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2 資源總配置中的資本配置效率(1 / 3)

在我國現階段資本是相對稀缺的要素,生產過程中必然要求注意提高資本的配置和使用效率。因此,對經濟增長貢獻因素的分析,不能僅僅從資本投入量增加的角度進行,更應該從資本配置效率提高的角度進行。新古典模型的增長因素分析方法將除要素量變動以外的其他對經濟增長產生影響的因素統統歸入綜合要素生產率中,因而不能從中真正看出資本和勞動配置效率變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資源總配置效應分析方法則是對增長因素分析的一種發展或者深化。

一、資源總配置效應寓於綜合要素生產率

隻有求出整個經濟以及各次產業的綜合要素生產率增長率,才能運用公式(4.6)、(4.7)、(4.8)分別計算中國經濟增長中的資源總配置效應以及資本生產率的總配置效應和勞動生產率的總配置效應。為此,應該首先分析中國經濟增長和三次產業增長因素。

1.經濟增長因素。

通過公式(4.3)和上麵確定的指標,運用有關的統計資料對中國經濟增長因素進行分析,可得到各生產要素投入的增長對產出增長的貢獻,並算出綜合要素生產率提高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1952~2002年,經濟增長的年平均速度為7.68%,但其中有5.79個百分點是由要素投入即資本和勞動投入的增長帶來的,隻有1.89個百分點可以歸功於綜合要素生產率的增長。在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中,要素投入的貢獻達75.39%,其中資本投入的貢獻高達58.66%,綜合要素生產率的貢獻僅為24.61%。可見,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尤其是資本投入的增長,綜合要素生產率增長的貢獻十分有限。

改革前,1952~1978年,經濟增長的年平均速度為6.15%,但其中有5.98個百分點是由要素投入即資本和勞動投入的增長帶來的,而隻有0.17個百分點可以歸功於綜合要素生產率的增長。在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中,要素投入的貢獻達97.24%,其中資本投入的貢獻高達78.34%,而綜合要素生產率的貢獻僅為2.76%。這是典型的外延型擴大再生產和粗放式增長的表現。與改革前相比,改革後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明顯加快,1979~2002年平均增長速度上升為9.44%。隨著經濟增長的步伐加快,經濟結構不斷改善,綜合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十分明顯。1979~2002年,綜合要素生產率年平均增長3.83%,對產出增長的貢獻達到40.57%,要素投入的貢獻下降為 59.43%,其中資本投入的貢獻下降為 44.38%。這是改革開放帶來的重大經濟成果。

2.三次產業增長因素。

運用公式(4.4)和有關統計資料,可以對我國三次產業增長因素進行分析,從而計算出要素投入的增長和綜合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對各次產業增長的貢獻。

1952~2002年,第一、二、三產業的產出增長分別為3.26%、11.14%、7.67%,第二產業的產出增長速度最快,明顯快於第三產業,大大高於第一產業,這符合我國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產業結構變動的一般趨勢。從綜合要素生產率的增長水平看,第一、二、三產業的年平均增長速度分別為0.74%、3.50%、0.29%,第二產業也相對高於第一、三產業;綜合要素生產率對產出增長的貢獻,第一、二、三產業分別為22.77%、31.42%、3.78%,第二產業同樣相對高於第一、三產業。這表明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二產業無論在增長速度還是在增長效率方麵均相對高於其他產業。但對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增長因素進行比較也可發現,盡管第三產業的產業增長速度快於第一產業,但綜合要素生產率的增長水平及其對產業增長的貢獻均大大低於第一產業。這表明第三產業的增長速度雖然較快,但增長效率極為低下。

改革前,1952~1978年,第一、三產業的產出增長速度均很低,分別為2.06%、5.46%,綜合要素生產率的增長水平更是達到令人吃驚的負數,分別為-0.31、-1.53.這表明第一、三產業的產業增長全部歸因於生產要素投入的增長,綜合要素生產率對產出增長呈現負效應。同時,第二產業的產出增長速度較高,達到11.05%,但有8.08個百分點歸於要素投入的增長,僅2.97個百分點可歸於綜合要素生產率的增長,綜合要素生產率的增長對產出增長的貢獻份額僅為 26.88%。改革後,1979~2002年,第一、二、三產業的產出增長速度明顯加快,分別上升到 4.51%、11.37%、10.21%,要素投入對產出增長的貢獻分別下降為56.76%、52.24%、78.94%,由綜合要素生產率提高所帶來的貢獻分別提高到43.24%、47.76%、21.06%。這表明改革開放以來,伴隨三次產業的產出增長速度加快,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大大提高。

1.資源總配置效應。

從總體上來說,我國的資源總配置效應很差,具有明顯的負效應。1952~2002年,資源總配置效應的年平均增長率達-0.11%,占綜合要素生產率增長率的比重為5.82%,占經濟增長率的比重也達1.43%。這表明新中國成立以來資源配置明顯不合理,大量的資本和勞動流向生產率較低的部門,從而導致生產率較低的部門資源嚴重過剩和生產率較高的部門資源嚴重不足,資源再配置(包括存二、資源總配置效應及其構成

量配置和增量配置)不僅沒有改善經濟結構,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經濟發展的不均衡。

改革前,1952~1978年,資源總配置效應極為低下,負效應高達0.71%,竟為綜合要素生產率增長率的4倍多,占經濟增長率的比重也高達11.54%。這表明改革前資源配置不是采用比較優勢的原則,而是推行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將大量的資本和勞動力投向利潤率與勞動生產率較低的重工業部門,從而造成產業結構嚴重失衡和經濟效益損失。與改革前相比,改革後的資源總配置效應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1979~2002年,總配置效應的年平均增長率上升為0.06%,占綜合要素生產率增長率的比重為1.57%,占經濟增長率的比重為0.64%。這表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資源總體配置相對有效,三次產業的增長關係趨於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