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衡增長理論和不平衡增長理論
20世紀50年代,西方發展經濟學界圍繞發展中國家如何選擇經濟增長途徑,展開了平衡增長模式和不平衡增長模式的論爭。前者由羅森斯坦—羅丹、納克斯、劉易斯等提倡,後者由赫希曼、羅斯托、繆爾達爾等倡導。這兩種經濟增長途徑實際上是資本配置的兩種方法,因而可看成是兩種資本配置理論。
1.平衡增長理論。
所謂平衡增長,是指在整個工業或整個國民經濟各部門中同時大規模投資,通過各部門之間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全麵發展,來徹底擺脫貧困落後的麵貌,實現工業化或經濟發展。平衡增長理論以羅森斯坦—羅丹的“大推進”理論和納克斯的“低水平均衡”理論為代表。
“大推進”理論是羅森斯坦—羅丹於1943年在其發表的著名論文《東南歐工業化問題》中提出的。他們認為,發展中國家要實現工業化和經濟發展,就必須形成一個起碼的投資量,就像一架飛機要起飛時必須達到起碼的地麵前進速度一樣。這個投資量應同時推動國民經濟各部門齊頭並進,平衡增長。平衡增長之所以必要,是因為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存在著供給、需求以及儲蓄的不可分性。在供給方麵,許多投入要素、生產過程都具有不可分的性質,國民經濟中某一部門的增長常常與其他部門供給的增長互為條件。供給的不可分性在電力、交通運輸、通信、供水等社會基礎設施部門的表現尤為明顯。這些部門的建立可以誘發直接生產部門的建立,但是對它們的投資必須達到一定規模才能形成生產能力和產生外部經濟效應。在需求方麵,各關聯產業在投資決策過程中互相依存、互相提供需求。如果僅集中投資於某一部門或某一行業,則該部門或行業的大部分產品將會導致無人購買的困境。但是,如果對許多部門或行業同時投資,則能夠互相提供生產所需的投入要素和產品的銷售市場,一方麵形成市場需求的互補性,突破需求不足的限製;另一方麵形成外部經濟效益。在儲蓄方麵,進行大規模的投資需要大量的儲蓄,但是儲蓄並不隨著收入水平的增長而同比例增長。當收入水平不高時,為了保證必要的生活水平,儲蓄的增長是較為緩慢的。因此,為了保證投資資金的來源,必須進行大規模投資,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使儲蓄的增長率超過收入的增長率。
基於以上三個不可分性,羅森斯坦—羅丹提出,發展中國家解決資本形成不足的根本出路在於,實行“大推進”戰略,集中大量資本,對國民經濟的所有部門按同一投資率進行大規模的投資,使各部門同時發展,相互依存,互為市場。隻有這樣,才能克服上述不可分性,打破發展的“瓶頸”,實現經濟快速發展。
“低水平均衡”理論或“貧困的惡性循環”理論是納克斯於1953年在其代表作《不發達國家的資本形成問題》中提出的。他認為,發展中國家貧窮的主要原因是麵臨著貧困的惡性循環。貧困的惡性循環表現在以下兩方麵:一是在供給方麵表現為儲蓄與投資之間的惡性循環。低收入意味著低儲蓄能力,低儲蓄能力又引起資本形成不足,資本形成不足使勞動生產率難以提高,低勞動生產率又導致低收入。二是需求方麵表現為收入與需求之間的惡性循環。低收入意味著低購買力,低購買力又引起投資引誘不足,投資引誘不足使勞動生產率難以提高,低勞動生產率又導致低收入。兩種惡性循環互相影響,使發展中國家不發達狀況不能扭轉。要打破貧困的惡性循環,必須同時對國民經濟各部門進行大規模的投資,通過全麵投資引起部門間的互相購買以及消費者支付能力的提高。這樣才能產生足夠的投資引誘,為投資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和經濟的進一步增長創造良好的條件。
當然,與羅森斯坦—羅丹主張對國民經濟各部門按同一比率進行投資不同,納克斯提出各部門的生產和投資應同時按不同的比率來進行。他認為,各部門產品的價格與收入的彈性不同。價格與收入的彈性大,表明該部門發展不足,因而投資率應高些;價格與收入的彈性小,表明該部門發展相對較快,因而投資率低些。
發展中國家應怎樣做才能達到平衡增長呢?羅森斯坦—羅丹和納克斯均認為,通常的價格刺激不能迅速生效。由於發展中國家市場的不完善,價格刺激作用可能因投資的不可分性和技術的不連續性的障礙而得不到有效的發揮。即使市場機製的作用很大,要在短期內集中大量投資並按一定比例配置於各部門也是不可能的。為彌補市場機製作用的缺陷,他們主張實行國家幹預,由政府替代市場在全社會範圍內配置資本,以實現各部門的平衡增長。“除了市場價格之外還需要有額外的信號裝置,許多經濟學家相信,這類額外的信號可以由計劃來提供。”
