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企業的創立判斷(1 / 3)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如要進入創辦企業的操作階段,就必須對自身的條件、所選項目的產業現狀與趨勢、如何構築勝人一籌的商業模式、如何整合資源要素等作出更加冷靜客觀的分析和判斷。

認清自我:自身條件和優勢的判斷

有無營運企業的經驗

你的履曆是你最大的財富。對於想自己創業的人,如果你曾經在企業做過,了解企業這類組織的特點,了解企業的運作流程,了解企業如何開展自己的業務,如何組織生產、開拓市場、發展客戶,了解企業的財務是怎麼回事,資金從哪裏來,貨款怎麼收,怎樣和銀行打交道,如何報稅納稅,如何申報進出口,了解怎樣進行質量管理,怎樣組織研發,了解企業文化的特點,了解企業員工的心理特征等,這將成為你一個很大的優勢。因為如果出來另辦企業,你就不需要再從ABC開始了。一個在企業擔任過經理的人,如果離職後另辦公司,撇開其他條件不談,從自身條件而論,成功的可能性就非常大。即使在企業隻有局部的經驗,例如隻是做財務的,或隻是做銷售的,或隻是做一般管理的,那也是非常寶貴的。因為你畢竟是一個入行者,並有了局部經驗,以後隻是從局部去推全局的問題,比之於從零出發去開創全局有很大的不同。當然這也不能一概而論,有的人在企業做的時候覺得他的老板當得太容易了,等到自己出去之後才感到原來萬般皆難。其實這也沒有什麼,這隻是一種心態的調整,調整過來之後,原先的經驗還是很有用的。

有無其他方麵的條件

如果沒有在企業工作過的經曆,也不必畏懼。對自己做仔細的分析,也許你具備某些別人不具備的條件,可以成為你創辦企業的優勢。

社會資源方麵的優勢。如果你是一名公務員,那你對行政部門的運作流程比較了解,知道各政府部門的分管業務範圍,你還有一定的人脈。雖然現代商業文明不主張靠人脈去做生意,但在目前很多政府資源還未向市場投放的情況下,起碼你會知道什麼事情該到哪個部門找什麼人辦。如果你是一名醫生,你對藥品藥械會比較了解,你對醫院、醫生、病人的需求會比較熟悉。如果你是一名中小學教師,那你肯定對教育係統比較了解,對於學校建設和學生用品會比較在行。如果你是一名複轉軍人,那你對軍需軍供會比較了解,而這是別人所基本不了解的。

技術方麵的優勢。如果你是一名工程技術人員,懂技術就是你的優勢。首先,技術優勢可以轉化為行業把握上的優勢。如果你是一名施工監理人員,那說明你對建築行業應該是比較了解的。如果你是一名船舶設計師,那你對造船業應該也是比較了解的。如果你是一名軟件編程人員,那麼對各種應用軟件的需求和供應也不難了解到。這些都可能成為你創辦企業的有利條件。其次,如果你掌握某種創新技術,甚至具有某些技術專利,那這直接就可能成為你創辦企業的核心優勢。當然在這種情況下要特別警惕不要犯知識產權方麵的錯誤,而且必須認識到從創新型技術或專利到產品,並不是99步和100步的關係,而恰恰是1步和100步的關係。

資金方麵的優勢。在與時俱進方針指引下,國家鼓勵全民在合法的前提下獲取財產性收益。現在有錢的人是越來越多了,也許你就是一個有閑錢的人,錢一旦轉化為資本,它就可以生錢。而各種創業要素如果不與資金結合,就不可能轉化為產出要素,所以擁有資金或者擁有籌集資金的能力也許就是最大的一個優勢。有了資金,你就可以用資金去組合辦企業所必需的其他要素,創立過程就會順利很多。當然以資金去組合其他創辦要素必須非常慎重,要反複分析論證、比較選擇,因為不會有什麼要素資源會拒絕與資金組合。但如果組合不當導致企業運行不順甚至失敗,那資金的損失甚至會比股票市場熊市突臨還要迅猛。

不如先去打工

如果將以上兩個方麵結合起來,既有自己某種獨有的優勢,同時又有在企業實踐的經曆,這樣再獨立地去創辦企業,成功的希望就會更大。所以,那些擁有某些個人獨有優勢但又缺乏企業經驗的人真要謀定而動的話,不妨先應聘到相關企業去打工。作為一個有心人,不管你進入這個企業承擔哪個崗位的工作,你都可以了解到這個企業運作的整個過程和全貌,學到相應的知識、技能和經驗。你甚至可以對這個企業運作的模式與業績進行評價和分析,找出其長處與不足,探索各種改進的可能,從而形成自己創業的構想。通過實踐與學習,內心的修煉如果到了這一步,那應該就可以單飛了。

