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將初創小企業視為一個生命體。凡生命體,在剛出生時都是十分弱小的,能否存活是首要問題。企業也是一樣,不能指望企業一成立就馬上能賺到錢,那是以後的事情,在這之前先要全力爭取存活,隻有能存活,才會有明天。本書的主題就是講初創小企業如何才能逃離死亡的命運,爭取存活。而本章講初創小企業存活的一個最關鍵的因素,即資金。初創小企業為保證存活,必須準備好三筆資金,即啟動資金、扶持資金和救險資金。有了這三筆資金,就不會有渡不過的難關。凡是在初創階段就夭折的企業,也都可以歸因於沒有準備好這三筆資金。
啟動資金
啟動資金是指一個企業從創辦到設立所需要投入的資金。啟動資金準備的前提條件是要對創辦的企業和所投的項目作一個準確的財務評估。
固定資產與流動資產
無論所要進入的行業是屬於農業、製造業或者服務業,投資的主要構成不外乎固定資產和流動資產。如果投資於一個生產型企業,那麼固定資產就是指購買設備的那部分投資。一般來講,這是整個投資中比較主要的部分。購買機器設備之後,往往會發生建設安裝工程,圍繞這可能還要做可行性論證,要作工程設計等,與此相關的費用以及會發生的繳稅等都屬於固定資產的投資。
對於生產型企業,流動資金是指用於購買原材料、備品備件、燃料動力的資金,用於支付工資以及其他費用的資金,生產過程中在產品、半成品以及庫存產品等所占用的資金,還有作為準備金的現金。銀行存款以及應收應付賬款等都屬於流動資金的範疇。流動資金的配置是從屬於固定資產的,購買的固定資產有多大的生產能力,它投產後會形成多大的生產規模,從這一點出發,我們來測算需要購買多少原材料,需要多少人員工資,需要消耗多少能源動力等。當然,流動資金的配置也和生產技術的特點以及生產周期的長短有關,需要反複測算、參照,才能找出其最佳比例。
通常意義上創辦企業所需要的投資額主要就是上述內容。即使不是生產型企業,而是服務業或其他行業,投資組成大體也可分成固定資產和流動資產。在投資之前一定要作嚴密的投資分析,作出科學的投資預算,按預算去投資。必要時,可向專業人士求教或由專業機構來作投資分析,避免走彎路花冤枉錢。
所投項目的經濟評價
投資預算作出之後,應反過來再看一看,所投的這個項目也就是準備要創辦的企業值不值。所謂值不值,也就是看要投資多少錢,能否贏利,多長時間能收回投資等。投資回收期是投資者比較關心的一個問題,項目運作起來之後,多長時間能把本錢賺回來呢?本錢收回之後,人們才覺得真正開始賺錢。
為此,要對企業營運之後的生產過程做初步的財務分析,對成本和利潤有一個大致的判斷。
對生產經營類企業來講,利潤等於銷售收入減去總成本費用和繳納的稅費。
總成本費用是指企業為生產一定種類和數量的產品所發生的全部費用,是生產成本、管理費用、財務費用和銷售費用的總和。
生產成本是指企業為生產產品而發生的成本,它由直接材料費、人工費和製造成本三部分構成。
管理費是指企業行政管理部門為組織和管理生產經營活動而發生的各項費用,包括管理人員的工資、福利、差旅費、業務招待費、租金、水電費、物業管理費、社保、谘詢費、修理費、各種辦公費等,對開發類企業來講,還包括比重很大的技術開發費等,這部分費用的範圍很寬,項目也很多,對經驗不足的人來講,事先計劃時很容易漏項,結果產生大量的計劃外開支。
財務費用是指企業在籌措調度資金過程中所發生的各種費用,其中主要是銀行利息以及金融部門提供服務所收取的費用。
銷售費用是指企業在銷售產品的過程中所發生的費用,如市場推介費、運輸費、存放費、銷售人員工資、差旅費等。
這裏特別要說明在生產經營中特別是產品銷售之後要繳納各種稅費。這個事先一定要了解清楚並作出明確的測算,一方麵這是企業的法定義務,另一方麵,如果對這一點沒有明確的測算,那麼成本、利潤等全部都是不準確的。
