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資本配置效率的基本指標
我國統計核算製度與方法最初是照搬前蘇聯的模式,隻適應於高度集中的產品經濟模式。改革開放之後,為了與國際並軌,我國統計核算製度開始進行改革。由於經濟統計資料不完整、不銜接、不配套,隻能通過對現有統計資料進行適當修正和更換來達到研究目的。準確地估算資本存量和資本投入指標及收集其他相關指標,是研究中國資本配置效率的前提。
1.資本投入指標。
度量資本投入的最基本數據是資本存量指標。對於資本存量的度量,西方經濟學家通常用永續盤存法,即把存量定義為過去投資的加權總和,權數對應不同使用年份的相對效率。永續盤存法的一般步驟為:一是通過普查或根據一定的假定估算出某一計算基期的全社會資本存量;二是取得各年份產業部門的投資數字,並將按當年價格計算的各年投資額分別換算成按可比價格計算的投資額;三是按每年投資額中各類資產的投資構成,以專門調查測算的各類資產的平均使用年限為依據,測算出每年資本報廢的價值,並予以彙總;四是從曆年投資額中扣除報廢總值,得出各年資本的實際增量;五是根據上年資本存量加本年資本增量等於本年資本存量的原理,推算出曆年資本存量的數字。
我國資本存量的定義主要有三種:一是固定資產原值加上流動資金就是資本存量;二是固定資產原值或固定資產淨值即是資本存量;三是固定資產淨值加上流動資金即是資本存量。固定資產原值是指購買和建造各種固定資產時所實際支付的金額,以及後來改建或擴建追加的投資金額的合計。固定資產淨值是指固定資產原值減去曆年已提折舊額後的淨額。流動資金是指為生產準備的原料、材料、燃料、修理用零配件、包裝器材、低值易耗品,處於生產過程中的在製品、自製半成品和待攤費用,以及準備出售的半成品、成品和商業部門的商品庫存等流動資產一年的年末餘額或年平均占用額。
這裏采用第三種觀點,將資本存量定義為固定資本淨值加上全部流動資本之和,主要基於:一方麵,這與西方統計中的“淨存量”是一致的。顯然,不考慮可折舊資產在使用過程中的有形和無形損耗,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實際情況看都是說不通的。我國固定資本淨值與原值的比率一般在60%~70%之間,如果不采用剔除了折舊和報廢資本後的淨值而仍用原值,無疑誇大了資本存量30%以上。另一方麵,西方統計中資本存量包含“庫存”這一組成部分,它的內含與我國的流動資本相當接近。從比較不同國度的研究角度,把流動資本包括進來有利於口徑的一致。
由於我國沒有直接的固定資本淨值和流動資本的統計資料,因而隻能采用估算的辦法。對資本存量的估算分三個步驟。首先,估算出1952年的資本總量。以艾斯卡瓦對中國1952年的資本總量估計額500億元和帕金斯對中國1953年資本總量估計額2 145億元為依據,把1952年的資本總量確定為1 500億元。其次,估算各年的新增資本額。以國內生產總值緊縮指數調整各年的資本形成總額,得到以不變價格計算的各年新增資本額。最後,計算各年的資本總量。以1952年的資本總量為基礎,用上年的資本總量加當年的新增資本額,求得各年的資本總量。
資料來源:1998年以前的資料根據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編:《新中國五十年統計資料彙編》,中國統計出版社1999年版,第3~6頁有關數據整理和計算;1998年以後的資料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3年),中國統計出版社2003年版,第55、58、68頁有關數據整理和計算。
同時,由於缺乏按國民經濟行業劃分的資本形成額的數據,因而對於三次產業的資本額也隻能采用估算的辦法。對三次產業資本存量的估算可分為四個步驟。首先,估算出1952年各次產業的資本總量。前麵估計1952年資本存量總額為1 500億元,與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數字相比,資本係數為2.21.根據1952年各次產業的資本有機構成狀況,估計當時第一產業的資本係數為1.5,第二產業的資本係數為3 ,相應求得1952年第一、二產業的資本額分別為514.35億元和425.40億元,這樣第三產業的資本額就為560.25億元。其次,計算曆年各次產業在全社會固定資本投資總額中的比重,並以此代表曆年各次產業在新增資本總額中的比重。再次,用上述比重乘以曆年全社會新增的資本總額,即可得到曆年各次產業的新增資本額。最後,以1952年各次產業的資本額為基礎,用上年的資本額加當年的新增資本額,求得曆年各次產業的資本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