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這樣一個慈禧太後,加上6歲的同治,4歲的光緒,3歲的宣統,去對付西方列強:伊藤博文,俾斯麥,這時候美國是林肯,英國女王維多利亞,但是這個時候英國是實行了內閣製,實行了議會製。
但是維多利亞女皇她有個規定,她不幹預憲法和國會。從清朝皇位繼承的軌跡我們可以看出來,不要說是民主了,就是清朝貴族裏麵也沒有民主,努爾哈赤、皇太極時候清朝貴族可以討論,平起平坐,你的意見我不讚成,我可以反對。
順治、康熙的時候,貴族也還可以討論一下,到慈禧這時候不行了,議政王、恭親王奕訢跟慈禧對話,慈禧不高興就說:我革了你,親王就革了,議政王就革了。我們可以想一想,西方資產階級民主化的這麼一個潮流,而清朝皇位繼承路子越走越窄,最後走到一個死胡同。
在這種情況下,選出了一個3歲和4歲的最高國家決策者,最高立法者,最高大法官,最高祭祀者,自己都不能親自去祭祀,還得別人去代替,怎麼能夠對付西方列強?所以我說到清朝末年,清朝帝國這個大廈,它那個寶頂失去了光輝,這是上層,我們再看看下層。
八旗製度它是從清軍入關之後就這麼定下來了,一直到清末。到清末北京旗人有多少人呢?《北京市誌稿》對宣統年間北京旗人的戶口有一個統計:京城24旗,黃旗30312戶,白旗34924戶,紅旗24317戶,藍旗29230戶,合計118783戶。
北京就是11萬多戶,一戶有人說是五口之家,父母、夫妻再加幾個孩子,大約五口到六口之間吧,這麼個數,平均起來算。京城宣統時候旗人總數多少呢?北京旗人大約20萬戶,人口大約100萬,這是一個很龐大的,叫做“旗人群體”。
這個旗人群體不工、不農、不商,吃錢糧,一代一代傳襲下來,靠國家供應,後來國家就供養不起了。八旗製度在清入關以前適應了當時的戰爭環境,亦耕亦戰,出則為兵,入則為民,把分散的滿洲人連接到一起,用軍事的方法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強大的戰鬥力量。
但是,奪取政權之後,定都北京之後,在新的形勢之下,八旗製度怎麼改革,怎麼適應新的形勢?也做了一些改革,修修補補,因為八旗生計問題在康熙晚年出現了,雍正就很嚴重了。有的人沒飯吃了,發到東北開墾去了,路費給你,給你點安家銀子。
這些人怎麼肯到東北種地去啊,領完銀子再跑回來。所以,八旗生計問題是困擾清朝政府一個很大的一個問題,始終沒有解決,愈演愈烈。最後,八旗製度崩潰了,大清帝國的寶頂鏽蝕,壞掉了。八旗製度,大清帝國的基礎崩塌了。最後結果隻有一條,就是大清帝國垮台了。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章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