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馬克思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的資源配置:市場配置方式
隨著資本主義社會化商品經濟的發展,過去那種封閉型的資源直接配置方式已不能適應社會化大生產的要求,從而出現了資源市場配置方式。由於《資本論》的“最終目的就是揭示現代社會(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社會——引者注)的經濟運動規律”,所以馬克思在論述三種基本的資源配置方式時,著重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資源市場配置方式。在《資本論》中,他以自由競爭為社會背景,立足於勞動價值論和剩餘價值論兩大理論基礎,從人類勞動的二重性(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出發,深刻地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資源市場配置的決定、表現形式、實現方式和條件,並對其作了唯物辯證的評價。
1.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與資源優化配置的決定。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中商品價值的決定和實現,內含了資源的有效配置。譬如,勞動是商品價值的來源,社會商品總價值量等於投入生產商品的總勞動,這裏社會商品總價值量的大小就標明了社會總勞動在各個經濟單位的配置狀況;又如,社會總勞動在不同部門和商品的配置,決定了商品價值的實現,這裏商品價值實現狀況,實質上等於資源配置的優劣,如果社會總勞動能夠在各部門按比例分配,以保持社會生產的比例和社會需求的比例相一致,則商品價值就可以在市場上完全實現。
商品價值的決定與實現取決於兩種含義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分別從單個商品(即微觀)和社會生產領域的總產品(即宏觀)的不同角度,論述了兩種含義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對資源配置的決定作用。在《資本論》第一卷界定了第一種含義上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就是“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製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一種商品的價值量必須由生產該種商品的社會平均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價值規律要求該種商品的生產者按照該種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進行生產和交換。如果商品生產者所耗費的勞動時間大於、等於或小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他就會相應地出現虧損、盈利或超額盈利的情況。這種情況下,就驅使資源從落後企業轉移出來,流向盈利的先進企業,從而使資源重新進行配置和組合。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卷中又提出了“另一種意義”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指按社會需要合比例地分配於各個生產部門的必要勞動時間,即在商品量符合社會需要的情況下,一定生產部門的必要的勞動時間。這種含義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了商品價值的實現。在這裏,社會需要的各種使用價值量規定了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界限。如果社會生產的某種商品量以及耗費的勞動時間超過了社會必要的量和時間,多餘的部分的價值就不可能得到社會的認可和實現;如果小於社會必要的商品量和時間,則不能滿足社會需要。這都將引發資源配置比例的重新組合。
2.馬克思的生產和再生產理論與資源優化配置的表現形式。
馬克思認為,在勞動的技術方式上資本要最大限度地生產與實現價值增殖的職能,不論微觀上的單個資本還是宏觀上的社會總資本都必須在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實現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
在微觀上,資本家首先必須在要素市場上購買到質上相適應、量上成比例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進入生產領域後,資本家還要合理地選擇資本的技術構成以節約單位商品生產上的勞動時間,即合理地確定生產資料和勞動的比率或組合。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中提出了機器使用界限,即機器所耗費的勞動應少於它所代替的勞動。“如果隻把機器看作使產品便宜的手段,那末使用機器的界限就在於:生產機器所費的勞動要少於使用機器所代替的勞動。”
在宏觀上,社會總資本再生產過程順利進行需依靠社會總產品的實現。而社會總產品的實現必須通過社會兩大部類之間的交換以及兩大部類內部的交換來完成。通過交換,使得社會總產品在物質上得到替換,價值上得到補償。社會總資本的簡單再生產的基本實現條件:Ⅰ(v m)=Ⅱc,即第一部類的可變資本和剩餘價值之和必須同第二部類的不變資本相等,它表明了社會生產兩大部類之間的內在聯係。由這個基本實現條件出發,還可派生出兩個實現條件:Ⅰ(c v m)=Ⅰc Ⅱc,即第一部類生產的全部生產資料必須同兩大部類對生產資料的需求相等;Ⅱ(c v m)=Ⅰ(v m) Ⅱ(v m),即第二部類生產的全部消費資料必須同兩大部類對消費資料的需求相等。社會總資本的擴大再生產的基本實現條件:Ⅰ(v Δv m/x)=Ⅱ(c Δc),即第一部類的原有可變資本和追加的可變資本與資本家用於個人消費的剩餘價值之和必須等於第二部類的原有不變資本和追加的不變資本,它反映了社會生產兩大部類之間互相供求、互相依存的比例聯係。由這個基本實現條件出發,還可派生出兩個實現條件:Ⅰ(c v m)=Ⅰ(c Δc) Ⅱ(c Δc),即第一部類生產的全部生產資料必須同兩大部類擴大再生產過程對生產資料的需求相等;Ⅱ(c v m)=Ⅰ(v Δv m/x) Ⅱ(v Δv m/x),即第二部類生產的全部消費資料必須同兩大部類擴大再生產過程對消費資料的需求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