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淨化器的誤區
社會
作者:袁越
2013年3月26日,英國藝術家馬特·霍普騎著自己發明的“空氣過濾單車”穿行在霧霾籠罩的北京街頭自製空氣淨化器
“空氣淨化器完全可以自己做,隻需購買一台普通的電風扇和一張HEPA濾網,總的費用不到200塊錢,就可以消除90%以上的室內PM2.5汙染。”
不久前在北京舉辦的一個關於空氣淨化器的研討會上,來自“聰明空氣”(Smartair)公司的企宣安娜說出了上麵那番話。她當場為台下聽眾演示了這台“土炮”淨化器的製作方法,其實就是在電風扇前麵綁一塊方形的濾網,希望室內的空氣在經過濾網的時候其中的髒東西會被過濾掉。
據說這家公司的產品在淘寶網上賣得挺火,顧客當中肯定有一部分人是圖便宜,但肯定也有不少人真的相信它管用。如果你曾經拆開過一台價值5000元以上的名牌空氣淨化器,你會發現裏麵的結構看上去似乎很簡單,也就是一個濾網加一個電風扇而已。
那麼,難道是濾網有差別嗎?答案是未必。絕大部分空氣淨化器所用的濾網都不是普通濾網,而是一種名為“高效空氣過濾”(High-efficiency Particulate Air,以下簡稱HEPA)的濾網,“聰明空氣”公司用的也是這種。HEPA不是隨便叫的,它必須能把直徑在0.3微米以上的顆粒物過濾掉99.97%,而且要經過美國能源部的認證才行。有些公司故意偷換概念,聲稱自己生產的是“HEPA類濾網”或者“仿HEPA濾網”,都是有問題的。
4 月10 日,“聰明空氣”(Smartair)公司的幾名員工在上海一家咖啡館裏組裝空氣淨化器產品
HEPA技術最早是美國科學家為“曼哈頓計劃”而研製出來的,目的是過濾掉實驗室空氣中的放射性顆粒物。HEPA濾網的物理縫隙其實要比0.3微米大很多,否則的話風阻就太大了,通風量會受到影響。這種濾網之所以還能阻擋住0.3微米級的顆粒物,是因為一些特殊的物理結構和材料的化學性質所致,因此HEPA濾網通常是不能洗洗再用的,必須換新的,這就增加了空氣淨化器的使用成本。有的人一衝動花了很多錢買了台空氣淨化器,卻又嫌維護成本太高,不按照要求換濾網,其結果就是要麼偶爾才開一下但毫無效果,純粹浪費電,要麼相當於買回來一件家具,除了占地方之外沒別的用處。
有一類空氣淨化器理論上可以避免出現這種情況。這類機器用的是靜電吸附技術,也就是通過附加電場讓空氣中的顆粒汙染物帶上電,再用相反電性的材料將其吸附在上麵。這種淨化器沒有濾網,吸塵板可以清洗之後重複使用很多次,於是這類空氣淨化器隻需要一次投資就行了,之後隻需交少量的電費就可以一直用下去。
但是,這類空氣淨化器有個難以克服的缺點,那就是會產生臭氧。臭氧在高空大氣層(平流層)裏是個好東西,保護了地球上的生命不受太陽輻射的傷害,但在底層大氣裏就是壞東西了,會帶來一係列健康問題。曾經有家專門生產靜電吸附式空氣淨化器的美國公司(Sharper Image)因為臭氧超標,被消費者組織告上法庭,敗訴後銷量急劇下降,很快宣告破產。
雖然還存在其他一些特殊的技術,但目前市麵上絕大多數空氣淨化器都是圍繞著上述這兩種技術而製造出來的,萬變不離其宗。但正如前文所述,兩種技術各有明顯的缺點,不少消費者拿不準主意,便決定先買台便宜的嚐試一下,於是像“聰明空氣”這類廉價機器就有了市場。尤其在淘寶網上,隨便一搜就能搜出很多品牌。那麼,這種機器真的有用嗎?安娜為聽眾們展示了試驗數據。根據放置在同一間屋內的一台民用PM2.5檢測儀記錄的數據,開機兩個多小時後PM2.5就降低了90%多,而且整個晚上都維持在很低的水平。
