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馬克思的資源配置理論探析(3 / 3)

3.馬克思的市場機製理論與資源優化配置的實現方式和條件。

盡管馬克思沒有使用過“市場經濟”這一概念,但是,在《資本論》中對市場機製與資本主義社會資源配置的論述卻是十分豐富和深刻的。

在《資本論》第一卷中,馬克思對於市場機製配置資源的實現過程,指出“不同的生產領域經常力求保持平衡,一方麵因為,每一個商品生產者都必須生產一種使用價值,即滿足一種特殊的社會需要,而這種需要的範圍在量上是不同的,一種內在聯係把各種不同的需要量聯結成一個自然的體係;另一方麵因為,商品的價值規律決定社會在它所支配的全部勞動時間中能夠用多少時間去生產每一種特殊商品。但是不同生產領域的這種保持平衡的經常趨勢,隻不過是對這種平衡經常遭到破壞的一種反作用。在工場內部的分工中預先地、有計劃地起作用的規則,在社會內部的分工中隻是在事後作為一種內在的、無聲的自然必然性起著作用,這種自然必然性可以在市場價格的晴雨表的變動中覺察出來,並克服著商品生產者的無規則的任意行動。”價格變動影響著商品的供求,商品的供求反過來又影響著商品價格變動。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卷中深刻地論述了價格變動與供求關係這種相互影響、交替發揮作用,自發地調節著資本主義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過程。“供求調節著市場價格,或者確切地說,調節著市場價格同市場價值的偏離”。“如果供求決定市場價格,那末另一方麵,市場價格,並且進一步分析也就是市場價值,又決定供求。”“供求可以在極不相同的形式上消除由供求不平衡所產生的影響。例如,如果需求減少,因而市場價格降低,結果,資本就會被抽走,這樣,供給就會減少。”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卷中還深刻地分析了市場有效地配置資源的市場條件。他強調,隻有具備發達的資本市場和勞動力市場,資本和勞動等生產要素能夠自由流動的情況下,價格、供求和競爭等市場機製的作用才能充分地發揮。“資本有更大的活動性,也就是說,更容易從一個部門和一個地點轉移到另一個部門和另一個地點”。“勞動力能夠更迅速地從一個部門轉移到另一個部門,從一個生產地點轉移到另一個生產地點”。

4.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資源市場配置方式的評價。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資源市場配置方式作了唯物辯證的評價。一方麵,他高度肯定了資本主義社會市場配置資源對發展生產力的作用,認為它有利於促進資本、勞動力、技術等要素合理流動,優化生產要素組合,發揮競爭和優勝劣汰的作用,刺激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另一方麵,他也深刻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市場配置資源的矛盾和弊端,認為價格變動對資源配置是通過事後自發地調節來進行的,由此會導致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在商品生產者及其生產資料在社會不同勞動部門中的分配上,偶然性和任意性發揮著自己的雜亂無章的作用。”僅僅依靠市場機製來配置資源,必然要以無數次的市場波動和不平衡為代價,甚至要通過周期性經濟危機來調節。

四、馬克思分析共產主義社會資源配置:計劃配置方式

馬克思從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和資本主義社會的資源市場配置的局限性的基礎上,揭示在未來的自由人聯合體即共產主義社會中,已經不存在商品生產,整個社會在生產資料公有製的基礎上實行直接社會化生產和產品交換經濟,對社會資源實行直接的計劃配置方式。該種資源配置方式為“有意識的社會調節”,它是根據社會成員的各種需要,有計劃地分配社會勞動,使勞動時間在不同部門的分配,能夠與社會對各部門的產品的需要之間符合一定的比例。“設想有一個自由人聯合體,他們用公共的生產資料進行勞動,並且自覺地把他們許多個人勞動力當作一個社會勞動力來使用。”“勞動時間的社會的有計劃的分配,調節著各種勞動職能同各種需要的適當的比例。”

從資本主義社會的資源市場配置方式到共產主義社會的資源計劃配置方式的轉變具有極其重大的曆史意義。馬克思將“有計劃地生產和分配的自覺的社會生產組織”作為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標誌看待的。他認為,它意味著生存鬥爭停止了,人在一定意義上最終脫離了動物界,從動物的生存條件進入了真正人的生存條件,是人從動物界的第二次提升,意味著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飛躍。因為人們自己的社會結合及其行動規律,過去一直是如同異己的,統治著人們的自然規律一樣而與人們相對立,現在則可受人們的支配和控製,變成他們自己的自由行動了。

發表於《晉陽學刊》200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