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格裏沙漠:工業化的陰影下
社會
作者:丘濂
騰格裏沙漠汙染區內,晾曬池底的淤泥靠人工投入熟石灰的土辦法進行固化幹燥,現場味道十分難聞汙染遺跡與處理難題
排放汙水的晾曬池在一個隱蔽的地方。在騰格裏工業園的主幹道上由南向北行駛,稍不留神就會錯過右手邊一條通往沙漠深處的小道。當地牧民告訴本刊記者,這條小路當初就是一層汙水一層沙這樣夯實的。小道進去十幾米的地方,是一條上了鎖的門檻。即使想開車從門檻旁邊繞過,周圍也有刻意用推土機鏟起來的沙丘阻擋。當地政府的解釋是“為了防止過路遊客因好奇心而誤入”。
如果步行進去,順著味道就可以走到池邊。越往裏走,氣味就越嗆人,眼睛也被刺得發疼。大約3公裏左右,沙丘後麵一片巨大的開闊地上就是四個足球場大小的晾曬池,其中一個池子盛滿了深藍色的廢水。它看上去就像一塊人工湖平靜美麗的湖麵,其實既散發著惡臭,也充滿了危險。“我親眼見到有鳥沾了一下水麵,就再也飛不動了。”一位牧民告訴本刊。另外兩個池子則有鏟車在處理池底的淤泥,還有一個池子處於閑置狀態,建成後還沒有投入使用。
“自從去年3月22日央視對騰格裏園區的環境問題曝光之後,我們就沒有排放過一滴汙水到這個池子了。”當地環保安監局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本刊記者。這一天,在離晾曬池160公裏開外的阿拉善左旗,阿拉善盟副盟長趙占軍也召開了新聞發布會,針對媒體在9月6日的再次曝光做出了回應。他強調兩點:首先,晾曬池是經環保部門批準建設的;第二,池子的底泥和廢水是央視報道前的遺留物,自去年報道後已開始進行科學處置。
沙漠中建造晾曬池來蒸發廢水能夠符合環保要求麼?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王洪臣提醒本刊記者:“汙水處理設施建在哪裏都可以,沙漠裏麵空間大,利用這個地方並沒有問題,關鍵要看是什麼水排入水池,生活汙水晾幹沒有關係,但如果是工業廢水,有的汙染物會在晾曬的過程中揮發掉。”根據本刊記者掌握的資料,所謂的來自環保廳的環評批複正是對排入晾曬池的汙水水質有著嚴格的限定,幾個關鍵指標為:pH值在6到9之間,COD(化學需氧量)要求小於2000mg/L,色度在50,總鹽為0。也就是說,進入晾曬池的水須得經過一道預處理的程序。而實際上,池子裏已有的汙水經過監測,幾個數值均嚴重超標:pH值小於1,COD在1.8萬與3萬mg/L之間,色度為500~1000,總鹽達到146~182g/L。
“我們一度往晾曬池中排放過汙水。”新亞化工有限公司的經理王栓寶向本刊記者坦承。這是一家集團總部在天津的工廠,2008年在工業園裏奠基,算是騰格裏工業園區東部最早一批落戶的企業。新亞一共生產三種和染料相關的產品,吐氏酸、介酸和黑G。“前一種產品為後一種產品的原料。”王栓寶介紹說,“工廠建設的時候分為兩期工程,一期工程是前兩種產品的生產線,二期工程是製作黑G。針對前兩種產品,我們有自己的汙水處理設備,汙水可以在廠子裏循環使用;生產黑G產生的汙水我們沒有處理能力。”2011至2012年,新亞公司將黑G的廢水沒有經過預處理就通過沙漠中連通的管道排往晾曬池。“那個時期,晾曬池接受來自各個廠子的廢水,管委會並沒有向我們明確接收標準,排放也不收錢。”
新亞公司停止排放是在2012年。“因為汙水蒸發速度太慢,管委會就叫停了,我們也沒再生產黑G。本來四個池子修建起來也有分類排汙的想法,但汙水都已經混在了一起。”王栓寶說。更多的企業停止往這裏輸送汙水還是在2013年3月22日曝光之後。接下來,如何處理這些積攢起來的廢水就成了難題。
騰格裏工業園的管委會特地請來了環保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的專家來進行技術指導。新亞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員回憶,由於新亞的化驗設備比較齊全,這支來自南京的專家隊伍在去年7月28日進駐工業園後,就在公司廠區內設立了臨時實驗室,開始了廢水處理課題研究。“他們的試驗成功了,但是那種高科技的方法成本較高,政府考慮到這是一次性的設備投資,以後也沒有其他用處,就沒有采納這種方案。”
2013 年3 月央視曝光汙染之前,將汙水直排沙漠是一些企業最直接的選擇
