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馬克思的資源配置理論探析(1 / 3)

資源的有效配置,無論在任何社會都是經濟學研究的中心問題。在馬克思的《資本論》及其他著作中,盡管他沒有直接使用“資源配置”這一詞,但對資源配置問題進行了詳盡而精辟的闡述,形成了一套完全不同於西方經濟學的資源配置理論。對此,筆者試圖從以下四個方麵進行探討。

一、馬克思分析資源配置的基本前提和方法

馬克思分析資源配置的基本前提不是西方經濟學的稀缺法則,而是基於分工和專業化基礎上的社會化生產。馬克思認為,物質資料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前提與基礎。“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停止勞動,不用說一年,就是幾個星期,也要滅亡,這是每一個小孩都知道的。”而人們從事生產活動是在一定的生產關係下進行的,從來就是社會生產,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社會分工和專業化不斷提高,生產則逐漸發展成社會化大生產。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各個經濟部門在社會分工體係中彼此互相依賴而結成一個有機整體。社會上每個部門從事生產活動,既依賴於別的部門的產品來滿足自己的需要,又要提供滿足其他部門需要的產品。為此,客觀上需要按一定的比例來分配社會總勞動(包括物化勞動和活勞動)來進行生產,來滿足各種社會需要。“人人都同樣知道,要想得到和各種不同的需要量相適應的產品量,就要付出各種不同的和一定數量的社會總勞動量。”

馬克思是以社會勞動而不是以抽象的稀缺資源來解釋資源配置。所謂資源配置,就是生產要素資源的分配,即社會總勞動量的分配。馬克思認為,按一定比例分配社會總勞動不僅是社會化生產的要求,而且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共有的一般規律。“這種按一定比例分配社會勞動的必要性,決不可能被社會生產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變的隻是它的表現形式,這是不言而喻的。自然規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無論在什麼社會經濟形態下,從原始公社到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馬克思上述按比例分配勞動的必要性這一基本事實,看來也是始終存在的,因此稱其為“自然規律”。同時,馬克思還認為,社會經濟是一個非平衡的開放係統,生產力、生產關係、上層建築等多個係統組成一個有機整體。資源配置不僅涉及人與物的關係,而且涉及人與人的利益關係。因此,他還把製度變量納入資源配置分析之中,曆史地分析製度對資源配置的製約,並從中探討資源有效配置規律借以實現的社會形式。按比例分配社會勞動雖然是一個共同規律,但它的實現形式隨著不同的曆史條件而變化,不同的社會形態有不同的社會表現形式。“在不同的曆史條件下能夠發生變化的,隻是這些規律借以實現的形式。”一定社會形態中的資源配置方式取決於一定的經濟形式,並且最終由生產力發展水平所決定。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揭示了三種基本的資源配置方式:前資本主義社會的資源直接配置方式、資本主義社會的資源市場配置方式和共產主義社會的資源計劃配置方式。

二、馬克思分析前資本主義社會的資源配置:直接配置方式

在前資本主義社會,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低下,生產範圍狹小,分工簡單,商品交易關係狹窄,經濟形態為自然經濟形態。在這種經濟形態下,資源配置由各經濟主體自己直接安排,而不需要社會來進行和調節,資源配置方式為典型的封閉型直接配置方式。對此,馬克思考察三種情況。

1.“魯濱遜生產方式”中的資源配置。

在孤島上生活的魯濱遜,“不管他生來怎樣簡樸,他終究要滿足各種需要,因而要從事各種有用勞動,如做工具,製家具,養羊駝,捕魚,打獵等等。”需要本身迫使他把自己擁有的物質資源和勞動按一定的比例配置在不同的生產上,“精確地分配自己執行各種職能的時間”。“在他的全部活動中,這種或那種職能所占比重的大小,取決於他為取得預期效果所要克服的困難的大小。”由此可見,在“魯濱遜生產方式”中,資源配置是由魯濱遜按照自己的需要,采取個人直接配置的方式來進行的。

2.中世紀生產方式中的資源配置。

中世紀生產方式“不再是一個獨立的人了,人都是互相依賴的:農奴和領主,陪臣和諸侯,俗人和牧師。物質生產的社會關係以及建立在這種生產的基礎上的生活領域,都是以人身依附為特征的。”在以人身依附關係構成該社會基礎的情況下,勞動和產品作為勞役和實物貢賦而進入社會機構之中。“在這裏,勞動的自然形式,勞動的特殊性是勞動的直接社會形式。”“徭役勞動同生產商品的勞動一樣,是用時間來計量的,但是每一個農奴都知道,他為主人服役而耗費的,是他本人的一定量的勞動力。”由此可見,在中世紀的生產方式中,資源配置是由農奴等經濟主體自己直接配置的。

3.農村家長製生產方式中的資源配置。

在農村家長製生產方式中,“農民家庭為了自身的需要而生產糧食、牧畜、紗、麻布、衣服等等”。對於這個家庭來說,這些勞動產品不是作為商品發生關係。“生產這些產品的種種不同的勞動,如耕、牧、紡、織、縫等等,在其自然形式上就是社會職能”。這個家庭有它本身的自然形成的分工。“家庭內的分工和家庭各個成員的勞動時間,是由性別年齡上的差異以及隨季節而改變的勞動的自然條件來調節的”。由此可見,在農村家長製生產方式中,資源配置是由農民家庭成員自己直接配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