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低調做人是最明智的處世策略(3 / 3)

可是,方孝孺卻身穿一身孝服,大聲痛哭著來見朱棣。朱棣見此無奈,也隻好先做忍耐,還對他很客氣。親自走下來給他端茶倒水,請他上座。和顏悅色地說;“先生何必這個樣子呢。我也沒有想到會是這種結果,本來是想效法周公輔佐成王的。”方孝孺問:“那麼成王現在在哪裏?”朱棣隻好說:“他已經自焚死了。”方孝孺又問:“那麼為何不立成王之子?”朱棣無奈,隻好繼續頂下去:“國家需要年長的君主。”方孝孺就說:“為何不立成王之弟?”朱棣終於失去了耐心,他說:“這是我的家事,先生何必多管。”於是讓左右把筆紙拿上來,說:“詔告天下的詔書,一定要先生起草才行。”

方孝孺執筆寫了,寫的卻是一個大大的“篡”字,還說朱棣“萬世之後,脫不得此字。”朱棣終於惱了,他大怒道:“你不寫,不怕我滅了你的九族嗎?”方孝孺還真是倔強,當下就頂了回去:“滅我十族又如何!”

按照傳統的做法,即使是株連,也隻是到九族為止,並沒有所謂的“十族”。但朱棣是個十分殘暴的人,他把方孝孺的朋友學生也算上,這就是“十族”了。而且立刻令人把這些人抓來,當著他的麵殺死。方孝孺隻得忍淚不顧。最後,被淩遲處死。

方孝孺的“十族”一共八百七十三個人,就因為他這一句話,被統統處死。固然方孝孺是高揚了氣節,可那些親戚學生們卻是十分無辜的。而且,他的以死抗爭,也不可能改變既成事實。盡管他不肯為朱棣草詔,但朱棣最後還是當上了皇帝。對於他所忠於的建文帝,這樣的行為也沒有什麼用處。其實他要不是這麼高調,寧折不彎,而能保持低調,從長計議,或許還能為建文帝報仇。可他這種“一條道跑到黑”的行為,最後對於自己,對於別人,都造成了災難。處於相似情境的,還有唐代的名臣魏征,但他卻采用了明智的低調策略,不但保全了自己,也為國家帶來了更多的好處。

當初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爭奪太子之位,魏征是太子東宮的官員。他向李建成提出建議,勸他先下手為強,殺掉李世民,李建成沒有采納他的意見。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除掉了李建成,之後作了皇帝,就是唐太宗。

李世民知道了魏征對李建成的建議,就把他召來,十分不滿地說:“你為什麼在我們兄弟中挑撥離間?”左右的大臣都為魏征擔心,他卻神態自若地回答說:“可惜那時候太子不肯聽我的建議。要不然,也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了。”李世民很欣賞他的膽識,就和顏悅色地說:“這已經是過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還提升他為諫官。魏征感激李世民的器重,轉而為他出謀劃策,敢於直言盡力諫諍,常常以強盛的隋朝的滅亡提醒唐太宗要“兼聽則明,偏信則暗”,保持居安思危,為“貞觀之治”的盛世作出了重要貢獻。

固然,李世民的氣度不是朱棣的殘暴所能比得上的。但魏征和方孝孺截然不同的結局,也和他們所采取的不同態度有關。方孝孺堅持高調的道德主義。不但自己慘死,還牽連了許多無辜的人,並且於事無補,對國家也沒有什麼好處。而魏征卻能保持低調,務實地和李世民合作,一起造成了唐代的盛世“貞觀之治”。正如他所說,人臣有兩種。一種是忠臣,一種是良臣。忠臣使自己受到殺身之禍,讓君主也陷於惡名。最後既不能保護自己的家人,也不能保住國家。不過是留下一個空虛的名聲而己。良臣則不同,即使自己有美好的名譽,也讓君主有不錯的名聲。而且子孫傳世,永享福壽。所以他不願意做那種高調的,寧折不彎的“忠臣”,而寧願采取低調的態度,做對國家有實實在在好處的“良臣”。這種觀點,在我們今天看來,也是有重要借鑒意義的。

9.讓別人占點“便宜”

讓別人占點“小便宜”是人際交往中的藝術,給別人一點是為了獲得更多。掌握這門藝術,關鍵在於把握“給”的度,並能準確預算成本、風險與回報。讓別人占小便宜並不是軟弱可欺,任人淩辱,你必須站在比對方更高的角度,頭腦清醒,統攬全局,方能忍受一時的損失或屈辱,最終得到你所想要的一切。

