管世銘是軍機章京,他具體負責接待,他說“齊跪地”就是兩腿跪地。
但是很多書記載還是一個腿跪,單腿跪,這個我們不管它了。這個管世銘這個詩最後這兩句值得注意,馬戛爾尼肯定是說英語,他的詩說“野鹿腔”,像鹿叫一樣,這就帶有明顯的輕蔑的意思。
人家馬戛爾尼不是跪了嗎,單腿也好,雙腿也好,總之是跪了,跪了就是一個外交禮節嘛。他說什麼,跪表示“萬眾降”,就是萬國都降服乾隆皇帝,完全用了一種天朝的姿態。馬戛爾尼回到北京還住在圓明園,他帶著表文,一份是英文的,一份是法文的,現在還在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
馬戛爾尼主要的要求,第一,在北京駐個代表。第二,在廣州和舟山要設貨站。第三,要在舟山、寧波、天津設點,進行貿易。乾隆一覽翻譯他的表文,大怒,天朝怎麼可以讓外國人在北京住?
於是乾隆就下令立即驅逐,這樣馬戛爾尼一行就沿著運河到了杭州,完了就轉程又到了廣州,同年年底返回英國。乾隆皇帝以“天朝上國”自居,本來這是一次很好的中西文化交流的機會,萬裏迢迢送到北京,送到承德避暑山莊,乾隆皇帝加以拒絕,把這扇窗戶又關上了。
第五、嘉慶朝。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就在馬戛爾尼之後23年,英國的使臣到了北京。到北京之前天津到北京的路上,就討論一個問題,就是禮節問題,是單腿跪還是雙腿跪,還是其它禮儀。
英國的使臣阿美施德,副使小斯當東,就是乾隆時馬戛爾尼那個副使,他的兒子,小斯當東,他就最後做了讓步,按照英國的最高禮節三免冠,九拜儀、九俯首。
清朝不同意,但是這個官員呢,也是在兩麵調和。有的官就告訴皇上了,他們答應下跪了,他們想到時候英使愣著就按英使跪下,那不就跪下了嗎。
嘉慶正式接見的時候,英國使臣就問這禮節,清朝官員就含糊,說禮節說清楚再進,不然不能進,沒進到嘉慶那個地方。
嘉慶是在正大光明殿,圓明園正大光明殿裏見的,在殿外麵來回地就這麼磋商,英國使臣沒說清楚就不進,最後就沒進。
嘉慶龍顏大怒,說英國是罪爾小國,要來進貢,勉從其請,勉強我答應你的請求,現在你居然不遵守清朝禮節,立即遣回。
所以英國的第二次的外交使團又失敗了,馬戛爾尼總算還見了乾隆一麵,這個連嘉慶皇帝麵都沒見,就又沿著運河就回去了。
這時候英國已經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了,已經在工業化的道路上取得很大成績了,嘉慶皇帝還把它看作一個罪爾小國,前來朝貢,勉從其請,還是以天朝上國的皇帝自居,嘉慶皇帝把送上門的機會的窗戶又給關上了。
第六次、道光朝。鴉片戰爭中國打了敗仗,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條約,當然是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