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企業的創立判斷(3 / 3)

改進型進入方式

這種進入方式是指並不注重於提供差異化的產品,不注重在產品的功能、品質上作拓展,而是在產品的生產方法即供給方法上對傳統方式加以改進,以獲得成本、效率等方麵的優勢,從而提高自己在新進入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即這種方式所提供的產品基本上是同質的,但提供的方式有改進。

生產方式的改進從表麵看,似乎創新的程度不如前兩種方式,這其實是誤解。從人類曆史發展的進程來看,生產方式的改進乃至於生產方式的革命,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途徑。生產技術的變革引起產業革命,而每一次大的產業革命都導致社會生產力突飛猛進的發展。當然這裏生產技術的變革同時也引起並伴隨生產組織方式的變革。從手工勞動到機械化,這是生產方式的變革。從大機器生產到自動化生產,從自動化生產到信息化網絡化,這都是生產方式的變革。每一次這種巨大的變革都極大地改善了人類社會的基本麵貌。

以上是從宏觀方講生產方式的變革。初創小企業的改進型進入方式並不是也不可能引起產業革命,而隻是在一個具體的產品的生產方式上作某些生產環節和生產組織方式的改進。其實整個社會的生產技術進步就是無數個細小改變積累而成的。拿房地產商蓋房子來講,20世紀90年代初,一個高層樓盤從開始打地基到最後封頂、內部管線布置完成,至少要一年半以上的時間。如何縮短開發周期是整個行業追求的目標。國內已有企業開始試驗用工廠化的方法來蓋房子。將牆體、樓板等房子的部件事先設計統一標準,然後按此標準在工廠預先生產出來,送到開發現場組裝就行了。從工業產品生產角度來觀察,樓盤現場不過是一個總裝車間而已。用這種方式來蓋房子,其速度之快是其他開發商難以比肩的。工業製造業是生產方式改進的總的發源地。手工勞動階段一個工匠獨立完成一個產品生產製造的全過程,而機器生產則將產品生產過程分解為若幹個相互銜接的環節,由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方式去完成各個環節的任務,使效率大大提高。流水線就是這種分工的經典表現。工業生產方式的改進至今仍在層出不窮地發生著,而其他行業生產方式改變的現象也十分明顯。在商業領域,傳統商店乃至百貨公司都是閉架售貨,商品陳列在櫃台後麵,你要什麼由售貨員拿給你,調換兩三次就不得了,所以銷售額有限。超市就變成了開架售貨,顧客可以直接與商品接觸,人氣與銷售額大大提高。而沃爾瑪等大型商場的倉儲式銷售,將日用品購買變成了大宗采購,其銷售額更是達到驚人的程度。個別企業所作的生產方式的改進更是豐富多彩,成為它們在競爭中獲勝的獨門絕技。餐飲業作為一個勞動密集型企業,如何省人工是成本控製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有的飯店采用硬減人工的辦法,讓一個服務員同時照顧幾個餐桌,結果照顧不過來,食客意見很大,日久之後營業額下降,適得其反。而有的快餐店借鑒銀行辦理業務與大醫院看病叫號的方式,給食客發號,然後安裝電子顯示屏,在顯示屏上叫號取餐用餐,有效節約了人工又避免出錯。還有的快餐店服務員用手持機給食客點餐,直接傳輸到廚房,不用再手寫菜單從而大大提高了效率。這個餐飲業的案例也說明改進型的進入方式不可任意而為,生產效率的提高絕不能導致產品品質的下降,否則不可能成功。

追隨型進入方式

以上三種方式都是對現有商業模式作整體或局部的改造,從而創造出自身獨特的競爭優勢,增加初創小企業成功的可能。但是對大多數人來講,在剛剛著手從事一項新的事業時,未必就能產生超越前人的智慧。在任何一個行業裏,大多數企業都處在一個追隨的狀態,所以作為初創小企業,追隨性的進入方式也是最普遍、最經常采用的方式。別人怎麼做,自己就跟著做,一旦哪個有了創新的舉措,很快就會有一批追隨者效仿,而且現在從創新到追隨效仿之間的時間差是越來越短了。

