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增長理論和不平衡增長理論從不同角度提出了發展中國家有效地配置資本和加快經濟發展的途徑。兩種理論既有進步意義,也有不足之處。
平衡增長理論正確地論證了現代社會化大生產下經濟整體發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盡管主導產業部門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於發展中國家經濟總體落後,僅有某個主導產業部門的發展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其不發達的狀況。經濟要發展,必須使主導產業部門和其他產業部門有機結合起來,共同推動整個經濟的進步。同時,平衡增長理論正確地強調了最終消費對經濟發展的作用。發展中國家要保持經濟的持續增長,一個重要的條件是,要使廣大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社會購買力隨著經濟的增長相應提高。隻有這樣,才能產生更多投資需求誘導,促進經濟進一步增長。此外,平衡增長理論主張發展中國家為彌補市場機製的缺陷,實行國家幹預,強調發揮政府在資本配置中的作用也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隨著時間的推移,平衡增長理論的局限性暴露得越來越明顯。平衡增長論致命的缺點是在實踐上缺乏可操作性。發展中國家本來資本就十分稀缺,要在短期內籌集推行“大推進”戰略所需的資本是不可能的。發展中國家企業管理人才缺乏,投入的大量資本不能產生應有的效益,從而使平衡發展戰略的實施在實際上不足取,也不可能。同時,平衡增長理論過於倚重國家幹預和政府計劃,忽視了發揮市場機製在資本配置和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全麵投資的做法無視不同產業部門收益的差異,表現出對利益原則的背離,很難充分調動私人投資。
不平衡增長理論從資本有效配置的角度強調發展中國家應把有限的資本優先配置到最有發展潛力的產業部門中,通過這些產業部門的優先發展帶動其他產業部門的發展。這一觀點較好地反映了發展中國家的現實情況,揭示了這些國家經濟發展麵臨的主要矛盾,在實踐上更具有可操作性。同時,不平衡增長理論既強調發展中國家發揮經濟計劃的必要性,又十分重視發揮市場機製的作用。這一思想對於發展中國家妥善運用計劃手段和經濟手段來調節經濟,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此外,不平衡增長理論關於產業聯係效應的論述將產業間聯係的認識深入到量化指標,深刻地揭示了國民經濟各組成部門相互之間的內在聯係。這一認識為發展中國家製定經濟發展計劃提供了重要的分析工具。
不平衡增長理論也有明顯的缺陷。不平衡增長論低估了在不平衡增長中可能造成的障礙和阻力。某些發展中國家在速度偏好的驅使下,往往不顧經濟發展中的“瓶頸”製約,無節製地擴大產業部門發展的不平衡,造成產業結構的嚴重失調,導致整個國民經濟瀕臨崩潰的境地。同時,不平衡增長論高估了發展中國家市場機製在經濟發展和資本配置中的作用。由於發展中國家市場體係不完善、市場反應不靈敏等原因,通過優先發展主導產業部門和核心地區進而帶動其他部門和地區的發展將會很困難。
二、產業部門發展優先選擇次序理論
1.優先發展工業戰略。
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大多數西方發展經濟學家認為,發展中國家擺脫貧困落後的經濟麵貌的根本出路在於大力發展工業,實現工業化。羅森斯坦—羅丹在“大推進”理論中就提到工業化發展戰略,納克斯在“貧困的惡性循環”理論中也涉及基礎工業和加工工業的發展,1954年劉易斯就斷言經濟發展就是工業化。優先發展工業理論可分為以下幾種觀點。
(1)優先發展進口替代工業。優先發展進口替代工業戰略最早由普雷維什和辛格於1949~1950年提出。他們認為,國際經濟是由中心國家和外圍國家這兩個非對稱的經濟組成。中心國家經濟發達,是技術發明、技術擴散國,在國際貿易中處於有利的主動地位;外圍國家經濟落後,是技術輸入國,在國際貿易中處於不利的被動地位。發展中國家要擺脫依附地位,克服貿易條件的不利,必須實現工業化。但是,發展中國家的生產成本很高,缺少相應的工業基礎設施,主要條件特別不利,因而不宜強調全麵發展工業,尤其不應強調發展製成品工業及其出口,而是應當優先發展進口替代工業,即發展國內急需的製成品和消費品取代原來對這些商品的進口。進口替代工業發展戰略一方麵消除了發展中國家發展民族經濟的障礙,另一方麵消除了國際貿易條件對發展中國家的不利影響。這是二戰後初期許多發展中國家尋求經濟上的獨立和平等發展的目標,迅速擺脫貧窮落後麵貌的一條捷徑。拉丁美洲的一些國家,如阿根廷、巴西、哥倫比亞等,率先實施了進口替代發展戰略。隨後,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也開始發展進口替代工業。到20世紀60年代,進口替代工業戰略已成為發展中國家占主導地位的一種經濟發展戰略。進口替代工業戰略的缺點表現在:一是造成發展中國家外彙短缺,國際收支不平衡;二是阻礙外貿出口和技術進步,使國民經濟常處於低水平的技術循環之中。