對敵人,讓他占點“小便宜”,是為了解除他的防備心理,為自己贏得發展的足夠時間。你表現得越謙恭越低調,就越能滿足他的虛榮心,讓他以為你無意與他為敵,並且還軟弱可欺。即使那些自以為很精明的敵人,也會因此而放鬆警惕。慷慨大度是讓人分心的最有效的方法,選擇性的給予往往可以擊潰最頑固的敵手。

西晉時期的杜預,在中國曆史上是一個十分有名的人,他文有文才,武有武略,懂天文,知地理,在當時知識領域和社會生活各方麵都有傑出的貢獻。結束漢末三國近百年分裂局麵的伐吳之戰,便是在他的建議和指揮之下進行的;他所撰寫的《春秋左氏經傳集解》是我國早期研究《左傳》的最為重要的著作。由於他多方麵的才能和貢獻,當時人稱他“杜武庫”,稱讚他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晉武帝司馬炎對他也格外器重。

就是這樣一個傑出的人物,當他任荊州刺史時,卻經常向京師洛陽的一些權貴饋贈各種禮品。有人不解,覺得他無求於這些人,為什麼還要這樣。他說:“我自然沒什麼要有求於他們的,我隻怕他們加害於我。”

由於杜預對封建官場有清醒的認識,預防在前,那些權貴倒也沒有對他進行過什麼誣陷,得以平安度過一生。

對於身邊的人——朋友、合作者、同事、下屬,這也是一種人際交往的藝術。付出是為了收獲,收獲感情,收獲良好的人際關係網絡,收獲更多的個人發展機會。把實惠和榮耀讓給別人的同時,他們感情的天平也在向你這邊傾斜,或許在不知不覺中你已經為自己播種下了下一季度收獲的種子。

17世紀初,歐洲很多科學家都麵臨資金短缺、生活困頓的問題,伽利略也不例外。所以,他經常把自己的發現和發明當作禮物送給那些讚助者,希望從他們那裏得到資助,繼續從事研究。1610年,他又有了一個重大的發現——發現了木星周圍的衛星。這一次,他把這個發現呈獻給了麥迪西家族。他在寇西默二世登基的同時,宣布從望遠鏡中看見一顆明亮的星星(木星),木星有四顆衛星,代表了寇西默與其三個兄弟。而衛星環繞木星運行,就如同這4名兒子圍繞著他們的父親——王朝的創建者寇西默一世一樣。之後,伽利略還委托別人製造了一枚徽章,徽章上刻著這樣的圖案:天神朱比特坐在雲端上,四顆星星圍繞著他。他把這顆徽章獻給寇西默二世,象征著他和天上所有星星的關係。

寇西默二世得到了榮耀,非常高興,於是任命伽利略為宮廷哲學家和數學家,並給予全薪。對於一個科學家而言,這是人生中最輝煌的歲月,伽利略四處乞求讚助的日子結束了,從此可以全身心投入到他的科學研究中去。

那些居於高位的貴族其實並不關心科學研究,他們更關心的是自己的聲譽和榮耀,他們比平常人更希望自己看起來顯赫出眾。伽利略把他們的名字和宇宙中的明星聯係起來,極大地滿足了他們的虛榮心,用讓他們占了個“小便宜”這樣一個策略,為自己贏得了更多的支持。

10.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人的資質各種各樣,有聰明人和糊塗人,而同是聰明人,又有大聰明和小聰明之分,同是糊塗人,則又有真糊塗和假糊塗之分。蘇軾《賀歐陽少師致仕啟》中有這樣一句名言:“大勇若怯,大智若愚”。真正的大智大勇未必要大肆張揚,賣弄聰明,不是徒有其表而要看實力。具有大智慧的人,看起來反倒如同糊塗人,其實不是真糊塗而是假糊塗,這就是“大智若愚”。大智若愚的人給人的印象是:寬厚敦和,平易近人,不露鋒芒,甚至有點木訥和傻氣。其實在“若愚”的背後,隱含的是真正的大智慧大聰明。

魏晉時期的王湛,是一個很懂得隱藏自己的人。他平時不言不語,從不表現自己,別人有什麼對不起他的地方,他也從不去計較,因此很多人都輕視他,認為他是個大傻瓜,連他的侄子王濟也瞧不起他。

