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2 西方發展經濟學的資本配置理論(3 / 3)

三、地區發展優先選擇次序理論

發展中國家經濟不發達狀況不僅表現在人均收入低等方麵,而且還反映在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為了改變這一狀況,一些發展經濟學家從區域經濟的角度闡述發展中國家選擇經濟增長的途徑,並提倡區域經濟非均衡發展戰略。地區不平衡增長戰略體現在如何將有限的資本集中配置某些地區,從而形成不同地區發展優先選擇次序理論。

1.發展極理論

“發展極”理論由法國經濟學家佩魯於1955年提出。>;;他從抽象的經濟空間出發,認為經濟空間存在著若幹中心、力場或極,產生類似“磁極”作用的各種離心力和向心力,從而產生相互聯合的一定範圍的“場”,並總是處於非平衡狀況的極化過程之中。發展極是由主導部門和有創新能力的企業在某些地區或大城市的聚集發展而形成的經濟活動中心。這些中心具有生產中心、貿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交通運輸中心、服務中心、決策中心等多種功能,能夠產生吸引或輻射作用,促進自身並推動其他部門和地區的經濟增長。

佩魯認為,經濟增長並非同時出現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強度首先出現在一些增長點和發展極。由於某些主導部門或有創新能力的企業或行業在一些地區或大城市的聚集,形成一種資本與技術高度集中、具有規模經濟效益、自身增長迅速並能對鄰近地區產生強大輻射作用的“發展極”。發展極不僅促進自身發展,產生城市化趨向,而且通過其吸引和擴散作用進一步推動其他地區的發展,從而形成經濟區域和經濟網絡,並對整個經濟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但是,佩魯的發展極理論有兩大缺陷:一是過分強調發展極的正麵效應而對負麵效應置之不理;二是將發展極建築在抽象的經濟空間基礎上,缺乏實際的可操作性。

2.涓滴效應、極化效應和倒“U”型理論。

赫希曼和繆爾達爾分別在其代表作《經濟發展戰略》和《經濟理論與不發達地區》中,對區域經濟發展過程進行過相互獨立的研究,得出類似的成果。他們認為,區域經濟均衡增長是不可能的。某些區域一旦實現了增長,就會對其他區域產生直接的影響。這些影響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赫希曼將前者稱為“涓滴效應”,將後者稱為“極化效應”;繆爾達爾則分別稱之為擴散效應和回波效應。他們的理論合稱為“繆爾達爾—赫希曼模式”。

涓滴效應或擴散效應是指經濟擴張和發展中心對邊緣地區經濟發展的有利影響。主要表現在:(1)發達地區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因人口過多、交通擁擠、環境汙染、資源短缺等原因引起成本上升,競爭加劇,外部經濟效益下降等,導致資本、勞動、技術等要素向落後地區流動;(2)隨著發達地區經濟的發展,發達地區將會不斷擴大對不發達地區初級原材料的需求;(3)發達地區可以吸納落後地區的部分隱性失業者,從而不僅提高了該地區的邊際勞動生產率,同時增加了該地區的人均收入水平。

極化效應或回波效應是指地區外因素引起的不利於不發達地區經濟發展和擴張的變化。主要表現在:(1)由於人均收入、工資和利潤水平等要素收益的區域差異會吸引資本、勞動、技術、資源等要素由落後地區向發達地區流動;(2)由於發達地區在區際貿易中處於主導地位,不發達地區在區際貿易中處於不利的地位,貿易條件不斷惡化。

按照“繆爾達爾—赫希曼模式”,經濟發展並不同時在每處出現,而一旦出現,巨大動力將使經濟增長圍繞最初的出發點集中。任何一個具有較高的收入水平的經濟都是由一個或幾個區域實力中心首先發展的。因此,他們提出地區發展選擇優先次序為: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當某些先起步的地區已累積起來發展的優勢時,政府應當采用不平衡發展戰略通過發展計劃和重點投資優先發展這些有較強增長勢頭的地區,以求得較好的投資效率和較快的增長速度,並通過這些地區的發展及其“擴散效應”來帶動其他地區的發展。

