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優秀的組織能力是卓越影響力的一個重要方麵。練就組織能力就要從以下幾點入手:
(1)規劃遠景,設定目標。
如果沒有明確的目標,團隊成員會認為自己的工作沒有意義,從而影響成員的工作積極性。優秀的領導對遠景和目標有清晰的認識,並能夠設定切實可行的目標以實現規劃的遠景。
(2)向成員說明職責要求。
團隊成員希望了解自己以及團隊的職責要求,如果團隊成員得不到領導對自身工作的評價,成員個人乃至整個團隊便很難取得成功。優秀的領導者能掌握上下級關係,規定公平合理的業績評估標準。
(3)書麵溝通能力。
成功的領導者用清晰、簡潔的文字與他人進行交流。換句話說,領導通過寫作來表達思想,而不是嘩眾取寵。
(4)口頭交流能力。
優秀的領導者善於告訴他人事情的進展如何及原因等。這樣的領導能夠與下屬坦誠地交流存在的問題,以及該問題對個人的影響,並組織會議討論解決問題的辦法。
(5)正直的人格。
領導者正直的人格魅力越來越受到重視,優秀的領導者通過自身行動,在與他人的日常交流中展示著人格魅力:
①正直的人格要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
②正直就是要誠實。
③正直就是要公平地對待每個員工。
④正直就是要言必行,行必果。
⑤正直就是要把集體利益高於一切做為行動指南。
⑥正直就是要勇於承認錯誤,接受建設性批評意見。
(6)創造力和勇於實踐。
優秀的領導者要鼓勵和建立起互相信任和公開的工作氣氛,從而有利於員工創新意識的實現。領導者鼓勵員工勇於實踐,不斷汲取失敗的經驗教訓。成功的領導者能夠突破慣性和常規的思維方式。
(7)培養新人。
優秀的領導者以實際行動鼓勵員工不斷進步。
關注員工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績,充分理解員工的個體差異;員工完成任務後,要對其說“謝謝”;關注員工人格和專業方麵的進步;重大決策廣泛征求員工意見。
(8)果斷。
領導者及時有效地製定決策,並向員工解釋原因,理想領導的決策依據是事實和事情的輕重緩急,而非取悅於大家。領導者應該清楚決策過程中何時需要意見一致。
(9)適當的幹預。
領導必須信任下屬,優秀的領導者能夠把握放權和幹預的分寸以及二者之間的平衡性。
(10)積極傾聽。
優秀的領導者平易近人,能夠不帶偏見地專注傾聽別人的意見,並對此適時做出反應。他們心胸寬廣,鼓勵員工發表個人意見。與員工談話時,領導要闡述自己理解的意思,保證雙方交流的有效性。
(11)要有主見。
其實,領導的工作並不容易,特別是處理衝突的時候。在日常工作中發生矛盾是經常的,優秀的領導者相信性格和工作方式方麵的矛盾是不會自動消失的,如果不加以解決,問題隻會不斷惡化。因此,領導者必須及時、直截了當地解決矛盾,而且應采取果斷坦誠的態度對待矛盾各方。
(12)放權。
領導素質的核心是如何有效地放權、注重業績和行為。領導信任下屬表現為權利和職責的下放。但是,前提條件是了解下屬的人品和工作能力。優秀的領導者相信有效的放權有利於促進團隊成員和下屬改進工作,最終提高成功率。
(13)培養團隊的整體實力。
最優秀的領導者的突出特點是培養團隊的整體實力。他們善於嘉獎工作業績突出的員工,而同時也竭力消除有害的惡性競爭,因為惡性競爭有可能危害團隊的整體力量。所以,領導者需要常常幫助員工消除對立情緒。
(14)團體利益的代言人。
領導者常常被視為核心人物。領導者本身肩負雙重責任,一方麵對團隊成員,另一方麵對其他人,特別是上級管理者。因此團隊的領導者不僅是個人利益的代言人,也是整個團隊、部門,乃至整個組織利益的維護者。
(15)評估和反饋。
優秀的領導者應充分掌握完成工作所需的條件和具體進展,因此他們的管理方式便是不斷了解工作的進展情況。此外,領導者可從內部和外部的客戶那裏征詢意見,並及時把信息傳達給相應的團隊成員。優秀的領導者能夠區分業績的優劣,對業績優秀的員工進行褒獎,而對表現差的員工則給予輔導和糾正。
