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創小企業要真正解決存活問題,唯有靠發展。正如最好的防禦是進攻一樣,如果企業能夠一路前行,不斷發展,那存活自然也就不成問題了。在常態下,人們可以把企業從初創到存活、發展、壯大理解或想象為一個逐步積累、平穩漸進的過程。但在現實生活中,那些發展起來了的企業往往是非常態的,它們在某個時刻突然麵臨某一重要的機遇,而且它們抓住了這一機遇,實現了跳躍式的發展。而那些沒有抓住這一機遇的企業卻無可奈何,隨風而逝。因此,如何才能抓住機會起跳就成為研究初創企業存活的一個十分有意義的問題。
企業是因時而動的社會組織
企業是因社會需求而設立和存在的,如果某一特定的社會需求不存在了,或者原有的社會需求突然消失了,那麼相應企業的生命也就到了終點。當然在現實的社會經濟生活中,原先的社會需求突然消失這樣的事情雖然有但卻不是時常發生的,每天甚至每時每刻都在發生的是需求的改變,是多多少少、或大或小、這樣那樣的一些變化。大多數企業會跟著需求的變化相應地改變自己。這樣做的結果,發展起來的企業與剛創立時的狀態或設想相比,往往有很大的不同。這說明企業是一種因時而動的社會組織,在發展的過程中改變自己,通過改變而獲得發展,這是任何一種企業發展模型都必然會具備的共性特征。
具有機會價值的社會變化
寬泛地講,任何一種變化都是機會。但這樣來認識問題,隻會是一片混沌,無所適從。我們可以從機會價值的角度捕捉社會變化的基本類型。
經濟景氣的變化。企業作為一個社會經濟組織,經濟環境的變化是最需要重視和麵對的。經濟發展順暢,社會需求擴張,什麼生意都好做;而一旦經濟萎縮,企業就會艱難度日甚至倒閉。作為一個企業,不能不關注經濟整體的變化。自從凱恩斯關於國家要幹預經濟的學說被廣泛借鑒之後,那種“危機—蕭條—複蘇—繁榮”的古典經濟周期早就被改變,但經濟發展的周期性並沒有消失,我們依然會麵對快速、過熱、回落等不同特征的經濟階段。受不同階段經濟特征的影響,企業的經營狀況必然有所不同,因而也必須做一些相應的調整和改變。當然,由於全球日益一體化,世界越來越平,引起經濟景氣變化的因素也越來越複雜,這就要求企業的經營者必須不斷擴大自己的視野,幾乎應該達到“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境界。
重大供求結構的變化。企業運作的基本特征就是先進後出,即先買後賣。供求結構的變化對企業生產經營的影響是無需多言的,除了會引起價格的變動外,影響更大的是其物質內容的變化。能源價格與金屬礦產資源價格的急劇上漲似乎在告訴人類這類資源即將枯竭,必須尋找新能源、新礦產資源,如果自然界裏沒有,人們就得自己想辦法製造替代能源或資源。這些重大變化將使人類社會經濟與生活發生深刻的改變,是做企業的人不能不關注的。
重大科學技術革命的發生和發展。從20世紀的六七十年代起,人們就不斷地在說人類進入了科學技術革命的新時代,幾十年過去後回頭一看,此言不虛。當今時代科學技術革命的速度與規模是過去的時代所無法比擬的。過去,人類的基本生活方式可以幾百年,上千年不變,而今層出不窮的新發明新技術迅速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人們習慣於把今天的經濟稱為新經濟,就是因為科學技術革命所引起的改變實在太大、太多、太快了。企業對科學技術的發展變化必須十分敏感。因為變化快所帶來的一個結果是企業一旦犯錯,改正錯誤的機會將會很小。
社會文化和時尚的變化。這也是當今社會的一個特點,由於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類社會生活中所包含的變動因素越來越多,而傳播效應又極其強大,這就導致現今社會文化和時尚的變化幅度是過去社會所無法比擬的。文化和時尚的改變引起人的生活方式、需求結構、消費理念的相應變化,也就相應地不斷給企業提出新的課題。
重大事件的影響。如果說上述幾個方麵的社會變化尚有跡可循的話,那麼當今社會還有一個特征可以說是具有事件性社會的特征。這在一方麵也與互聯網加速了世界變平而且會使信息的傳播幾乎使全球同步有關。層出不窮的事件使人類社會生活不時發生這樣那樣的改變,大者如“9·11”事件,人類進入反恐時代,對公共安全的關注超越任何時期。再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幾乎成為中國人進入21世紀後的中心事件,對中國人的社會、經濟、文化生活發揮了深刻的影響。不同的事件形成不同範圍與不同領域的熱點,對不同行業的企業也產生著不同的影響。
