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即辯證唯物主義與曆史唯物主義、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了解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過程,特別是蘇聯共產黨的曆史經驗、教訓。
2.堅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武裝頭腦,除了學習毛澤東思想之外,更應重視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理論的學習。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科學發展觀的立場、觀點、方法去解決實際問題,克服教條主義與經驗主義。
3.認真學習黨的領導理論、黨的建設理論、中共黨史、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知識、基層黨務工作知識,認真學習黨的章程、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熟練掌握這些理論、知識,做好黨務工作。
4、學習掌握現代化建設必需的有關知識,如管理學、領導科學、政治學、法律、市場經濟學、現代科技、係統論、信息論、控製論等。
5.社會文化綜合性知識。如邏輯學、曆史知識、地理知識、心理學、倫理學、文學及寫作知識、溝通協調知識、人際交往及文明禮貌知識、計算機知識,能比較熟練地寫作公文(或實用文)和操作電腦。
知識麵廣些,多積累些,更能勝任領導工作。
上世紀90年代起,浙西南山區探索通過移民下山的路子解決深山百姓的脫貧致富問題,效果明顯。不過在某縣的一個村莊選址中,縣裏與市裏有關部門發生了矛盾。市規土部門看中了一處較寬闊的衝積盆地,並作了初步規劃。但縣裏一位主要領導堅決反對這個規劃,其理由是從“地方誌”中查明,該處盆地曆史上遭遇過多次洪水,“風凶水惡”。最後經過專家再次考察論證,采納了縣裏的意見,重新另擇村址。結果,新的村址剛剛選定,一場持續大暴雨引發的山洪就把那處盆地裏的莊稼、公路等統統衝毀。人們在慶幸之餘,也對“地方誌”裏寶貴的結論感到歎服。這僅僅是一個借鑒曆史地理的小案例。
6.要有豐富的社會生活知識。領導者要處理各種問題,要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這就要求領導者具備豐富的社會生活知識,如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人們的生活習俗和風土人情,不同層次、不同職業的人們的思想感情、文化教養、價值觀念、心理特點和生活需求等。這樣,在領導活動中,就會細心觀察自己所麵臨的環境,考慮人們的實際思想狀況以及人們之間的相互關係,從而有效地開展領導工作。
作家海君先生認為,幹部要克服學習中的三個障礙:一是忙不完的應酬,熱衷於拉圈子、走門子,為自己“升官發財”做各種鋪墊;二是說不清的浮躁,作風不紮實,工作滿足於做表麵文章,文山會海搞形式,隻圖虛功,不肯研究和解決實際問題,認為學習對他們也無用處;三是擋不住的誘惑,不少人在玩上花了很多精力,比較時髦點的打網球、打台球,通俗點的唱卡拉OK、打牌搓麻將,玩得上癮。這些不正風氣不革除,學習就踏不下心來。
二、知識結構的合理化
黨委書記在學習中,應區分主次、先後,力求使自己所掌握的各種知識得到優化組合。最佳的知識結構有以下特點:
1.目標性。根據工作需要來設計自己的知識結構,這樣可以少走彎路而節省時間、精力,領導幹部對應掌握的知識,一門一門地檢查其有無、多寡,以便製定學習計劃,不能漫無邊際地摸到什麼就學什麼,更不能把掌握知識當作裝潢。
2.整體性。各種知識必須是一個緊密聯係、相輔相成的有機整體。應把掌握的各種知識進行綜合、消化,並在實際工作中,以最佳的工作能力、科學的工作方法和精湛的工作藝術,來顯示其整體性功能。
3.合理性。各種知識的比例要合理,要處理好基礎知識與專業知識的關係,主幹知識與相關知識的關係,知識的廣博性與專深性的關係,以及繼承與創新的關係。
4.有序性。知識的吸收、消化、運用是一個有序的發展過程,即由近及遠、由淺入深、由少到多、由低級到高級的過程。我們對應獲取的有關知識,哪個先學,哪個後學,哪個學得深一些、專一些,哪個一般掌握,要有個科學的安排。
5.動態性。人的知識體係的建立,是在不斷發展中趨於定型、成熟的,要經曆一個不斷地自我調節的動態過程。如為適應工作發展的需要、工作對象的變化、科學技術的發展、形勢任務的要求等,對學習的任務進行合理的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