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考試招生,製度之變(2 / 3)

三聯生活周刊:也就是說教育部門認為現在推進深化考試招生製度改革的時機已經成熟了?

談鬆華:高考招生製度改革是一種高利害關係的改革,關係國家發展和民眾切身利益,需要攻堅克難的膽識、如履薄冰的謹慎、多謀善斷的智慧,需要權衡多方麵的訴求和利弊,其中有很多兩難選擇。比如考試科目的調整,多了擔心負擔過重,少了又怕學生偏科。現在《意見》提出通過“必考+選考”的方式來解決或者緩解。

可以說全麵深化改革的時機已經到來。它是指改革的思想共識、理論準備、實踐探索、製度設計和客觀條件是有利於全麵推進改革的。但改革還需要經過試點,在實踐中解決可能出現的各方麵問題,這樣才有可能在更大範圍內推進。這次選擇上海和浙江作為高考綜合改革試點是有客觀依據的。事實上,上海、浙江在某些方麵進行試點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比如高考錄取參考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浙江從最初的3所學校已經擴展到10所,高校的反響很好,那就可以繼續在浙江試下去,支持他們把試點中發現的問題解決好。2005年後上海就開始了“分類考試”試點,最初是3所高職,後來到10所,現在全市20多所高職、高專全部分類考試。開始大家認為“這個沒用,誰願意提前去考高職、高專?”但是事實證明效果非常好。複旦大學、上海交大搞自主招生的麵試選拔也有五六年了,我們專門開過座談會,很多作為麵試官的教授反映很好。大家覺得麵試中對一個學生的了解是活生生的,而不是冷冰冰的分數。清華、北大、複旦、中南大學都做過跟蹤調研,發現自主招生的學生進校以後一般學習成績和高考進來的學生相比總體上不相上下,而在活動能力、組織能力和領導能力方麵相對較強。

國家教育谘詢委員會委員談鬆華

理想的製度設計都要考慮實現的條件,條件具備時可以往前推進改革,條件不具備時隻有努力創造條件,逐漸往前推進。在不具備條件時,硬是按照理想化的要求往前推,這樣會出大的折騰。但是,有時候社會公眾不太理解,總覺得教育方麵的改革推進太慢,其實它確實是需要一個長時間來謹慎推進的,而現在,正是一個可以進行更全麵深入推進的時間點了。

教育公平要靠綜合製度來解決

三聯生活周刊:此次《意見》明確了對中西部地區和人口大省在高考招生計劃上的傾斜,以及對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上的扶持。應該如何理解《意見》中提到的“維護社會公平”的出發點?

談鬆華:促進社會公平是考試招生改革的重要出發點。而高考要解決的公平問題和義務教育要解決的公平問題不一樣。義務教育屬於基本公共服務,《聯合國人權宣言》中也講到這是人人應該平等享有的基本人權。但是高等教育是以能力為基礎的公平,它首先體現在入學機會上的公平競爭。

現在入學機會的公平是通過一次高考按分數高低確定,這是大眾能接受的形式上公平。但因為學生受教育條件不同而存在著實際上的不公平,這些特別體現在區域和城鄉之間。區域和城鄉之間的經濟和教育差距是曆史上長期存在的。上世紀90年代以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大量優秀教師資源以“人才流動”的方式,向東部地區和省會城市,特別是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集聚,形成了越是經濟發達的地方越容易集聚人才的狀況。但是從公平的角度來講,教育特別是義務教育是社會公共事業,應該引導優秀教師向薄弱地區流動的,而這一曆史階段教師的逆向流動加劇了區域和城鄉的教育不均衡。

我國高水平大學的分布本來就非常不均衡。新中國成立後全國分六大地區,在80年代,北京、上海、武漢、成都、西安、沈陽等六個大區所在地城市的大學數量占全國高校數量的近一半。現在高校分為部屬大學和省屬、地市縣大學,一百零幾所部屬大學都相對基礎比較好。加上有的省(市)實施省部共建學校,省部共建後,省裏要求增加高校本地的招生人數。還有就是人口大省沒有高水平大學,所以當地上高水平學校的學生比例特別低。從長遠看,肯定應該逐步形成高等學校更加合理的分布,但是短期內還難以實現。隻能考慮通過考試招生計劃的製度設計來增加人口大省、農村和貧困地區的招生比例。

招生政策的傾斜不僅是中國有,美國對不同族群也有入學上的傾斜政策,所以也才會有1997年白人學生起訴密歇根大學在招生中歧視白人學生的事件,當時白人學生想要入學需要考比黑人學生更高的分數。2003年美國最高法院認可了大學在招生時有限度照顧少數族裔學生的做法。這是美國最高法院關於旨在補償少數族裔的“平等權利行動”的一個重要判決。

三聯生活周刊:政策上的傾斜是否會在某種意義上產生新的不公平,比如對於東部城市學生?或者影響高校選拔優質生源的需求?

談鬆華:招生計劃的調整可能會影響一部分人群的利益,但是在改革的選擇上可以首先調整增量部分,以減少利益衝突。目前我們國家高考招生人數是逐年遞增的,先把增量部分向中西部地區多傾斜,那麼其他地方原有的招生名額就不會有太多影響。調整存量部分現在有個有利條件,就是高中階段的考生總量在減少。這有兩個原因,一是出生率的下降,另一個是東部省份和大中城市出國讀大學的學生數量已經相當大,近些年參加國內高考的人數明顯在下降,因此適當調整招生計劃不會明顯影響東部省份學生入學機會包括高水平大學的入學機會。我覺得現在是調整的一個好時機。

近兩年人口大省、農村和貧困地區的招生比例已經開始做調整,但是調整到多少是合理的?完全按照人口分配也是不行的,高校招生需要考慮原有的教育基礎、生源條件。教育部在委托專業機構研究,建立科學模型,希望能夠把與名額分配相關的多種因素都考慮進去,形成一種分配既公平又能選拔人才的機製。

三聯生活周刊:近幾年,“寒門難出貴子”是社會普遍議論的話題,對農村學生考試招生製度上的傾斜能夠產生積極的影響嗎?

談鬆華:全國連片貧困地區增加1萬個高水平大學的招生名額,這樣的政策已經有兩三年時間,據我所知,2013年已經增加到3萬名。本次《意見》出台前它是以單項政策性文件的形式出現的,這次將國家農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第一次作為一種製度設計提出來,“寒門難出貴子”的問題應該會有改變。但這個問題恐怕不能隻靠招生考試製度來解決,需要城鄉之間教育資源合理配置、均衡發展。例如現在已經有關於校長、教師的定期輪崗的製度,所以教育公平問題要通過綜合製度來解決。一個製度設計解決所有問題是不可能的,考試招生製度的作用更多體現在對基礎教育的導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