對不同的企業來講,社會變化所產生或可資利用的機會價值是有所不同的。這和企業所處的行業,以及企業在行業中所處的地位,企業自身所經曆的發展階段,企業的價值取向以及企業對這一社會變化的理解、認知都相關聯。
機會價值的雙向性與多向性
社會發展變化對企業產生的機會價值是一個看似簡單或初始簡單但經過傳遞之後又會呈現極其複雜影響的事情。對單個企業來講,某一社會變化對企業的影響或者是正向的,不然就是反向的(如果某一社會變化對企業沒有什麼影響,那對企業而言就沒有機會價值,就不會進入企業的視野)。但是從整個社會宏觀麵來分析,某一社會變化對不同企業有不同的影響,有正向的,也有反向的,所以會有雙向的甚至是多向性的影響。
以石油危機的社會變化所提供的機會價值為例。石油是支撐當代人類社會文明的極其重要的能源。至今人們仍然無法想象如果沒了石油,人類將會怎樣。但是石油資源枯竭的那一天似乎正在加速逼近人類社會。2008年石油價格首次突破150美元/桶,舉世震驚。有人預言其後某個時點石油會達到200美元/桶。不言自明的是這一價格的上漲對采油類企業是大大的利好,它們可以賺到更多的錢了;對煉油類企業來講,如果它們有自由定價權,那也可以提高售價來轉移成本。但同一件事情,卻是幾家歡喜幾家愁。對燃油類企業來講,例如航空公司、物流企業,它們就很難通過提價來轉移成本,而自我消化成本也幾乎達到極限,在這反向的機會價值麵前,大量的虧損、破產、倒閉在所難免。至此所分析的石油價格上漲對不同企業所產生的正向價值或反向價值其實隻涉及產業關聯的第一個鏈環,如果該鏈條再繼續延伸,機會價值就呈現多向的影響。油價的上漲和石油儲備的減少會促使石油勘探的風險投資進一步增加,這也許會使人類不斷發現新的油田並增加采油量。而燃油類企業會千方百計地壓縮和減少生產過程中的油耗以控製成本,在這一壓力下,大量新技術有可能產生並得到推廣運用。總的來講,人類尋找新能源或替代能源的步伐會越來越大。核能、風能日益成為重要的新能源,而生物能源的發展速度也越來越快,這會催生一大批新興產業與企業,這對它們來講是一個正向機會。但生物能源的發展卻對傳統農業產生擠壓,導致糧食等農產品價格上漲,這對一大批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加工企業而言幾乎是災難性的影響。於是,發展生物能源與保護傳統農業這一雙向選擇會長期處於膠著狀態。為了應對耕地減少這一矛盾,無土栽培的工廠化等現代農業生產方式會獲得更大的推廣,轉基因等生物工程技術也會獲得更大的發展,而生物能源也會發生轉而利用農產品的下腳料、輔料等的產業方向。總之,因某一社會變化而引起的變化又會成為新的變化的原因,使得事物的發展似乎進入一個無限循環。分析和把握某一社會變化的傳遞鏈條,抓住其中的某一趨勢或某一環節,開發出可資利用的機會價值,對企業發展而言是一件值得用心的事情。
同樣麵對一個外部環境或社會因素的變化,不同企業(甚至是同處同一行業)會作出不同的解讀,采用不同的應對之策,那麼這一社會變化對不同的企業也會提供不同的機會價值。2007年,國內房地產業“高燒不退”,地價房價翻倍上漲,屢創新高,不管什麼樣的樓盤,一開盤即售罄。為了扼製這一過熱的勢頭,避免出現泡沫經濟的危險,國家對房地產業實施了比較嚴厲的調整政策,特別是抽緊銀根。這使市場對房地產業的預期發生方向性改變,我們看到不同的企業有不同的對策,這與它們對這一變局的不同解讀有關。行業領袖萬科由於早有準備大體可以從容應對。2008年上半年,其資產負債率不足50%,賬上現金160億元以上,財務狀況應該說是相當好。但即使如此,萬科仍成為行業內降價售樓的領頭羊,而且一降再降。而另一些同屬一線的房地產企業,眼看樓盤滯銷,即使降價也未必能產生多大效果,它們的一個選擇是在現金流可以支撐的前提下增加持有性物業的比重,也就是說,有一些物業在適當的情況下改售為租,今後每年的營收中租金的比重將逐步提高,因為這相對來講是旱澇保收的。而另外一些二、三線的中小房地產商可能麵臨比較嚴峻的資金局麵,所以它們的選擇往往是賣項目、賣股權、賣公司。由此可見,麵對同一經濟景氣或行業環境的變化,一些企業的解讀是機會,利用自己早有準備及資金實力強的優勢,通過降價銷售在低潮階段進一步擴大自己的市場份額,同時在有利的條件下實施兼並收購,以實現自己做大做強的目標;另一些企業的解讀是改變,外部條件變了,自己的經營方針也順勢調整,以利於更好地發展;而大量麵臨困局的中小企業,它們的解讀是求生,通過變賣等方式力求度過寒冬;而有些過不去的也就因此消失了。
企業應當奉行受限的機會主義
既然企業是因社會需求而存在的,既然外部環境在不斷地發生變化,而這種變化可以直接或間接地解讀成各種各樣的機會,企業為了生存與發展,就必須因時而動,隨機求緣。
