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中層領導威信的樹立(1)(3 / 3)

四、風度也是一種威信

風度是指一個人有崇高的精神和高雅的氣質,這種內在的精神氣質又通過他的言談、舉止、態度得以展現,從而給人一種美的震懾力。支持一個人風度的內在的東西主要是他的品德修養、誌趣情操和才智學識,不同的人由於各自的差異,因此表現出來的風度也就不同,特別是不同的閱曆造就了不同的人的風度和氣質。

就風度而言,可分為豪放型、瀟灑型、持重型和文雅型。豪放型以豪爽、粗獷、強悍為特征,有時也不失威嚴與老練;瀟灑型以灑脫、明朗、爽快為特征,有時也不失熱情與強悍;持重型以深沉、穩重、細心為特征,有時也不失老練與威嚴;文雅型以文靜、超俗、內秀為特征,有時也不失細致與沉穩。

風度是一種美,是一種迷人的、受人尊敬的美。

領袖人物一般都有各自的風度。美國前總統尼克鬆這樣描寫毛澤東:“光靠遠見以及強硬心腸,毛是無法取得勝利的,還得要有能吸引狂熱追隨者的魅力和藐視巨大困難的堅強意誌。就毛而言,他的魅力來自於堅強的意誌。同他會見時,我總感到他的意誌似乎是血肉之軀的特征。”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評價毛澤東時說:“大多數國家都是用富麗堂皇的排場使領導人增添一定的威嚴,但他不是這樣,而是靠著他身上散發出來的壓倒一切的精神力量來勝過對方。”印度前總理尼赫魯的妹夫胡特辛格對周恩來的描寫是:“他那抑揚頓挫的聲音,他那溫文爾雅的姿態,青年人般有感染力的笑聲,明亮的雙眸,使同他會麵的人都被他的翩翩風度迷住了。”尼克鬆是這樣評價周恩來的風度的:“重冰覆蓋下的一座火山。”

周恩來的風度是人所共知的,他機智、幽默、大方,特別在遇到尷尬局麵時,他都能用自己特有的風度,非常巧妙地得以化解。

1943年6月,周恩來為了正確執行中共中央製定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路線和政策,堅決粉碎國民黨的第三次反共高潮,專程回延安向毛主席彙報工作。途中,接到延安電報,告之胡宗南的部隊已經侵入邊區境內,並且在修築工事,毛澤東囑咐周恩來就近同胡宗南交涉。於是,周恩來就先到了西安。

胡宗南獲悉周恩來來到西安,假裝歡迎,吩咐三十多名軍官揩夫人出席當晚的酒會。酒會名義上是為周恩來接風洗塵,實則是想把他灌醉,使他當眾出醜。

酒會由胡宗南的政治部主任王超凡主持。他在祝詞中首先提議:“請周先生和我們一起,祝領導全國抗戰的蔣委員長身體健康,幹杯!”

周恩來微笑著站了起來,可他並沒有喝酒,他環顧四周,然後聲音洪亮地說:“王主任提到全國抗戰,我很欣賞。全國抗戰的基礎是國共合作。為了表示合作的誠意,我作為中國共產黨黨員,願意為蔣委員長的健康幹杯。各位都是國民黨員,也請各位為毛澤東主席的健康幹杯!”

胡宗南一聽此話,當即愣住了,其他作陪者也都麵麵相覷。周恩來見狀依然笑著說:“看來各位有為難之處,我不強人所難,這杯酒就免了吧。”

過了一會兒,十多位花枝招展的國民黨軍官太太一齊舉杯向周恩來走過來。其中一位搶先說道:“我們雖然沒有進過黃埔軍校,但都知道周先生在黃埔倡導的“黃埔精神”,為了發揚“黃埔精神”,我們每人敬周先生一杯!”

周恩來微微一笑,十分風趣地說:“各位夫人都很漂亮,這位夫人的話更漂亮。我想問:我們倡導的“黃埔精神”是什麼?誰答得對,我就同誰幹杯。”

此語一出,眾夫人張口結舌,目瞪口呆,窘態百出,無處容身。

胡宗南見狀趕忙打圓場說:“今天隻敘舊情,不談政治。”

周恩來隨即轉向那些夫人,說:“我們還是談點別的吧。”同她們寒暄了幾句,便把她們送回了原座。

稍後,又來了十幾位將官,他們整齊地排成一行,領頭的一位對周恩來說:“當年我是黃埔學生,您是我們的政治部主任,同我們有師生之情。作為學生,我們每人敬您一杯。”

周恩來說:“胡副司令長官說過,今天不談政治,請問胡副司令長官,這杯酒該不該喝?”

胡宗南一時語塞,過了一會兒,他才滿臉通紅地說:“他們是軍人,沒有政治頭腦,酒讓他們喝,算是罰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