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章所述成功的企業組織是由人來打造的,組織必定是由人來掌管、運用,並且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加以變換與重組的。對初創企業來講,企業組織的掌控者往往是創業者自身。因此,探求初創企業的存活,不能不對創業者自身進行分析,揭示能夠引領初創企業走向成功的創業者所必須具備的基本品格與理念。
領導力
領導力是企業最重要的無形資產
企業的實力不僅僅表現為物質要素。人們總是說要把企業做大做強,所謂大或強,肯定會體現在一些物質指標上,諸如資產規模、賬麵現金、員工人數、產能產量、銷售額、利潤、市場占有率、繳稅額,甚至廠房大小、占地麵積等。再分析得詳細一點,還會看到技術水平、知識產權等。這些確確實實是企業實力的重要表現。如果將服務也視為生產,那麼任何企業都是生產型單位,如果沒有這些物質條件及其結果,企業的生產功能就無以發揮和實現。但是企業的實力不僅僅是這些物質要素,尤其對初創企業來講,這些實力隻是它所追求的東西,而遠遠不是已經實現了的東西。
對初創企業尤其是小企業來講,企業在某種程度上更加依賴於一種非物質的要素,即創辦者的領導力。領導力可以說是企業的軟實力,它也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領導力是什麼?有人說領導是科學,有人說領導是藝術,從我們這裏所分析的角度,我們說領導力是源於領導者自身綜合素質的一種能量,這種能量一旦通過一定的製度和機製得以傳遞和實現,就會轉化為巨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質力量。初創企業在很大程度上要呼喚和依靠這樣的領導力才能克服企業初創時的一係列困難,從而走向成功。
在我國現階段,國有企業的領導人實際上還是一種派遣製和任期製,企業的經營路線也不全是遵循市場原則,在這種情況下,領導力對企業發展的影響雖然也十分重要,但是有限的。而對其他經濟成分的企業來說,領導力顯得更加重要一些,因為企業完全置於優勝劣汰的市場法則之下。對這些企業的領導者尤其是創辦者來講,他的生命其實已經融進了這個企業,所以企業的文化特質必然帶有領導人本身的烙印,甚至可以說企業就是創辦者理念、內心世界乃至於人格的外化。當一個成功的企業帶有強烈的創業者個人的印記時,社會對此往往抱有一種保留的甚至是負麵的評價,似乎這是一種不好的現象。豈不知企業的這種強烈的個人印記恰恰成了企業尤其是初創階段企業成功的最重要的保證。現在這些企業的領導人自己也在說要使企業沒有自己也能照常運行繼續發展。應當如何解讀這種說法呢?表麵上看,是指要使企業從人治走向靠製度來管理,不管由誰來領導、管理,都要遵循製度的規定和約束,從而淡化個人的作用。但製度是什麼呢?沒有標準件,沒有哪個現成的製度可以照搬照抄。企業製度除了必須遵守市場所要求的商業規則外,其核心仍然是企業創辦者個人的理念與價值選擇。這樣一套製度建立起來並有效運行之後,領導者特別是創辦者個人是可以超脫一些了,因為他的意誌已經體現在製度之中了。當然前提是這已經被市場和企業的發展證明是有效的,因而也就成為了企業最重要的無形資產。
初創階段的領導力要素
領導力主要並不是表現在發號施令,指使別人。這隻是一種形式,初創階段企業的領導力,主要應體現為給企業建造一個好的架構,明確企業的發展方向,並確保企業能朝著這個方向有效地運行。
整合要素資源的能力。如前所述,企業是各種要素資源的集合。創業者能否按照優化原則將企業所必需的各種要素整合到企業這個平台上,構架好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係,使之彼此協調,形成合力,這當然是對創業者領導力的考驗。而整合的質量如何,對初創企業的存活和發展無疑有重大的影響。
揭示彼岸的能力。創辦企業的目的是什麼?企業要朝哪裏走?企業發展起來之後應當是什麼樣子?這是要由創業者自身來解答並且讓大家明白和認同的事情。市場經濟的汪洋大海並不提供航標,如果企業自身沒有明確的航向,那肯定難經風吹浪打。從這個角度來講,創業者應當是企業的精神教父,能夠指明企業的發展方向。當然,揭示彼岸還要能夠找到走向彼岸的橋梁或渡船,這是商業模式的問題。創業者肯定是商業模式原創的親曆者。
