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讀書使人精神振作。經常讀些好書,就像和許許多多高尚的人對話,使心理得到安撫。清代文人李漁說:“予生無他癖,惟好讀書,憂籍以消,怒籍以釋,牢騷不平之氣籍以除。”遨遊書海,具有調節心誌,平衡心理的作用。明成祖朱棣把宮中藏書視為“特健藥”。宋代文人尤袤有幾句感人肺腑的名言:
饑,讀之以當肉;
寒,讀之以當裘;
孤寂而讀之,以當友朋,
幽憂而讀之,以當金石琴瑟也。
一個人對書之愛愈濃,求讀之心必切;求讀之心愈切,愛書之情必烈。這是一種良性循環。
據《人民論壇》對萬名黨政幹部閱讀狀況的調查,33.4%的受訪幹部,每周閱讀書在0到3個小時之間。又據調查,每年有超過一半的識字成年人一本書也沒讀過。這說明。讀書太少,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現象。
猶太人是最聰敏的民族之一。有資料顯示,從1901年至2005年,占世界人口略超0.1%的猶太人,竟然獲得了20%的諾貝爾獎,成就驚人。在以色列這個600多萬人口的國家裏,有借書證的人高達100萬,人均閱讀量常年位居世界第一。據說,在許多猶太人家裏,當小孩稍微懂事時,大人就翻開一本書,塗一點蜂蜜在上麵,叫小孩子去舔,其用意不言而喻,讀書是甜蜜的。
2.讀書使人體質增強。人腦若不常用,就會萎縮,功能也會隨之下降。而大腦衰退,又直接影響全身器官係統的衰退。經常讀書可使大腦充滿活力,頭腦越活動,其身體狀況也越好。
3.讀書使人性格改善。人的性格各不相同,各有其長處也各有不足。在日常工作、生活或與人交往中,難免有不順心的事,有時還可能遇到不應有的人為困難。此時情緒不穩定甚至易怒。而怒則傷肝,“百病生於氣”。讀一本好書,如服“超級維生素”,可使人胸懷開朗,性格平和。消怒化鬱,神誌安定,不快情緒為之消散。古人說:“腹有詩書心自在。”讀書能使消極的精神振作起來,使自卑者變得自信起來。
4.讀書使人心靈淨化。高爾基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一個人忠厚仁慈、通達祥和、憐孤惜寡、扶貧救危、為善不倦、助人為樂,必然身心健康。因此說:“讀書能使人修身養性,淨化靈魂。”
5.讀書使人情趣盎然。宋朝蒲宗孟說:“寒可無衣,饑可無食,讀書不可一日失。”一本好書讀之如迎春風,如飲醇酒,讀後思接千載,悄然動容,心曠神怡。
6.讀書使人精明。“學則智,不學則愚”,這是一條人才成長的法則。宋代文學家蘇軾提出:“讀書萬卷始通神。”所謂“神”,在這裏可理解為高超的智商、絕頂的精明、出奇的領悟。毛澤東寫道:“一個人如果他不知道學習的重要,他永遠也不會變得聰明。”讀書不僅使人聰敏,還可治愚。科學家高士其說:“知識有如人體血液一樣寶貴。人缺了血液,身體就會衰弱;人缺少知識,頭腦就要枯竭。”漢朝學者劉向提出:“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
“學海無涯,學無止境”。其意思是說,我們一直孜孜不倦地學習,所求的知識、真理沒有個盡頭。“活到老,學到老,改造到老”,是周恩來發自肺腑之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上一次大學受益終生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複返了,取而代之的隻能是‘終身學習’的觀念。”我們所處的時代,與其說是一個劇變的時代,不如說是一個學習的時代。一個人、一個組織(如企業)、一個政黨、一個國家所擁有的唯一持久的競爭優勢,就是有能力比其他競爭對手學習得更快。進取心強,學習快,創新就快;創新快,就能超過他人,勝過他人。
第二節黨委書記的知識體係
列寧指出:“隻有用人類創造的全部知識財富來豐富自己的頭腦,才能成為共產主義者。”英國學者培根寫道:“閱讀使人充實……史鑒使人明智,詩歌使人巧慧,數學使人精細,博物使人深沉,倫理之學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顯然,知識越多越好,但是,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學習的知識應有選擇性,特別是工作繁忙,工作在基層的黨委書記,主要是圍繞自己的崗位需要、職責需要,有針對性地學習有關知識。
一、黨委書記應具備的知識
目前,黨委書記一般都具有大專以上的文化水平,少數已取得碩士和博士學位,他們所具有的知識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但除了這些之外,他們還應掌握黨委書記應具備的知識,而且有些知識還應精通、熟練地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