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政治為要立德是本(1)(1 / 3)

選拔人,第一是政治條件。

——鄧小平

黨的十八大通過的新《黨章》中提出:“黨的幹部是黨的事業的骨幹,是人民的公仆。”要求黨員幹部“加強道德修養,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勵,反對官僚主義,反對任何濫用職權、謀求私利的不正之風。”黨委書記應通過學習和工作實踐,刻苦錘煉,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質。

第一節政治素質的重要性

黨委書記的政治素質,應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場、政治觀點、政治紀律、政治鑒別力、政治敏銳性等方麵。領導的政治素質越高,領導活動的效果就越好。黨委書記應是一位黨性強、品德好、作風正、威望高而受到廣大黨員群眾擁戴的領導者。

中央領導同誌曾經在講話中指出,提高領導幹部的政治素質,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戰略意義。

第一,是全麵貫徹黨的基本路線的必然要求。黨的基本路線是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曆史經驗、深刻分析時代特征和新的形勢的基礎上形成的,是指引我們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正確的政治路線。我們要始終不渝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鬥。

第二,是做好對外工作,保證在國際政治鬥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的需要。西方有些人總是要把他們那一套思想觀念和社會政治模式強加於人,妄圖“西化”、“分化”我們國家。對此,我們必須保持思想上、政治上的清醒和敏銳。

第三,是抵禦各種腐朽思想侵蝕的根本措施。隨著新舊體製的轉換和社會生活的深刻變化,各種思想文化、道德觀念相互激蕩。麵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思潮的衝擊,各級領導幹部麵臨著空前嚴峻的考驗。因此,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加強主觀世界的改造,要講政治、辨方向,絕對不能聽任腐朽思想到處傳播,絕對不能聽任腐敗現象滋長蔓延。

第四,是幹部隊伍建設的迫切要求。這些年來,一批三四十歲的年輕幹部進入了各級領導班子,他們文化水平較高、有專業知識、思想活躍、精力充沛,還有一些其他長處,但在新形勢、新任務麵前,的確有相當一部分同誌在政治素質、領導經驗、特別在黨性鍛煉方麵,反映出這樣那樣的不足,迫切需要加以提高。

領導者的政治素質直接影響到領導活動的發展方向,影響到執政黨的地位,影響到領導者的工作績效。毛澤東指出:“指導偉大的革命,要有偉大的黨,要有許多最好的幹部。”黨員領導幹部的政治素質關係到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能否實現,關係到我國社會主義大業的成敗。

第二節黨委書記的政治信念

政治信念,是決定人們的政治行為、道德行為的巨大精神力量。胡錦濤同誌指出:“崇高的理想信念,始終是共產黨人保持先進性的精神動力。共產主義理想和社會主義信念,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揭示的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基礎之上的,因而是科學的理想信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符合中國國情,符合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因而是中國發展、走向富強的正確道路。共產黨員有了這樣的理想信念,就有了立身之本,站得就高了,眼界就寬了,心胸就開闊了,就能自覺為黨和人民的事業而奮鬥。”

一、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

共產主義社會是人類最進步、最美好的社會製度。馬克思、恩格斯依據人類社會曆史發展規律,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實踐經驗進行總結,對共產主義社會作了前瞻性的展望,科學地指出了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征:

1.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創造出前所未有的高水平的勞動生產率;無論是人們的物質生活,或是精神生活,都將得到充分的滿足。

2.高度社會化生產,要求由社會占有全部生產資料,實行生產資料社會公有製。人們在生產資料麵前,完全是平等的關係。同時,也不再存在社會主義階段中公有製的各種形式。

3.個人消費品實行“按需分配”,徹底消除了“勞者不獲、獲者不勞”的不平等,也打破了社會主義階段由於實行“按勞分配”而存在的人們在生活富裕程度上的差別。

4.商品經濟的消失。由於實現了生產資料的單一社會公有製,各經濟單位間不存在經濟利益關係上的差別,人們之間的勞動交換無須遵守對等原則,人們的勞動具有直接的社會性,從而使商品經濟存在的條件終於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