本刊記者看到,南京專家的方案包括了三個階段,其中第一個階段的工藝已經製作好詳細文案:晾曬池廢水先經調節池以穩定水質(采用堿性填料粗煤渣—石灰進行過濾),接著經過鐵炭微電解、兩級催化氧化、加堿和一定量絮凝藥劑形成絮體快速沉降等幾個步驟。之後處理過的廢水提升至過濾池,過濾池采用砂芯濾池快速過濾後再來晾曬。第一階段的處理目標為COD、苯酚、色度、懸浮物和廢酸含量的去除率不低於60%。第一階段的工程預算則達到1426萬元。
“於是我們就按照自己這套成本較低的‘土方法’來操作。”這位工作人員繼續說。新亞公司先是替政府墊資30多萬元在晾曬池安裝了一批霧化噴淋裝置,“這樣用噴頭把汙水揚到空中就加快了蒸發速度,三個汙水池的水下降了十幾厘米,還剩下5000多噸”。本刊記者看見的鏟車作業現場則是將所有汙水彙聚到一個池子後,再對另外兩個池底投入熟石灰進行幹燥固化的過程。環保安監局的工作人員解釋說,那些固化物將被交給有資質的單位統一來做無害化安置。
“這種處理方法是他們自己的,和我們沒有關係。我們的做法是一個全麵、正規的做法。他們是打擦邊球。如果你拿到他們給你的處理方案,上麵印著‘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的字樣,你要特別注意後麵有沒有我們單位的公章,因為Word文檔有可能是隨便出的。”本刊記者聯係南京方麵參與的專家後,得到了這個有點氣憤的答複。
現場情況也的確令人擔憂。除去氣味與粉塵不斷產生的汙染,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工業廢水會出現向沙漠地下水滲透的可能。本刊記者看到,在已經抽幹汙水的一號池中,部分池壁已因腐蝕坍塌,露出被蝕爛的防滲布,防滲布後麵的牆體也腐蝕嚴重。在未使用的四號池裏,有個一米見方的破壞孔,可以清晰看到池底構造。最下麵是兩層工業用吸附布預鋪在黃沙上,兩者間還有一層黑色防滲布狀物。在這些防滲結構上麵是一層約20厘米厚的鋼筋水泥覆蓋層。雖未投入使用,但四號池池底已有多處裂紋,個別接縫處也有隆起和破碎。這些破損既來自過量汙水裏的酸性物質,也和大漠風沙有關。
“應環保部下達的要求,我們要在晾曬池周邊打5個40米深的水井來觀察水質。這裏大概二十七八米見水,再繼續深10米的水質就能夠說明水體究竟有沒有被破壞。”騰格裏經濟開發區水務局水資源辦主任詹成斌告訴本刊。截至發稿,檢驗結果尚未公布。
工業史與汙染史
騰格裏沙漠在內蒙古的阿拉善地區,它的形成有兩個主要原因——幹旱和風。加上人們濫伐森林樹木,破壞草原,令土地表麵失去了植物的覆蓋,沙漠化範圍又繼續擴大。在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教授李岩看來,這樣的生態脆弱地建設工業應該非常慎重。“生態脆弱的實質是生態環境容量小。所謂的生態容量,就是在人類生存和自然生態係統不致受損的前提下,某一環境所能容納的汙染物的最大負荷量。或者說是一個生態係統維持生命機體的再生能力、適應能力和更新能力前提下,承受有機體數量的最大限度。生態功能越是健全的區域,生態容量就越大,環境本身的自淨能力就越強。反之,生態越是脆弱的地域,生態容量就越小。”李岩教授認為,三大產業中工業對生態的壓力最大,農業、畜牧業和服務業才是當地應該優先考慮發展的方向。
但這樣理想化的設計並不符合這裏經濟發展的現實。“2003年免征牧業稅之後,33個傳統的牧業旗縣都轉向了發展工業。因為在牧區,人口少,第三產業很薄弱,不可能成為財源。過去這些旗縣的書記、縣長開口都是怎麼搞畜牧業,現在都是工業,怎麼拉一個好的項目過來,這是他們的主旋律。”內蒙古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包思勤告訴本刊。他在為阿拉善左旗做“十二五”規劃期間,曾經兩次受政府邀請,來到騰格裏工業園考察。“左旗政府將它作為一個後起之秀、一個當地經濟新的增長點來向我介紹。實際上,從整個內蒙古來看,工業園區太多了,騰格裏工業園隻是其中名不見經傳的一個。內蒙古縣級行政市區有102個,每個縣都有兩三個園區,有戶頭的有114個,還有一些就是‘黑戶’。大量的重複建設、資源浪費出現在工業園的競相上馬中。”在去年11月,騰格裏工業園剛剛完成了與附近另一個葡萄墩工業園的合並,成為騰格裏經濟技術開發區。“大的政策背景就是自治區要求相近園區進行整合,形成大的工業集中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