打造企業文化的能力。一個成功的企業,必定有富含自身特點的企業文化。所謂企業文化,其核心是使團隊和全體員工理解認同企業的目標並甘心為之奮鬥。好的企業文化無疑是企業重要的無形資產與核心競爭力。但是企業文化不會憑空產生,它必須精心打造和培育。而企業創辦者往往就是企業文化的原創者。在這裏要強調的是,企業文化雖然是富有個性和原創的東西,但並不等於沒有評價的社會標準。好的企業文化應當符合社會先進生產力的要求,符合並尊重人性,積極向上。中國是一個封建傳統很深的國家,日常生活中也會看到有些企業所提倡的企業文化扭曲人性、貶損人格、宣揚愚昧、缺乏誠信等。這種腐朽的文化早晚會被拋棄或淘汰。所以創業者的自我升華也是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設計製度的能力。企業領導者的一個重要職責就是設計企業製度,並根據發展需要及時維護和調整,好的製度和相應的機製方能保證企業能實行有效的決策以實現自身的目標。
識人用人的能力。有人說,識別人是企業領導者最重要的能力。這話有一定道理。因為識別人是為了起用人,如果識別錯了,那就用錯了,而企業一旦用錯了人,那就有可能萬劫不複,這方麵的經驗教訓很多。其實,識人永遠隻具有相對性和暫時性,因為人是會變的。所以比識人更重要的是在用人過程中的激勵、管理和控製。這要靠一個好的製度和機製以及相應的企業文化,有了這些才可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識人用人的風險。
任何一個領導者都不是萬能的,但不管領導者有何優勢或劣勢,初創企業所要求的領導責任卻都必須麵對。現在是一個社會分工日益精細的社會,自己做不來的事情,可以聘請專業人士或專門機構來做。但是作出判斷和選擇仍是領導者無可替代的職責。所以,判斷力也就成為領導力的重要方麵。
關鍵時刻的領導作用
初創企業在存活階段具有很大的不穩定性,其所麵對的市場更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企業經常會麵臨許多事先無法預見到的突然變化。這些變化有的是正麵的,如新的市場機會、大客戶大訂單、技術的突破等,使企業麵臨寶貴的發展機遇。但是也有許多甚至更多的是負麵的,如遭遇“瓶頸”、陷入危機等,這時都需要領導者當機立斷,力挽狂瀾。
能否迅速抓住機會並有一番作為,也是對企業領導者的考驗。把握機會的前提是要能夠作出正確的判斷,即判斷是不是機會,判斷機會的價值所在及自己又能如何利用這個機會。這種判斷在外人看來似乎是一種靈感或機智,但實際上卻要靠平時的積累和準備。企業領導者必須能夠洞察市場全局,掌握行業的現狀和趨勢,了解競爭性企業的發展態勢,以及宏觀經濟的走向與客戶需求的變化。此外,對於看似毫不相關的但卻有可能對企業經營發生影響的任何外部變化都應保持高度的敏感。隻有掌握並能正確理解這些資訊,才有可能在別人迷茫的時候保持清醒。機會未來時靜若處子,機會一來則動若脫兔。隻有這樣才能有效帶領企業前進,發揮出關鍵時刻的領導作用。
而當初創企業陷入危局的時候,領導的作用就更為關鍵了。初創企業勢單力薄,也許隨便一點波折就可能超出企業的承受能力,所以初創企業的成活率一般是不高的。但是哪一個創業者會甘願讓自己創辦的企業遇到一點問題就夭折呢?在很大的程度上,初創企業是存活還是夭折恰恰取決於危機麵前創辦者的領導狀態。因為初創企業都不會有很強的實力、很成熟的商業模式和牢固的市場份額,甚至作為初創企業領導人也都不會有多麼豐富的應對危機的經驗,但這時候恰恰是企業最需要領導力的時刻。危機之中企業的領導力,最重要的可能不是資金、資產、債權債務等物質要素,它們其實隻是武器;也不是社會關係、政策法規、商業計謀等一類東西,它們其實隻是戰術。這裏企業最需要和最重要的領導力,恰恰是領導者冷靜麵對現實的勇氣和決心。這是領導力中居主導地位的元素。如果麵對一些挫折或突然襲來的危機就驚慌失措,唉聲歎氣,方寸大亂,那企業肯定是沒救了。
