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音苑:兩個美國人的中國方言
社會
作者:吳麗瑋
中國方言網站“鄉音苑”創始人司圓直方言、故事、地圖
乍一看,“鄉音苑”的頁麵像是一個旅行網站,底色是一幅以中國作為中心的世界地形圖,前麵一排滾動著小幅的人物照片,照片背景常常是特色的風景,旁邊寫著人物的名字、年齡和家鄉。不過點擊之後看到的並不是旅行攻略,而是照片人物錄製的一段語音資料,用方言講述的一個有趣故事。
這些滾動的小照片是按照上傳時間來排列的,點擊最新上傳的一段台灣新竹的客家話錄音,聽得雲裏霧裏,對照著下麵配的文字翻譯,依然覺得發音的差別大得讓人無法辨認。“鄉音苑”的兩位創辦人都是美國人,其中一位名叫司圓直,40多歲,已經在北京生活5年多。“在美國,各個地方的人講話是有差別,但差別沒有像中國方言這麼大。”他告訴本刊記者,巨大的差異性讓他頗為著迷,這是他能堅持把網站辦下去的原動力。
不過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對這個網站的最大興趣應該是各自熟悉的家鄉話。一個便捷的方式是在首頁上選擇“方言地圖”選項,眼前出現一張布滿各種色點的中國地圖,每一個色點代表一個方言語音故事,根據講述者的家鄉地被安置在準確的地圖方位上。
網站上能聽到的錄音共有486段,除了西藏外,每個省份都分布著小色點。圓點的顏色根據方言的類型分為12種,收集數量最多的是各地官話,共205段,其次是吳語,集中分布在江浙一帶,共70段,再次是閩語,共44段,另外還有客家話、湘語、晉語、贛語和粵語等等。
點擊量最高的是一段北京退休大夫回憶年輕時在甘南地區行醫的小故事,因為說的是北京話,大多數人聽起來最沒有障礙。司圓直給這段錄音起名“把土豆兒給賣了才有錢輸液”,講的是甘南農民家的小孩嚴重脫水,沒錢輸液,大夫用糖、鹽、蘇打粉配成藥水救小孩的事。“有人覺得她的話接近普通話,不是純正的北京話,但這也沒什麼關係,我們的目的不是隻要最純正的發音,而是用更多的語料拚成一張方言地圖。”司圓直說。
中國社科院其實早就做過語言分區的方言地圖,司圓直和另一位創辦人柯禕藍在給錄音歸類時,參照的就是這份用不同顏色分區的小冊子。但語言是活的,兩人想做的是有聲的網站,參照了世界各地幾個有類似想法的項目之後覺得都不太適合。柯禕藍現在台灣“清華大學”讀語言學的碩士,關注世界各地的方言網。他向本刊介紹說,美國喬治梅森大學有一個叫作“口音檔案館”的項目,邀請不同地方的誌願者朗讀同一段文章,分析錄音對比發音規則的差異,“但在中國行不通,同一個詞在不同方言裏可能說法完全不同,句式也可能不同,如果讓他們照著同一篇文章讀,說出來的也不會是最地道的方言表達”。柯禕藍說,全世界範圍內隻有八九個類似的網站,除了葡萄牙語有一個民間網站外,其他都是像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這些學術機構製作的關於語法、語音學的專業網站。“而我們想做更自然的,讓大家來講故事,是一個維基百科似的,隻要你注冊了就可以對錄音的文本進行編輯。”
維基百科當然會有風險,但與其說怕有人搗亂,不如說能編輯方言的人太少,“鄉音苑”還遠沒到考慮風險的時候。理想的編輯需要四步,首先是用漢字逐字逐句地直譯語言,其次是用國際音標進行專業的記錄,最後再用普通話和英文分別做翻譯。但將近500段錄音中,完成編輯的條目非常少,有些甚至沒有任何文字注釋,這也讓司圓直犯愁,錄音是熱心的網友上傳的,但總不能要求人家還要做複雜的翻譯工作,司圓直和柯禕藍也聽不懂,隻能先放著。他們常年在微博、QQ上掛著邀請誌願者幫忙翻譯的信息,等待網友“維基百科”式地加入進來。
那個講述自己在甘南地區行醫的北京大媽是司圓直的朋友。難得找到一個把故事講得惟妙惟肖的人,司圓直還另外給她錄了好多類似的小故事:比如當地缺水,人們一輩子都沒洗過澡,姑娘身上最幹淨的一塊地方是大腿,因為她們常年在大腿上搓麵條;一個農民被驢踢了,肚子很疼,她診斷農民是腸子破了,必須手術,需要公社出錢資助,但公社規定要有相應診斷書,當地醫療條件很差,拍不了片子,隻能讓公社書記跟著進手術室,親眼確認農民的確是破了腸子才算數。司圓直太喜歡這些錄音了,盡管已聽了很多遍,但再聽一遍還是覺得好笑。他把這些錄音切成了幾十個小段,每一段編一個有趣的名字,準備整理好後做成一部比較完整的口述專欄,這種想法是“鄉音苑”接下來準備做的新內容。
司圓直的朋友利奧(Leo)原本是他在中國學中文的老師,現在也成了他的合作夥伴,利奧告訴本刊,他們的計劃是,除了現在能夠看到的1~2分鍾的小故事外,還要做方言版本的回憶錄。“一個人的多個故事做成一個專欄,如果做的人越來越多,最後就能成為口述史那樣的資料,可能現在還看不出價值,但再過幾十年上百年,這些人的後代就可能在我們的網站上找到他們的家族史。”除此之外,“鄉音苑”還準備把方言的形式擴展開,利奧說:“艄公的吆喝、打夯的號子、童謠兒歌、民間故事,這些都可以吸納進來。”對於語言收集的範圍,“鄉音苑”也同樣希望能收集到漢語區以外的其他語係和少數民族語言。
“鄉音苑”創始人柯禕藍柯禕藍與司圓直
兩人都是對語言喜歡並有些天賦的人。在美國讀高中時,司圓直開始學西班牙語,大學畢業後去拉脫維亞支教了一年,在一個幾百人的小村莊裏“和村民一邊喝酒一邊學拉脫維亞語”,一年的支教期結束後,他已經熟練掌握了這門語言。1995年,他對美國的工作感到厭倦,又去了韓國釜山教英文,韓語“會寫,能說日常用語”。2001年,他在美國開始學習漢語,2007年時被公司派到北京來工作,一下子瘋狂愛上了北京話。雖然當時他隻待了半年,但他還是拿出很多精力製作了一個研究北京話的博客,起名叫“北京的聲兒”。他現在說“聲兒”這個字時已經擺脫了外國人常有的僵直舌音,但那時他在博客上,為了研究一個兒化音要洋洋灑灑寫一長篇文章,不僅要加上一段一兩分鍾的錄音,還要用中文和英文分別逐字逐句地記錄下來,之後再一二三四五羅列出自己的疑惑和討論,學得相當用心。司圓直告訴本刊,這些錄音大多來自他日常生活中和北京人的對話:“我經常聽不懂對方說什麼,又不好意思問,就偷偷給他錄音,回來慢慢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