為了創業而先去打工,還可以對市場環境和企業文化有所了解和適應,改變自己在原有職業範圍內養成的不適應企業要求的價值取向和辦事習慣。拿決策效率來講,企業每天都會麵臨許多內部的或外來的變動變化甚至是突發事件,需要迅速決策並付之實踐。這和政府部門的決策有很大的不同,政府部門的決策強調程序流程,它需要擬文行文,報批或者簽字、會議、討論、研究、決定、傳達、公布等,如果在某個環節上需要某個責任人的拍板,那還需要等待。如果把這種特征的決策程序搬到企業裏去,那這個企業對市場的反應必定會變得非常遲鈍,會喪失很多商機,甚至在競爭中落敗。又如你如果是一個設計師,那你隻要在規定的時間裏把設計任務完成就行了,幾點起床幾點睡覺,今天幹多少,明天幹多少是你自己的事情。而企業猶如一部恨不得永遠都不要熄火的戰車,時刻要全力狂奔,你那自由式的節奏就很不適應了。

學藝不偷藝

為了創業而先去打工的人成就一番事業的可能性比較大。因為在打工的過程中他們已經把前行者的路數看了個一清二楚,因而有可能創造新的理念和運作方式。而這些如果又是發生在一個狹小的地域市場,整個行業會因此而變得更加不平靜。

但是,在這個締造和諧的社會裏,我們應倡導一種正麵的商業倫理和商業文明,學藝而不偷藝。不偷人家的核心技術,不挖人家的業務骨幹,不撬人家的主要客戶,靠學來的本領,靠良性競爭來發展自己。在一個法製健全的社會裏,離開原來的公司,就負有保守商業秘密的義務,有一定級別的職員還要承諾不從事同業競爭。這樣做有助於構築良好的社會經濟秩序,也使得你不會成為你師傅今生不想再見的人,而你師傅也不會成為你今生遇到會尷尬的人,相反還可能成為合作的夥伴。

也會有另外一種情況。有的人去打一段時間的工,之後會發現原來幹企業這麼複雜和艱難,原來在企業裏待著那麼難受,也就是說他認識到原來辦企業並不是他真正想要的。應該說,有了這樣的體驗也非常好,可以在沒有開始的時候就收手,避免更大的彎路和損失。

把脈市場:擬進入行業的市場分析

通過對自身優勢的分析判斷,大體就可以了解自己適合做什麼了。但是這件適合你做的事情到底能不能夠做呢?這就必須對這件事情所在行業的供給、需求、價格等基本問題作出詳盡的調查和分析,然後才能做出比較清醒可靠的判斷。這個環節非常重要,否則隻憑一股熱情盲目啟動,後麵會發生什麼自己將難以把握。

行業生命周期與企業創立

在什麼樣的行業適合初創小企業進入這個問題上,人們往往習慣於拿行業或產業生命周期來說事,主張新興的或成長階段的行業比較有進入機會,而成熟的甚至已衰退的行業沒有進入機會,進入了也難以做起來。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起碼新興的和成長的行業市場沒有飽和,競爭不充分、不激烈,進入之後成功的可能性比較大。

前麵所說的發現潛在需求就是這個意思,社會客觀上存在這種需求,但並沒有被廠家看到,或由於某些原因即使看到了也沒有去做,這樣就給創業者提供了機會,用創新的產品和服務去滿足這種需求。這樣的創業是最理想不過的。

問題在於市場上每天都有這樣的機會嗎?或者說每個創業的人在起步階段都有能力或眼光去做這種發現和這種開發嗎?從實際情況來看,恰恰是成熟性行業內每天都在大量產生初創的小企業,其中許多也做起來了。按行業或產業生命周期理論來講,傳統機械製造業、加工業早都是成熟行業甚至是衰退性行業了,再如建材工業、食品加工業、紡織服裝業、運輸業、木材加工業,再如第三產業中的飲食業、商業、旅館業等也早都是成熟甚至過度成熟的行業了,但它們又恰恰是被大量初創小企業選中的行業。當然,對於資源枯竭型的衰退行業,如果進去注定將失敗,但會犯這種錯誤的人很少。

所以,用行業生命周期理論來解釋什麼行業適合初創小企業進入其實是不太準確的。航天工業是一個新興產業,芯片製造業是一個成長性行業,但這都不適合初創小企業來做。而成熟性行業雖然市場已經飽和了,但產業或行業的進步沒有停止,市場競爭會淘汰落後的企業,給產能騰出空間,從而給初創企業提供機會。隻要不是資源枯竭型或需求消失型行業,永遠都有加入的機會。

規模經濟與初創小企業

從生產集中度來判斷這個行業適合不適合初創小企業來做可能更符合實際。那些對規模經濟要求比較高的行業,往往是大投資、大產能、大產出、大市場覆蓋率,生產成本與生產規模密切相關,這顯然不適合小企業來做,更別說初創小企業了。而與此相反,凡是生產集中度不高的行業,不管處在什麼生命周期,應該都是有機會做的。具體來講,適合初創小企業做的行業應該有這樣一些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