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3 資本配置優化的具體途徑(3 / 3)

黨的十五大提出: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製度,公有製的實現形式可以而且應當多樣化,一切反映社會化生產規律的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都可以大膽利用,努力尋找能夠極大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公有製實現形式。並購正是適應了這一要求,成為公有製實現形式的有效途徑。國有企業對國有企業的並購,國有企業對民營企業的並購,民營企業對國有企業的並購,均可形成新的混合經濟組織形式。在這種混合經濟中,通過國有經濟與集體經濟對並購後企業的控股權,國有資本可以支配遠大於本身數量的資本,從而進一步增強了國有經濟的控製力。

2.破產。

破產是企業在資不抵債且又無望在短期內扭虧為盈時,通過法律程序,申請中止法人資格,依法進行債務清理。它包括四個方麵的含義:第一,債務人由於資金缺乏和信用崩潰而喪失債務清償能力;第二,債務人的債務已經到期,必須立即清償;第三,不能清償必須是針對債務的全部或大部分,而不是對個別債務或少數債務不能清償;第四,不能清償必須是一種持續的經濟狀態,而不是一時的經濟困難。

改革開放以來,國有企業逐步成為獨立的市場主體,企業破產的案例開始出現。1986年,沈陽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根據沈陽市人民政府《關於城市集體所有製工業企業破產倒閉處理試行規定》,宣告沈陽防爆器械廠破產倒閉,這是新中國曆史上第一家正式宣告破產的企業。此後,破產案例逐漸增多。各級人民法院所受理的案件,1989年為32件,1991年為117件,1993年為735件,呈逐年快速上升之勢。

破產作為優化資本配置的一種形式,它是通過淘汰機製實現的。在市場經濟體製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著基礎性的作用。所以,企業在生產方麵並不是想生產什麼就生產什麼,想生產多少就生產多少,而是市場需要什麼,企業就生產什麼,市場需要多少,企業就生產多少。市場在質和量兩個方而需要企業生產出合格的使用價值,企業通過市場交換才能實現其產品的價值。當企業生產的產品不符合市場的需要時,產品的價值就不能實現,破產就成為淘汰那些生產不符合市場需要的產品的企業的一種形式,從而使破產企業的資本重新配置於其他能生產符合市場需要的產品的企業,最終達到資本的優化配置。同時,通過被市場淘汰的潛在威脅,促進企業提高資本配置效率。市場經濟的運行過程自始至終是一種充滿競爭的過程。各個企業為了能夠取得市場對其所擁有的資本和產品的認可,便互相競爭,結果是小部分企業破產淘汰。市場經濟運行的過程是不斷有部分企業破產淘汰的過程。破產的後果雖然發生在少數企業身上,但卻使每一個參與市場經濟運行的企業共同麵臨著被市場淘汰的潛在威脅。這種被淘汰的危險不停地鞭撻著資本配置效率不高的企業改善配置格局,提高效率。

我國大部分國有企業是在計劃經濟體製下形成的,結構方麵存在諸多問題,資本配置不合理,再加上市場競爭的加劇,相當一部分企業占用著大量資產,但企業虧損嚴重,甚至長期停產、半停產,職工利益得不到保障,資本閑置,不能發揮效益。對於這些產品沒有市場、長期虧損、扭虧無望和資源枯竭的企業,以及那些浪費資源、技術落後、汙染嚴重、質量低劣的企業,實施破產、關閉,不僅有利於改變不合理的資本存量配置格局,使那些破產企業的資本轉移到市場更需要的其他企業和部門去,以便在全社會範圍內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和使用,從而提高整個社會的配置效率。

3.托管。

企業托管,即由出資人與受托方簽訂協議,將委托企業的法人財產權讓渡給受托方,受托方根據協議規定經營受托資產,達到保值增值的目的。企業托管中的受托方是指具備接受企業資產托管經營能力和權力的獨立企業法人,它可以是按現代企業製度要求建立的企業托管公司、國有資產管理部門,也可以是中外合資或外商獨資企業、機構。企業托管的標的企業,既可以是經營不善、虧損、資不抵債或瀕臨破產的企業,也可以是經營較好的企業。

我國企業托管發展的曆史不長。1995年,深圳市成立全國第一家專業公司,托管這種資產重組的形式開始進入國有企業改革的領域。1996年,陝長嶺受托西安黃河,更是引起各界對托管形式的注意。從我國企業製度改革的曆史過程看,企業托管可以看成是企業承包、租賃等形式的延伸和發展,是兩權分離的一種較為高級的分離形式。企業托管是實現企業資產運營市場化,是一種和市場經濟高級階段相適應的資源配置方式。

企業托管是優化國有企業資產存量的一種可行選擇。作為存量資本配置優化的形式,主要有並購、破產、托管等多種形式。在發達市場經濟體係中,企業並購、破產是資本存量流動與重組的有效途徑。然而,在經濟體製轉軌時期,由於我國市場體製尚不完善,從微觀上看,企業產權沒有明晰化,責權利不明或不對稱相當普遍,從而影響了並購、破產主體的積極性;從宏觀上看,由於社會保障體係不健全和國有企業問題的曆史特殊性等原因,決定了並購、破產特別是破產具有一定的操作難度。企業托管是在暫不改變企業原有產權主體的條件下,直接進行企業資產重組。它有效地回避了企業破產中的某些敏感性問題,減少了摩擦成本。企業托管可以進一步演進到並購。在受托方與委托方對對方均比較了解的情況下,容易達成並購意向,降低交易成本。因此,在我國現實國情下,企業托管不失為一條優化資本配置、減少社會震蕩的好辦法。當然,在實施過程中,應根據經濟原則,自願、平等地實施托管,切忌行政幹預,把績效好的企業拖入複雜的關係和降效的泥潭。

4.存量資本配置的其他形式。

優化存量資本配置的形式中,除了並購、破產和托管三種重要形式外,還有拍賣、租賃和組建企業集團等。

拍賣是指產權擁有者和需要者雙方通過競賣方式,使產權從擁有者一方向出價最高的需要者一方轉移的一種產權轉讓形式。企業拍賣對於優化資本配置、提高資本配置效率具有重要的意義。一方麵,它能使企業資產轉移到經營效率高的企業法人或企業職工手中,能夠更好地發揮作為實物形態的社會資本的生產作用。另一方麵,國家可以收回凝滯無效率的國有資本的價值,便於重新投資,改善產業結構和地區結構。

租賃即資產所有者讓渡資產的使用權,不考慮承租方的經營狀況如何,定期收取租賃合同規定的租金的行為。在當前我國國有中小型企業經營總體效益不好、資產閑置較多的情況下,充分利用資產租賃的方法,能夠避免社會資源浪費,提高資本配置效率。對於承租方來說,可以不進行固定資產投資而獲得設備的使用權,能夠節約資金,迅速擴大生產規模。

企業集團是以一個實力雄厚的大型企業為核心,以產權聯結以及產品、技術、經濟、成套契約等為紐帶,把多個企業、單位聯結在一起,具有多層次結構的以母子公司為主體的法人經濟聯合體。它是經濟上統一控製、法律上各自獨立的一體化聯合體。我國國有資本存量大多是通過行政手段形成的,行業間、地區間分割嚴重。組建企業集團,可以按照效率化原則,在部門、地區間實行不同資質的企業的空間組合。按照分工協作原則,在集團內實行專業分工,有利於提高企業的技術水平。同時,通過集團化,企業的生產規模能迅速擴大,單位成本逐步降低,企業競爭力顯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