通過以上對相關財務指標的粗略介紹,可以使我們掌握最初步的分析範圍,便於測算創辦企業需要多少啟動資金,同時對項目啟動之後的狀況作出經濟評估,對銷售額、成本、利潤、投資回收期等有一個基本的判斷,從而再進一步決定自己的對策。
啟動資金的使用風險
把啟動資金花出去,使之變成一個能營運的企業,這是投資創業的第一步。在這個階段你的基本狀態就是不斷地花錢買東西,要簽訂很多合同,不停地從事各種各樣的談判、交易。對初涉商海的人來講,其中的風險未必能一一識破,企業還沒有設立就已經夭折的事情也不是沒有。
投資預算缺口是經常遇到的一種風險。由於經驗不足,由於沒有真正深入要做的行業,在做投資分析時有很多漏項,導致資金準備不足,發生大量計劃外支出。例如生產型企業,雖然在固定資產投資這一項作了機器設備的采購準備,卻沒想到設備買來之後調試安裝花了一大筆錢,而為了使相關人員學會操作,掌握生產流程,又花了一筆培訓費。又如公司租借辦公場地,以為付房租就行了,沒想到一入住,什麼物業管理費、環保費、綠化費、水電費、通信費等大大超出預算。原材料價格上漲也會使預算失效。隱約記得國外有一種說法,即你應準備的資金是你的投資額的五倍,也許就是針對這種情況而言的。怎樣才能有效避免至少是努力縮小投資缺口呢?最重要的還是要學習,向懂行的人學習,特別是向本行業先入行的人學習,以他們的企業為參照來測算就可以少走許多彎路。另外就是找專業公司,讓專業的人來做專業的事,準確性會提高很多。
用錯錢是啟動資金使用中又一個容易發生的風險,這時候的創業者沒有什麼商業經驗,缺乏判斷能力,拿著錢做錯事情是經常發生的。例如購買的機器設備規格型號不對,想退貨已經不可能了。公司選址已經確定,可後來卻發現位置和周邊環境存在很大問題,但是裝修已經做了,房租押金也交了,如搬遷就會承受很大損失。與客戶簽的合同在一些重要的環節上缺乏明確的約定,難以追究對方的責任,但合同已經生效,如不履行就要承擔違約責任。更糟糕的是被騙,錢付出去之後,對方卻沒有下落,找也找不到。如此等等。避免這種風險最主要的是起步時就要規範化,建立科學的流程,不要個人即興決策。另外最好是要有財務和法律方麵的專業人士來把關。
如果以上的風險能夠一一克服,在比較正常的狀態下將企業設立,而各項準備工作也已經就緒,這說明你已經曆了初步的商業洗禮,可以入行了。
啟動資金的籌措
啟動資金是創業者必須拿出來的第一筆錢,這是創業者準備創業時麵對的一個甚至是最大的難題,這筆錢從哪裏來?
最好不要向別人借錢。國內輿論界有一種誤導,似乎創業就是白手起家,說得更粗俗一點,就是空手套白狼。好像憑一個好的商業計劃書,別人就會給你錢。一個毫無商業經驗的人,因為做了一個吸引人的商業計劃書從而獲得大把的資金然後創業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這近乎是一個商業神話,現實生活中這種事極為罕見。當然正因為罕見,近乎神話,所以才會廣為傳頌,也正因為廣為傳頌,反而成為誤導。為什麼我們主張最好不要借錢創業呢?首先是因為難借。因為你沒有任何經商的實踐,你無法證明你是一個有能力賺錢的人,這時你的商業信用為零,誰會把大筆的錢借給一個不知商場有多險惡的人去冒險呢?其次即使你很幸運借到了錢也未必是好事,因為這使你的經濟狀況發生根本性逆轉,你成了一個負債的人。如果你是一個守信用的人,負債創業之後首要的問題就是還債,而怎樣還,還不還得了是極不確定的。本來創業就是一種冒險,負債創業則是雙重的冒險。前一種冒險如果失敗了,頂多將你歸於零。而後一種冒險如果失敗了,你可能會下地獄。因為這時你已經不具備償還債務的能力了。想想你在借錢的時候是怎麼和別人說的,而今負債不還,商業信用已經是負數了。在一個商業環境日益規範的社會裏,商業信用為負的人隻有被逐出商場,想要再開一次頭是難上加難了。所以,如果你能借到錢,這並不是件值得慶幸的事,反倒要加倍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