吃飯的時候,明明桌子上有許多好菜,可是王濟一點都不客氣,好魚好肉都不讓這位叔叔吃。王湛一點都不生氣,叫王濟給他點蔬菜吃,可王濟又當著他的麵把蔬菜也吃光了,要是平常人早就發怒了,可是王湛還是不言不語,臉上沒有一點生氣的表情。

有一天,王濟偶然到叔叔的房間裏,見到王湛的床頭有一本《周易》,這是一本很古老又很晦澀的書,一般人是很難讀懂的。在王濟眼裏,這位“傻”叔叔怎麼可能讀得懂這樣一部書呢?肯定是放在那裏做做樣子。於是就問王湛:“叔叔把這本書放在床頭幹什麼呢?”王湛回答:“閑暇無事的時候,坐在床頭隨便翻翻。”

王濟心裏非常疑惑,便故意請王湛給他說說書中的一些內容。王湛分析其中深奧的道理,居然深入淺出,非常中肯,講得精煉而趣味橫生,有些地方恐怕連當時最有名的學者都比不上。

王濟從來沒有聽到這樣精妙的講解,心中暗暗吃驚,於是留在叔叔的住處向他請教,接連好幾天都不願回去。經過接觸和了解,他深深感覺到,自己的知識和學識跟這個“傻”叔叔相比,簡直差了一大截。他慚愧地歎息道:“我們家裏有這樣一位博學的人,可我這麼多年來卻一點都不知道,真是一個大過錯啊。”幾天後,他要回家了,王湛又非常客氣地送他到大門口。

後來又發生幾件事情,讓王濟對這位叔叔更加刮目相看。王濟有一匹性子很烈的馬,特別難騎,就問王湛:“叔叔愛好騎馬嗎?”王湛說:“還有點愛好。”說著一下子就跨上這匹烈馬,姿態悠閑輕巧,速度快慢自如,連最善騎馬的人也無法超越他。王濟又一次驚呆了。

王濟對他平時騎的馬特別喜愛,王湛又說:“你這匹馬雖然跑得快,但受不得累,幹不得重活。最近我看到督郵有一匹馬,是一匹能吃苦的好馬,隻是現在還小。”王濟就將那匹馬買來,精心喂養,想等它與自己騎的馬一樣大了,就進行比試,看叔叔說的是否正確。將要比試的時候,王湛又說:“這匹馬隻有背著重物才能體現出它的能力,而且在平地上走顯不出優勢來。”王濟就讓兩匹馬馱著重物在有土堆的場地上比賽。跑著跑著,王濟的馬漸漸落後了,過了一會居然摔倒了,而督郵的馬還向平常一樣,走得穩穩當當。

通過這些事情,王濟從內心深處佩服叔叔的學識和才能,知道他不僅學識淵博,在騎馬、相馬各方麵都很精通,不知道還有多少知識隱藏起來呢。回到家後,他對父親說:“我有這樣一位好叔叔,各方麵都比我強多了,可我以前一點也不知道,還經常輕視他,怠慢他,真是太不應該了。”

當時的皇帝武帝平時也認為王湛是個傻子,有一天,他見到王濟,就又像往常一樣跟他開玩笑,說:“你家裏的傻叔叔死了沒有?”

要是在過去,王濟會無話可答或者配合皇帝的玩笑,可這一次,王濟卻大聲回答說:“我叔叔其實根本就不傻!”接著,他就把王湛的才能學識一五一十講出來,武帝半信半疑,後來經過考察,發現王湛確實是個人才,於是封他當了汝南內史。

像王湛這樣,平時隻管發展和提高自己,而不去追求表現和虛榮,是一種深層次的人生智慧。是金子總會發光的,真有智慧的人總會受人賞識,王湛善於隱忍,不追求虛名,才獲得他人真正的敬佩。

有些人總愛自作聰明,生怕被人當做傻瓜,處處表現自己,處處爭權奪勢,其實常常是在上演一幕幕作繭自縛、引火燒身、自掘墳墓的悲劇。這些人可能會一招得逞,一時得勢,但玩的終究是小聰明小把戲,是大愚若智。

大智若愚者藏才隱德,謙虛謹慎,以弱製勝,他們用表麵的愚笨來保護自己,為自己贏得發展和提高的時間和環境,並能統觀全局,站在比別人更高的角度上把握事態發展的脈絡;因而他們常常是任重而道遠的承擔者,比常人更能抓住成功的機會。

