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1 研究資本配置效率的必要條件(1 / 3)

一、資本配置效率的分析方法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經濟學家僅僅從總量投入角度考察經濟增長,從而把結構變化對於經濟增長的巨大推動作用給予忽略,比如哈羅德、多馬都將資本積累視作決定經濟增長的惟一因素。這一缺陷被後來的一些經濟學家如庫茲涅茨、錢納裏和喬根森等注意到。庫茲涅茨提出,在經濟增長的諸因素中,除了知識存量的增加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結構方麵的變化。他們認為,隨著工業化過程中產業結構的轉變,存在勞動力由農業向製造業轉移的長期趨勢,而勞動力轉移的同時資本從農業向工業和服務業轉移。在生產要素的再配置過程中,由於各部門勞動生產率存在差別,這種生產要素由生產率低的部門向生產率高的部門轉移,會導致整個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這就是資源總配置效應。

20世紀60年代以來,不少西方經濟學家如馬塞爾、賽爾奎因、凱利和威廉森等人先後從資源總配置效應角度來考察部門生產率增長與總體生產率增長的關係,得到一些有意義的結論,賽爾奎因還在對多國數據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得出了資源總配置效應的多國模型。他們認為,一個經濟整體的綜合要素生產率增長率不等於各產業相應增長率的加權平均數,而是多一個餘額,這就是資源總配置效應。它的數理基礎是:經濟總產出增長率等於各產業部門產出增長率的加權平均數,而計算各部門的綜合要素生產率的平均數則以各部門在總產出中的比重為權重。由於各部門的生產率增長率與其產出權重相聯係,以此計算的加權平均數往往與總的生產率增長率不同,二者差額主要是由資源再配置的效應決定的。當資源即資本或勞動流向生產率較高的產業部門,或資源再配置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經濟增長的不均衡時,各部門的綜合要素生產率增長會有所變動,而總體生產率增長率的變動幅度更大,這時資源總配置或總體再配置一般會有較高的效應。如果資源向生產率較低的產業部門流動,或資源再配置不但沒有減輕而且加重經濟增長的失衡狀態,資源總配置的效應一般會降低甚至會是負數。可以用以下公式來表示。

從總產出的定義可得出:

式中:V為總產出;Vi為第i部門的產出。關於時間的微分給出了總增長率與部門增長率的關係:

式中:GV為總產出增長率;GVi為i部門的產出增長率;ρi =Vi/V,即為i部門產出在總產出中的比重。

又由於:

其中:GA為綜合要素生產率增長率;GK、GL分別為資本投入和勞動投入增長率;α、β分別為資本和勞動的收入份額或產出彈性係數。

同理,有:

式中:GAi為i部門的綜合要素生產率增長率;GKi、GLi分別為i部門的資本投入增長率和勞動投入增長率。

即綜合要素生產率的增長率是以餘值形式計算的。如果以產業部門的產出比重作為計算部門綜合要素生產率增長率的平均數的權重,就可以測量出生產率不同的部門之間的要素投入變化對總產出增長從而對總的綜合要素生產率增長的貢獻。因此有:

式中Δ反映了上述貢獻,即是資源總配置效應或TRE,這樣:

即資源總配置效應等於總的綜合要素生產率增長率與各部門相應增長率加權平均數的差額。

同理,資本生產率和勞動生產率也有總配置效應,它們都是由資源再配置帶來的。

式中:A(u)、A(y)分別為資本生產率和勞動生產率的總配置效應;u、y分別為資本生產率和勞動生產率;Gu、Gy分別為總的資本生產率增長率和勞動生產率增長率;Gu i、Gy i分別為i部門的資本生產率增長率和勞動生產率增長率。

賽爾奎因認為,資源再配置對總生產率增長具有顯著的作用,尤其是當部門之間要素收益率存在顯著差異的情況下,它成為說明增長率和增長模式的重要因素。對多國模式中資源再配置效應對生產率的貢獻的分析結果顯示,總配置效應是總的綜合要素生產率增長的一個巨大的組成部分,尤其是在工業化階段。總配置效應在各個時期的變化,與產出增長和勞動生產率增長的最初加速以及隨之而來的放慢狀況相似。在最後一階段即這一階段大致與西歐20世紀60年代後期相符,資源再配置的作用幾乎完全消失了。當勞動繼續轉移到一個低生產率部門即服務業的時候,資源再配置效應甚至會變為負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