其實完全沒有必要去貶低追隨型的進入方式。被追隨的商業模式一定是成功的甚至是優化的商業模式,否則不可能流傳。因為它早就經受了實踐的考驗而成為行業中主導的形式。後來者作為學生模仿既有的商業模式也是很正常的,但這僅僅是開始。有出息的學生,以學習模仿而開始,以創新、差別、改進而前進一步。這個過程很可能是自然甚至是自發產生的。一種被追隨的商業模式不可能一成不變地適合任何人。在模仿的過程中,必然會發生不適用的情況,這時調整就發生了,在不斷調整的過程中,終於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方式,獲得了更好的結果。追隨型的進入方式就發展成為改進型、差別型、創新型的商業模式了。

廣東省珠三角有一位做指甲鉗的企業家,20世紀90年代末期很偶然在一張小報上看到關於指甲鉗的一些說法,產生了強烈的要在指甲鉗上造就一番事業的願望。一開始他就把目標對準全球這一產品的龍頭企業,先後到美國、德國考察,最後找到韓國一家著名品牌並代理其產品,先後從該企業采購了上千萬元的指甲鉗在國內銷售,在這過程中以代理商的身份多次到這家企業考察,最後就自己投資辦廠生產指甲鉗。這正是從學習模仿開始,采取追隨型的進入方式。但這位企業家未止於此,由於對指甲鉗的市場有了充分的了解,對用戶的需求也有了深入的體會,所以將指甲鉗開發出了數百個品種,有男士的、女士的、老人的、小孩的,甚至有專門針對嬰兒的,很快在全球指甲鉗市場上占據了主導地位,銷量大增。這時的進入方式已有了改進和差別的意味了。更令人稱道的是這位企業家在指甲鉗這一傳統產品上又有了創新的奇巧構思,將之作為第六媒體來推介。他發現現代社會人際交往都會互相贈送名片,不幸的是與贈送者的願望相反,絕大多數送出去的名片不會被別人看第二遍,沒有起到推介作用。而一個人一旦買了指甲鉗,則是經常要用到的,於是他采用代人定製的方法,將名片上的資訊做在指甲鉗上,這個僅僅用來剪指甲的不起眼的小商品竟成了頗有創意的禮品,許多大單位出巨資訂貨。將指甲鉗做到這樣的境界確實令人敬佩。

追隨型的進入方式也有另外的一種結果,即追隨者沒有能力或沒有心思對現有的商業模式做一點哪怕是極細微的改進,隻是刻意模仿,亦步亦趨。如此做法如何能在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呢?唯有降價,打價格戰。本來如果是基於成本控製的價格競爭,是有促進技術進步的積極作用的。但是在生產環節不作任何改進,僅僅指望通過降價來打敗對手,這樣做如果非要說有什麼進步的作用大概是可以促使對手進步吧。企圖通過降價迫使對手陷入困境,退出市場,然後自己獨占市場後再提價,這隻是美夢而已,極少能真正得逞。而且如真的這樣做了,其商譽很難獲得正麵的評價。這種做法,可以稱為同質化的惡性競爭,是最不可取的。

收購型進入方式

對於初創者來講,采取這種進入方式的不多,但這客觀上是一種進入方式,而且很有效。即並不自己重新搭台,而是在自己要進入的行業裏收購一家企業。由於這家企業早已入行,有自己的產品和銷路,可以避免初創的失敗風險。

收購可以是全額收購,即把全部產權都買下來,變成自己獨資的,也可以是隻買部分股權,獲得參股地位,後者又有控股或不控股之分。將企業買下來之後,也會有不同的做法,一種是隻做股東,不介入經營管理層麵,隻要獲得投資收益就行了。還有一種是買下來之後再學習,逐步介入,熟悉經營管理、產品生產、市場銷售等各個環節,逐步取得發言權,並進一步取得主導地位,按自己的設想,使企業獲得新的發展,這時的企業才烙上購買者的印記。

收購型進入方式也會有風險,這個是指收購失敗的風險。可以分為三種情況:一是被收購者隱瞞了企業的潛在危機,買者對企業也未調查清楚,等買進去之後問題才暴露,這時悔之已晚。二是收購前未與經營管理者達成共識,收購之後遭到經營管理者團隊的反抗,導致企業失敗。三是買進去之後自己還沒有學會,就憑借資本的力量任意而為,在一係列重大問題上犯錯,將企業拖入泥沼。

由於本書並不著重於企業兼並收購,所以對這一進入方式不再作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