企業發展目標的相對性。任何一個企業想獲得成功,要想做大做強,走得長走得遠,就一定要提煉出明確的發展目標,並且加以貫徹和堅持。目標的堅持和機會主義的選擇似乎互不相容,如何理解機會選擇條件下的目標堅持呢?這裏大約可以區分出三種不同的情況。
一種是如何達成目標的發展機會和道路的選擇。這種選擇和目標並不發生衝突,而僅僅是如何更好地達成目標的判斷。例如,經濟的快速發展導致對鋼鐵的需求持續增長,某投資集團確立了要成為鋼鐵行業內的主流廠商的目標,這時外部既有地方政府提供各種優惠吸引鼓勵其投資辦新廠,另外也有很多收購兼並的機會,這時對機會的選擇僅僅在於如何更好地達成目標。又如,作為一個製藥類企業,本來有多種藥物產品,但社會突然暴發某種流行病,使得對治療這一類疾病的藥物的需求大增,而該廠又恰好有這種藥品的開發、生產能力,於是抓住機會加大這方麵的投入,使其成為這一類藥物廠商中具有很高行業地位的企業。這一類的選擇其實是支持了發展目標的實現。
還有一種機會選擇其實會導致目標的擴充。例如本來是製藥廠,自己把藥品研發生產出來之後是由別人來采購的,自己隻負責供貨。但是隨著競爭的加劇,生產類企業向著流通領域延伸,自己建立區域性、全國性甚至是國際性的連鎖藥店,直接做銷售。一開始可能隻銷售自己生產的藥品,到後來,為了提升零售業績,別人的藥品也賣。這種趨勢還會進一步發展,有些藥業集團可能還會開辦醫療機構,甚至投資藥物研究所或醫學院等。像這種發展到一定階段對某一行業產業鏈實行上下通吃的目標調整是比較常見的。機會選擇的旁側發展也會導致目標的擴充。這時的企業在主業方麵已經做得很好,有了比較穩定的行業地位和市場占有量,也就因此而使企業有了超出主業發展需要的積累,可以尋找新的發展方向,這時企業會捕捉和利用外部的一些新的市場機會進入一些新的產業領域,這是原有的發展目標所不能包容的,是企業的發展擴張了目標。當然,這種機會的選擇和利用風險相對高一些。
第三種情況是對機會的選擇直接導致企業發展目標的改變。例如原先是采礦類企業,但後來資源枯竭,無礦可采了,於是變身為資源加工型企業,這時的發展目標就變了,當然這種變化還有跡可尋,是循著產業鏈在上升。有的目標改變本身就是跨越式的,例如原先是做產品的,後來變身為做服務的;原先是做實業的,後來又變身為做投資的。這種改變使得原先的企業幾乎脫胎換骨。
以上的分析說明,做企業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有明確的發展目標。當這一目標能夠指引企業發展的方向並能提供發展的動力時,必須堅持這個目標。但是一旦目標脫離或落後於實際了,就必須視情況作必要的調整。這並不說明當時製訂的目標不對,而是因為企業所處的環境、條件發生了變化。從根本上講,企業是因外部需求而存在的組織,所以發展目標具有相對性。
機會選擇的受限性。也許是受意識形態的影響,我們對機會主義這個概念的理解似乎偏於負麵的評價要多一些,似乎機會主義就是缺乏信仰、不堅定、隨波逐流等。其實在正常的社會條件下,企業的運作不涉及這些價值判斷,企業對機會的選擇完全是功利的。我們甚至可以說,隨機是企業的一個基本屬性。但是,也不應當把企業的機會選擇理解為無限的、任意的、完全自由的。把企業理解為受限的機會主義可能比較符合實際。顯而易見,並不是所有的外部變化都給所有企業提供發展機會。即使是正向價值的變化機會也不會適合於所有的企業。企業對機會的選擇應該受到一定的限製。首先是受企業核心競爭力或核心優勢的限製,即企業具備利用這一機會的力量和優勢。也就是說,這一機會是特別有利於你的,而並不一定同樣有利於別的企業,通過利用這一機會,你的核心競爭力還能夠得到進一步的提升,更加具備市場優勢。其次,企業對機會的利用應能為企業提供新的發展空間,有利於企業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得到更大的發展。對初創企業來講,如果能借助於機會實現起跳那是最理想的。如果脫離了上述兩個受限條件,對機會的利用導致自己核心競爭力的閑置甚至丟棄,不但沒有獲得新的發展空間反而喪失了原有的陣地,這就十分不可取。也會有另外一種情況,企業隨波逐流,今天做這個,明天做那個,雖然也掙到一點錢,但沒有培植出自己的主業,始終沒有明確的定位,這樣的企業被淘汰隻是時間問題。企業在機會麵前的受限性可以類比為陸生植物與陽光的關係,首先它有根,不會被風吹去;其次它有趨光性,枝幹莖葉向著能獲得更多陽光的方向生長,猶如密林中的樹,盡管樹身是扭曲的,但畢竟在長高、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