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究竟是正效應大於負效應,抑或是相反?赫希曼認為,隨著發達地區經濟發展,區域間的差距會逐漸縮小。繆爾達爾則持相反的觀點。美國經濟學家威廉姆森用實證的方法進行過研究,並提出倒“U”型理論。威廉姆森發現,一國的區域差異和國民經濟增長的關係呈倒“U”型,即地區差距在初始階段會擴大,但隨著經濟發展它將逐漸縮小。

若以GNP總量變化代表一國經濟的增長,以人均GNP的區際差異或GNP總量在空間上的集中程度衡量經濟的均衡度,在AO階段即經濟發展初期,經濟發展客觀上要求必須以非均衡的擴大為代價。但是,當經濟發展水平越過轉折點 O,到達OB階段以後,進一步的發展則必須以區域差距的縮小為前提條件。

按照倒“U”型理論,經濟發展“非均衡——均衡”完全是一個自然的過程。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應當讓市場機製在資本配置中充分發揮作用,加快提高國民經濟整體水平,而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縮小地區經濟差距。但是,二戰後西歐出現趨同現象的國家,並非是市場力量自發作用的結果,而是有意識的政府幹預形成的。任市場力量自發發展,不論從長遠看還是從短期看,地區經濟發展都不能自動走向均衡。隻有將市場力量和有意識的政府幹預結合起來,才能產生強大的地區擴散效應,從而扭轉落後地倒“U”型理論

區與發達地區的差距,實現整個經濟的平衡增長。

3.區域經濟發展梯度轉移理論。

區域經濟發展梯度轉移理論以工業生產生命周期理論為基礎,用梯度表現經濟發展水平的地區差異,並將區際發展不平衡看成是工業生產生命周期的空間表現形式。該理論認為,區域經濟的盛衰主要取決於區域產業結構的優劣,而區域產業結構的優劣又取決於地區經濟部門,特別是主導專業化部門在工業生命循環中所處的階段。如果一個區域的主導專業化部門由處在創新階段的興旺部門所組成,則該地區為高梯度區;如果一個區域的主導專業化部門由那些處在成熟階段後期或衰老階段的衰退部門所組成,則該地區為低梯度區。區域間客觀上形成的這種技術梯度,為生產力的空間轉移提供了可能。生產力的空間推移,首先是高梯度區域應用先進技術先發展,新的產業部門、新產品、新技術、新思想等大都發源於高梯度區域,然後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有序地從高梯度區域向處於二級梯度、三級梯度的低梯度區域推進。隨著經濟的發展,推移的速度加快,區域間的差距就可以逐步縮小,最終實現經濟分布的相對均衡。按照區域經濟發展梯度轉移理論,一國在經濟發展中應將資本集中配置於高梯度區域,讓其優先發展起來,通過高梯度區的發展帶動低梯度區的發展,進而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的進步。

區域經濟發展梯度轉移理論將一國的每一個區域看做是均質的。有的學者把該理論比喻成卷地毯,一點一點往裏卷,最後席卷全國,實現全麵發展。實際上,完全均質的區域是不存在的。一國的每一個區域內部均有很大的差異,區域經濟發展不可能像卷地毯那樣往前推進。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以資本配置為初始動力和持續動力,在已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礎上,又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在計劃經濟體製時期,資本產業配置狀況是,重工業過多,農業和輕工業很少,第三產業減少;資本地區配置狀況是,中部較多,西部很多,東部較少。在經濟體製轉軌時期,資本產業配置狀況是,輕工業較多,農業較少,第三產業增加;資本地區配置狀況是,東部很多,中部很少,西部更少。50多年來,資本產業配置演進態勢為,過度傾斜—趨於平衡—開始走向協調化的軌道;資本地區配置演進態勢為,趨於平衡—不平衡—開始走向協調化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