在這裏需要著重指出的是,企業領導者麵對困難時的勇氣和決心是屬於領導者個人的人格力量。而領導者的人格力量往往是陷入危機的企業最後的屏障或支撐。領導者人格力量的本質在這裏是意誌。這意誌來源於領導者強烈的不可動搖的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創業理念。意誌以個人一定的身心條件為物質基礎,但本質上屬於精神層麵的東西,它是統率其他物質的、情感的力量元素。一個成功的創業企業家,必定有從荒漠或廢墟走來的經曆。創業不是美麗的童話或神話,它像是戰爭,充滿了征戰、纏鬥、硝煙、風雨、血淚。挫折和失敗是尋常事,隻有那不被失敗擊倒,敢於屢敗屢戰的人,才有資格把握成功。從這個角度來概括,我們甚至可以說企業家是超人,他必須具備超越常人的抗擊打能力和絕地反擊、反敗為勝的能力,而這主要並不是因為他“武功高強”,而僅僅是因為他有超出常人的堅強意誌。
良好的創業心態
在對目前的年輕人而言已經顯得遙遠的計劃經濟時代,每一個中國人都是有單位的。政府部門和事業單位就不用說了,即使一個工人,也屬於某一個工廠,甚至是這個廠裏的某一個車間的某一個班組。這個單位的組織係統不但在上班時間管著你,甚至在下班之後也管著你,你生活的方方麵麵都會受製於你所在的單位。沒有單位的人有嗎?沒有單位的人也由你所在的街道裏弄管著,農民沒有人管了吧?農民由生產隊管著,沒有生產隊開證明,外出都難。改革開放30年來,很多的單位所有製給破掉了。但隻要是一個在外工作的人,你總是在一個有人群的地方做事,總有人管著你,你總要和各種不同的人共處。
這種情況將因你選擇了創業而發生根本的改變。你脫離了自己原先所屬的那個社會組織即單位,自立門戶了。原先以單位為核心所形成的人際關係或社會網絡,要麼被全部丟棄,要麼需從重新排列。現在,你自己成為本源,一切由你自己做主了。其實這也是創業者從創業之日起就麵臨的一道坎,能否經受住這一變化,也是事關創業成敗的大問題。
自主與自律
這是創業者首先要解決的一個心態。中國是一個封建文化傳統很深的國家,人身依附成為社會關係的一個重要特征。選擇了創業的人,除了有幾個創業同夥外,其他並沒有什麼依靠,一切靠自己從頭做起。因此,創業要解決的第一個心態就是自立。創業是強者的選擇,但未必作了這個選擇就是強者。有的人為了創業成功總想為自己找個靠山,攀個高枝,結交個權貴,靠關係來為自己解決發展中的問題。例如找到外部資金,或者是攬到盈利項目,獲得市場等。而由於中國目前仍然處在轉型階段,市場經濟的機製以及適合其需要的法製環境的建設還任重道遠,政府掌握大量資源要素並發放許多商業許可,這使得許多企業的經營者花大力氣到政府機構中去尋找代理人。這種做法其實是十分有害的,因為其本質就是權錢交易,就是尋租,它導致腐敗,而且本身就是腐敗。如任其發展,將會導致有的學者所說的“壞的市場經濟”。
自立之所以是創業者要解決的第一個心態問題,那是因為現代市場經濟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有序的自由競爭,企業要勝出,要發展,最根本的是要靠自己對市場需求的準確理解和把握,能夠提供出最符合消費者需要的產品和服務,能夠有最能為消費者所接受的商業理念和營銷手段。凡是全身心投入市場競爭的企業,又能從市場需求出發及時調整自己,競爭力就能不斷提高並獲得發展。而在競爭中處於劣勢的企業,就會逐步沒落,甚至被淘汰出局。企業之間的優勝劣汰,正是市場競爭的作用。而不能自立的企業顯然是弱於競爭的,這樣就會引起兩方麵的副作用。其一,保護了落後,優不勝劣不汰,甚至“劣幣驅逐良幣”,一些落後的企業霸占了市場,阻礙了整個行業的提升和進步,一些具備更好潛質的企業由於不能獲得市場機會反而夭折。其二,對這些依靠權錢交易、尋租來生存的企業來講,由於缺乏市場競爭的能力反而得“軟骨病”。我國的經濟體製改革在不斷深入發展,市場環境也越來越法製化和規範化,這些企業一旦失去了人為的支持與尋租空間,可能很快就會倒下,或者落在後頭,到那個時候再調整,難度就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