“這個試驗存在兩個致命傷,得出的結論不可信。”研討會請來的專家、“SciX科學”的首席執行官張旭說,“第一,PM2.5指的是直徑2.5微米以下的顆粒物,可試驗測的是2.5微米以上的顆粒物。第二,試驗沒有設置對照組,不知道是不是門窗的自然換氣導致了淨化。當室外空氣汙染減弱時,即使不用空氣淨化器也能得到一個下降的曲線。”
張旭還指出,一台準專業級的PM2.5檢測儀動輒好幾萬甚至上百萬元,普通空氣淨化器上安裝的微塵探頭隻能估算個大概。更糟糕的是,體積越小的顆粒物就越是難以準確測量,所以現有的機載探頭難以承擔監控空氣汙染的責任。
“任何一種空氣淨化器都能吸點灰塵,所以多多少少都會有點用處,但效果到底有多好?這就需要用科學的方法加以檢測。”研討會請來的另一位專家、國家室內環境與室內環保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主任宋廣生說,“這台自製空氣淨化器的檢測方法不科學,相當於在一個空間狹小而且相對密閉的盒子裏反複淨化空氣,時間長了PM2.5自然能降下來。市麵上很多空氣淨化器都喜歡標榜自己對PM2.5的去除率高達96%、98%,甚至99%,但這隻是個相對的概念,如果不提供房屋大小和使用時間的話,這個數據一點用處也沒有。真實世界裏的情況遠比一個密閉空間要複雜,我們居住的房子不但要和外界進行空氣交換,人類活動本身也會產生汙染,空氣淨化器必須把這些因素考慮進來。”
聽到這裏,在場的聽眾們紛紛表示市場上空氣淨化器的牌子越來越多,宣傳語也越來越誇張,消費者對這個新興行業缺乏了解,完全出於劣勢,隻有挨宰的份兒。
那麼,國家在這方麵做了什麼呢?據宋廣生透露,有關部門正在對舊的行業標準進行修訂,很快將會出台一個新的行業標準,但這個新標準將隻會是推薦性質的,不是真正的國標。
既然如此,有沒有第三方檢測機構可以幫助消費者做出合理的選擇呢?國內號稱自己是公正第三方的機構有很多,大家都公布了自己的排行榜,試圖引導消費者。但兩位嘉賓均表示這類排行榜都不太靠譜,因為背後都有企業的影響,很難做到完全公正。
國外倒是有一些這樣的第三方機構,比如美國的《消費者報告》(Consumer Reports)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個。因為它是靠讀者訂閱生存的,所以公信力最強。該雜誌出版了一份詳細的空氣淨化器評價報告,為美國市場上的產品進行了打分,但最後隻推薦了四款產品,排名第一的是霍尼韋爾(Honeywell),第二名是惠而浦(Whirlpool),兩家都是美國品牌,因為價格低廉而加了分。排名第三和第四的都是布魯雅爾(Blueair),是瑞典的品牌。
瑞典空氣淨化器行業領導者、布魯雅爾公司創始人兼總裁彭睿
問題在於,美國的標準真的適合中國嗎?
效率才是王道
2014年9月5日,一年一度的柏林消費電子展(IFA)拉開帷幕。作為全球最大的消費電子和家用電器展覽會之一,IFA吸引了來自全世界幾乎所有的家用電器廠商前來參展。本刊記者在會場轉了兩天,卻隻發現了不到10個空氣淨化器展台,其中除了三星、飛利浦和美的等“什麼都做”的消費類家電品牌之外,專業的空氣淨化器廠商隻發現了兩家,一家是前文提到的布魯雅爾,另一家是專門生產靜電吸附式空氣淨化器的萊特艾爾(Lightair)。有趣的是,它們都是來自瑞典的廠家,而瑞典的空氣質量幾乎是歐洲最好的,斯德哥爾摩被公認為是空氣質量最佳的歐洲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