(16)培訓。
理想的領導者花費大師的精力向員工提供專業輔導,具體包括以下內容:
①向員工強調此項工作的目的和意義。
②解釋工作程序(或者允許員工自行製定工作程序)。
③向員工展示如何操作,必須完整準確。
④解答問題。
⑤觀察員工的工作過程。
⑥提出具體明確的反饋意見。
⑦對員工取得的成功表示有信心。
⑧如果形勢需要,提出備選行動方案。
(17)學習。
理想的領導者終生勤學不止,全麵分析不同觀點,汲取教訓,從錯誤中學習,不斷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時也竭力提高員工素質。
(18)斡旋能力。
領導者必須公正地解決員工之間的矛盾。理想的領導者都是在需要的時候進行斡旋。但是他並不偏袒任何一方,而是收集各方消息,開誠布公地征求意見,根據實際情況做出決策。
(19)正確對待批評。
每位領導者都會受到這樣那樣的批評。然而成功的領導者不在公共場合冒犯他人,而以客觀的角度辨別誠懇的建議者和別有用心的人,然後采取恰當的措施解決問題。
(20)技術能力。
領導者要具備良好的技術能力,但並不意味著他們做具體工作的能力超過其他員工。而是要掌握基本要求,以便做出有見識的決策。
語言組織能力
韓國人自嘲說:“在韓國,賣高爾夫球的人多,真正能打高爾夫球的人少。”
美國人自嘲說:“在美國,幫籃球明星打官司的人多,真正能打籃球的人少。”
球迷說:“在中國,幫中國足球隊算命的人多,真正能踢球的人少。”
幽默一直被人們稱為隻有聰明人才能駕馭的語言藝術,而自嘲又被稱為幽默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見,能自嘲的必須是智者中的智者,高手中的高手。自嘲是缺乏自信者不敢使用的技術,因為它要你自己罵自己。也就是要拿自身的失誤、不足甚至生理缺陷來“開涮”,對醜處、羞處不予遮掩、躲避,反而把它放大、誇張、剖析,然後巧妙地引申發揮、自圓其說,取得一笑。沒有豁達、樂觀、超脫、調侃的心態和胸懷,是無法做到的。可想而知,自以為是、斤斤計較、尖酸刻薄的人難以望其項背。自嘲誰也不傷害,最為安全。你可用它來活躍談話氣氛,消除緊張;在尷尬中自找台階,保住麵子;在公共場合獲得人情味;在特別情形下含沙射影,刺一刺無理取鬧的小人。
1.自己胳肢自己笑
人際交往中,在人前蒙羞,處境尷尬時,用自嘲來對付窘境,不僅能很容易找到台階,而且多會產生幽默的效果。所以自我解嘲,自己把自己胳肢幾下,自己先笑起來,是很高明的一種脫身手段。
傳說古代有個石學士,一次騎驢不慎摔在地上,一般人一定會不知所措,可這位石學士不慌不忙地站起來說:“虧我是石學士,要是瓦的,還不摔成碎片?”一句妙語,說得在場的人哈哈大笑,自然這石學土也在笑聲中免去了難堪。以此類推,一位胖子摔倒了,可說:“如果不是這一身肉托著,還不把骨頭摔折了?”換成瘦子,又可說:“要不是重量輕,這一摔就成了肉餅了!”筆者親曆了這樣一件事:一位矮個子學者的妻子嘲笑丈夫身材太短,這位學者笑眯眯地說:“我看還是矮點好,我如果不是一米五七,現在能夠著作等身麼?如果不是我身短力小,我們的戰鬥你能場場取得勝利麼?如果不是我矮,你能很優越地說我太短麼?”話畢,全場叫絕。
由此可見,自嘲時要對著自己的某個缺點猛烈開火容易妙趣橫生。但就這份氣度和勇氣,別人也不會讓你孤獨自笑,而一般會陪你笑上幾聲的。
抗戰勝利後,張大千從上海返回四川老家。行前好友設宴為他餞行,並特邀梅蘭芳等人作陪。宴會伊始,大家請張大千坐首座。張說:“梅先生是君子,應坐首座,我是小人,應陪末座。”梅蘭芳和眾人都不解其意。張大千解釋說:“不是有句話‘君子動口,小人動手’嗎?梅先生唱戲是動口,我作畫是動手,我理該清梅先生首坐。”滿堂來賓為之大笑,並請他倆並排坐首座。張大千自嘲為小人,好似自貶,然而“醉翁之意不在酒”,這既表現了張大千的豁達胸懷,又製造了寬鬆和諧的交談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