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體驗經濟悄悄來臨(1)(1 / 2)

前言

新經濟已經向我們撲麵而來,雖然我們還不能深刻地理解新經濟的真正內涵,但我們已經看到了新經濟帶來的震撼力開始觸動許多領域在悄悄地發生變革。社會經濟形態的演變就是如此。正值我們為社會經濟形態是製造業還是服務業而爭論不休,甚至服務經濟即將成為主流經濟的觀點普遍得到認同的時候,被稱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體驗經濟(Experience Economy)”時代悄悄地來臨了。

首次全麵論述體驗經濟的是美國俄亥俄州的戰略地平線(Strategic Horizons LLP)顧問公司的共同創辦人約瑟夫·派恩(B.Joseph Pine II)與詹姆斯·吉爾摩(James H.Gilmore)。他們在美國《哈佛商業評論》(1998年7—8月號)發表的“體驗式經濟時代來臨”一文中指出:體驗經濟時代已來臨,體驗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服務經濟後的一種新的經濟形態,並依據經濟價值演進將社會經濟形態劃分為四個階段,即貨物(commodities)、商品(goods)、服務(services)與體驗(experiences)。這四者的區別為:貨物是可加工的,商品是有實體的,服務是無形的,體驗是難忘的。看到這一經濟形態即將來臨的還有《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他在該書預言到:“服務經濟的下一步是走向體驗經濟,商家將靠提供這種體驗服務取勝。”

的確,一些公司已經開始從體驗經濟中挖掘了第一桶金子,收益非凡。2003年的某一天,霍華德·舒爾茨高興得臉紅了。當他聽到星巴克——這個由他一手締造的咖啡王國榮登當年《財富》雜誌500強(第467位)企業榜單的時候,平常處變不驚的舒爾茨也笑得咧開了嘴,臉上泛起了少年般的紅暈。“早就猜到了”,他自言自語道,“如果說早在10年前我們就想到了會登上《財富》500強的榜單,那也顯得太狂傲了。但是從創立企業的第一天,我們就夢想這種結果,並做著更大的夢。”

如果重溫星巴克的曆史,“早就猜到了”這句話是最好的概括。

從1971年西雅圖的一間小咖啡屋發展成為當今國際最著名的咖啡連鎖店品牌,星巴克的成長可稱得上是一個奇跡。星巴克的咖啡經曆的確令人心動。1992年,星巴克股票在美國上市。如今,股票價值早已超過當初的10倍以上,擁有了6000多家店麵,每天都有一家星巴克咖啡店開張營業。財務專家們估計星巴克未來的年增長率將達到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