(2)優先發展重工業。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發展戰略,最早體現在費爾德曼在1928年為蘇聯計劃委員會製定的發展計劃之中,後來斯大林稱之為社會主義工業化惟一發展道路,因而也有人稱之為“費爾德曼—斯大林模式”。該模式的主要思想是,長期的經濟增長是資本品工業中各種投資的函數,要實現長期的經濟增長,必須優先對資本品工業投資,發展重工業,通過發展重工業來為輕工業、農業提供資本品。前蘇聯實現了快速的經濟增長並實現了工業化,對許多發展中國家產生了很大的吸引力。1947年尼赫魯就任印度第一任總理後,就推行了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這突出地表現在馬哈蘭諾比斯製定的兩個五年計劃當中。該計劃的中心內容是強調擴大鋼鐵和資本品的投資,通過優先發展重工業來解決資本品的稀缺現象。隻要資本品工業發展了,農業、輕工業也會從中受益,並最終導致國民經濟的全麵繁榮。但是,馬哈蘭諾比斯計劃的實踐結果卻很不成功。在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印度的 GNP年增長率隻有3.7%(計劃年增長率為 5.5%),到 20世紀 60年代初隻達到2.5%。資本品工業和農業的過慢增長導致國內的食物與消費品稀缺,不得不增加食物和資本品的進口,從而引起國際收支嚴重不平衡的危機。
(3)優先發展“主導部門”工業。“主導部門”理論是羅斯托在其代表作《經濟成長的過程》(1953年)、《經濟成長的階段》(1960年)中提出的。他以發達國家的曆史經驗為基礎,直接運用傳統經濟學的觀點,首先將一個國家的經濟成長分為傳統社會階段、為經濟起飛創造條件階段、起飛階段、向成熟推進階段、高額群眾消費階段、追求生活質量階段等六個階段。他認為,在上述六個階段中,起飛階段是一個國家擺脫貧困落後的關鍵和核心。發展中國家要實現經濟起飛,必須滿足三個條件:一是生產性投資率由國民收入的5%或不到5%增加到10%以上;二是有一種或多種重要製造業部門成為主導部門;三是迅速出現一個有助於國內籌集資金的政治、社會和製度結構,以保證成長的持續性。在這三個條件中,羅斯托十分重視主導部門的作用。所謂主導部門是指那些不僅自身采用高新技術,發展很快,而且能擴散現代技術,帶動其他部門快速發展的產業部門。他認為,經濟成長階段的更替表現為主導部門序列的變化,現代經濟成長實質上是主導部門的成長過程。主導部門對社會經濟發展的主導作用,主要通過三個途徑實現:一是後顧影響,即主導部門對那些向它提供原材料、燃料和動力等部門的影響;二是前瞻影響,即主導部門對新工業、新技術、新原料、新能源的誘導作用;三是旁側影響,即主導部門對周圍環境地區性的經濟輻射作用。他認為,發展中國家在經濟起飛的初期,需要發展的產業部門很多,而資本資源又是十分稀缺的,要實現經濟起飛,就應當選擇發展重點,實行部門不平衡配置戰略,將有限的資本用於具有帶動作用的主導產業,建立起主導產業部門。通過主導產業部門的優先發展帶動其他各部門的發展,從而促進整個經濟的增長。
2.優先發展農業戰略。
20世紀50~60年代,許多發展中國家實行優先發展工業的戰略取得了一些良好的經濟效果,但片麵發展工業導致農業發展一直停滯不前甚至倒退,工業的發展越來越受到落後的傳統農業的製約。20世紀70年代之後,許多發展經濟學家開始重新審視農業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重新認識部門發展的優先次序。過去斷言“經濟發展就是工業化”的劉易斯,也開始修正自己的觀點,主張農業發展應與工業發展保持一致。後來,舒爾茨關於農業發展的權威性著作《向農民投資》問世,農業的重要性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大部分發展經濟學家漸漸認識到優先發展某一產業部門思想的片麵性,轉而考慮一種綜合性的、協調性的發展戰略,使國民經濟各個部門實現均衡發展。他們認為,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工業化過程中不可脫離農業的發展。許多學者紛紛提出一些迅速發展農業的計劃,甚至強調發展中國家應將有限的資本集中配置農業,優先將農業發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