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敏而好學與時俱進(2)(2 / 2)

第二,要以學為樂,忌畏難怕苦

孔子認為,讀書學習同其他事業一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即僅僅從道理上知道它(需要),不如從感情上喜愛它;一般的喜愛,又不如把它當作一種人生的樂趣好,他主張在閱讀中必須首先養成好學樂學的心理和習慣。學習要有勇於攀登的精神,這樣才能獲得新知識。這正如馬克思所說“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隻有不畏勞苦艱險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

第三,要專心致誌,忌心猿意馬

讀書學習隻有專心致誌,鍥而不舍,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宋代學者張載說:“人若誌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無成。”可見,隻有精誠專一,才能深明事理。有人說:“癡迷而成才”,“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隻要“外物不移”,就一定有所成就。

第四,要善擠時間,忌鬆懈疲遝

我國著名科學家童第周說:“一分時間,一分成就……寸陰必珍,寸陰必爭。”有的人規定了每天的學習定額來約束自己,有的人隨身攜帶一本書,利用一切零碎時間閱讀。雷鋒的“釘子精神”,把擠時間學習說得就更形象了。

第五,要會“點金術”,忌方法不當

學習方法科學,事半功倍;方法不當,事倍功半。我們在學習上如果掌握了“點金術”,學習的成績就會很大。魯迅先生提倡讀書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腦到、手到”,這就是成功的學習方法。

第六,要虛心好問,忌驕傲自滿

世界上的一切成功者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這就是謙虛好學而不自滿。毛澤東說:“知識的問題是一個科學問題,來不得半點的虛偽和驕傲,決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麵——誠實和謙遜的態度。”我們即使學到某些知識,也要力戒驕傲自滿。

第七,要循序漸進,忌好高騖遠

循序漸進,是人們的認識能力發展的規律,讀書學習應先學習基礎知識,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地有次序地係統地學習。前麵的未學懂,就不要急於學後麵的。貪多求快,就難以融會貫通,不能消化、吸收,結果是“欲速則不達”。

第八,要精讀細思,忌不求甚解

古人曰:“學源於思”、“學有思而獲”,意思是說,學問是從思考中得來的,有所思才會有所得。“學而不思則罔”,為了把思考引向深入,可以由一點向四周輻射,也可以由四周向一點集中,還可以進行反思。習近平提出,在思考中發現新問題,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努力形成新的認識。他還說:“隻有通過閱讀獲得新知識、了解新思想、樹立新觀念,才能提高思維的準確性、邏輯性、深刻性、敏捷性、創造性。”

第九,要學以致用,忌迷信本本。

求知是行動的開始,躬行是求知的歸宿。陸遊一首詩中有兩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說僅僅從書本上求得的知識是淺薄的、是不夠的,還應當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才能辨別真偽,去蕪存精,領會才能深刻。在學習時要解放思想,不要做書本的奴隸,“盡信書,不如無書”,應多問幾個為什麼,想一想是否合乎實際,是否真有道理,絕對不能盲從。

第十,要持之以恒,忌淺嚐輒止

學習是長期的任務,必須有堅強的毅力和自製力,要自覺地控製和約束自己的行為,抑製不必要的情緒,使思想的光束集中到書本上。學習要防止“五分鍾熱度”,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學習中要不斷與自己的惰性鬥爭。堅持數年,定有長足的進步。戰國時代的思想家荀子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意思是,不是半步半步地走下去,就不能走完千裏之遙的路程,不彙聚細小的溪流,就不能成為廣闊的江海。學習如果“一日曝之,十日寒之”,其結果必然是前功盡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