2.不平衡增長理論。
所謂不平衡增長,是指發展中國家實際上並不具備全麵推進的資本資源,因而如果要謀求發展,就必須集中力量將有限的資本資源有選擇地集中配置在某些產業部門和地區,首先使這些產業部門和地區得到發展,然後通過投資的誘導機製和產業間、地區間的聯係效應與驅動效應,並以此為動力來逐步擴大其他部門和地區的投資,從而最終實現經濟的增長。不平衡增長理論以赫希曼的“引致投資最大化”原理和“聯係效應”理論為代表。
“引致投資最大化”原理和“聯係效應”理論是赫希曼於1958年在其代表作《經濟發展戰略》中提出的。他認為,發展中國家應將稀缺的資本集中配置於一部分產業部門,以此為動力逐漸擴大對別的產業部門的投資,從而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
赫希曼首先用“引致投資最大化”原理說明不平衡增長理論。他先區分了“社會間接資本”和“直接生產活動”。他認為,社會間接資本是指用於基礎設施和基礎工業中的投資。該類投資所需的投資規模大、建設周期長、收益慢且低,但具有很大的外部性,社會收益大大超過自身的經濟收益。直接生產資本是指用於工業、農業等產業部門中能夠直接增加產出和收益的投資。顯然,兩類資本都是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但是,由於發展中國家資本有限,不可能同時發展兩者,隻能根據發展目標對它們進行優先選擇,這就形成了兩種不平衡增長的途徑:一是過剩的發展;二是短缺的發展。前一種不平衡增長的途徑是指先對社會間接資本重點投資,使其處於超前發展狀態,以便為直接生產活動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和生產條件,從而使直接生產活動的生產成本下降和利潤率上升,進而刺激直接生產活動的投資增加,最後在社會間接資本和直接生產活動達到平衡後又重複這一過程。後一種不平衡增長的途徑是指先對直接生產活動重點投資,使社會間接資本處於短缺狀態,促使直接生產活動發展成本上升,結果是迫使投資向社會間接資本轉移以使兩者達到平衡,平衡實現之後又重複這一過程。
這兩種不平衡增長途徑的共同性是都能產生投資誘導效應。但兩者的投資誘導效應具有不同的特性,前者的誘導效應更多帶有“邀請性”的特征,後者的誘導效應更具有“強製性”的特征。因此,赫希曼主張,發展中國家在資本有限的情況下,應實行社會間接資本短缺發展的不平衡增長模式,因為這種增長模式所產生的投資誘導效應更能獲得有效的投資效果。也就是說,暫時延遲對基礎設施和基礎工業的投資,集中資本優先發展直接生產部門,以盡快獲得投資收益,增加直接生產部門的產出和收入。當直接生產部門的生產發展和收入增加之後,再利用一部分收入投資於基礎設施和基礎工業,促使社會間接資本和直接生產活動發展的平衡。
赫希曼還用“聯係效應”理論說明不平衡增長理論。他認為,在現代經濟中,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之間存在互相聯係、互相依存的關係,即“聯係效應”。產業部門之間的這種關係可分為後向聯係和前向聯係。前者是指一個部門和向它提供投入的部門之間的聯係;後者是指一個部門和吸收它的產出的部門之間的聯係。一個產業的後向聯係部門是指生產初級產品、原材料和半成品的產業,前向聯係部門是生產製造品、最終產品的產業。產業部門的聯係效應強弱可以用產品的需求價格彈性和收入彈性來衡量。假如產品的需求價格彈性和收入彈性大,意味著該部門的聯係效應強;產品的需求價格彈性和收入彈性小,則意味著該部門的聯係效應弱。由於各產業部門之間存在聯係效應,一個產業部門的擴張都會對其他產業部門產生投資誘導作用,從而帶動其他產業部門的發展,進而促進生產鏈上整個經濟的發展。
赫希曼提出,經濟發展是循著主導部門的成長帶動其他部門成長的過程。發展中國家要謀求發展,不應當優先發展所有直接生產部門,隻有集中力量把資本投入到聯係效應最大的產業部門,讓其優先發展。然後,由於聯係效應的作用,這個產業部門的擴大能產生更多的對其他部門的投資引誘,而這些部門的企業家通過克服其供給短缺,反過來進一步推動主導部門的擴張,從而實現整個國民經濟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