智者為人,心平氣和,寵辱不驚。智者處事,含而不露,隱而不顯,看透而不說透,知根而不亮底。其實,他們用的是心功。

11.人在矮簷下把脖縮一縮

“人在矮簷下,怎得不低頭”,在職場中摸爬滾打的人都深明這個道理。當你無權或沒有能力改變現狀的時候,低頭會讓你麵對的強大上司或對手不再以你為靶子,至少你們之間可以相安無事,而你在低頭之時也找到了上升的竅門,那就是先服軟,再借力上爬。

清末黎元洪在湖北時,一直位於張彪之下。張彪是張之洞的心腹,娶了一個張之洞心愛的婢女,但張彪嫉賢妒能,對黎元洪十分反感,加之當時報紙大肆讚揚黎元洪而貶低張彪,張彪不滿,常在張之洞麵前讒言詆毀黎元洪。

張彪在進讒言的同時,還以上級的職位之便百般羞辱黎元洪,想讓黎元洪不能忍受恥辱而離開軍隊。張彪的手法非常惡劣,曾經在軍中讓黎元洪罰跪,並當著士卒的麵,將黎元洪的帽子扔在地上。黎元洪忍受著百般欺辱,不動聲色,臉上毫無怒容,張彪也對他無可奈何。

黎元洪絕不是一個甘心居於人下的人。他貌似忠厚而實有權術,他明知張彪欺侮自己,卻不與爭鋒,而是收斂鋒芒,小心應對,以防有人借機找自己的麻煩。

張之洞任命張彪為鎮統製官,但軍事編製和部署訓練卻要黎元洪協助張彪。張彪不懂軍事,黎元洪嘔心瀝血訓練了一支精兵。成軍之日,張之洞前往檢查,見軍隊進退自如,就當麵稱讚黎元洪,黎元洪卻稱謝說:“這都是張統製交代的,我隻不過是聽他的命令行事而已,哪裏有什麼功勞呢?”

張彪聽了黎元洪這話,心中十分感激,從此二人關係逐漸融洽。1907年9月,張之洞任軍機大臣,東三省將軍趙爾龔補授湖廣總督。趙爾龔看不起張彪,要以黎元洪取代張彪,一般人都會以為這是個代替張彪的好機會,不料,黎元洪堅辭不同意。

同時,黎元洪又麵見張彪,告之此事,建議他致電張之洞,讓張之洞為其設法渡過難關。張彪一聽,心中大驚,立即讓其夫人進京運動,張之洞來函,才保全了他的職位。經過這件事,張彪對黎元洪十分感激,連老奸巨猾的張之洞也認為黎元洪頗有誠心。

張之洞極看重黎元洪的“篤厚”,曾經發出慨歎說:“黎元洪這個人恭敬慎重,可以托付大事啊!”

實際上,黎元洪考慮得比較遠,雖然張之洞已離開了湖北,但在北京當軍機大臣,仍可影響到湖廣總督的態度。如果黎元洪在張之洞離鄂之後,就代替張彪的位子,則不但有忘恩負義的嫌疑,甚至會影響自己的前途。

黎元洪通過幫助張彪,使張彪改變了對自己的態度,這樣,等於在湖北又有一個助手,有利於增強自己的實力,在關鍵時刻能夠幫自己的忙。

1908年3月,陳美龍繼趙爾龔為湖廣總督,他貪贓枉法,聲名狼藉。1911年10月上旬,瑞平出任湖廣總督,他對黎元洪極不信任,但憑著與張彪的關係,並未影響到黎元洪的官職。如果黎元洪此時與張彪關係惡化,他的官職必被拿掉。黎元洪上次的戰術終於見了成效。黎元洪表麵溫馴,忍耐上司的刻薄與無能,不與上司爭功奪利,不表現出任何政治野心,但在這種厚道之下是深深的權術之心。他是憑借“忠厚”而爬上高位,穩居高位的高人。

黎元洪身在矮簷之下,低頭做人,為自己贏得了實惠,而小夥子徐亮則是勇於自我低頭,在犯了錯誤時躲過了一劫。

某公司財務科的職員徐亮一時粗心,錯誤地給一位請過幾天病假的員工發了整月的工資。他發現之後,匆匆找到那位員工,求她悄悄退回多發的薪金,但遭到斷然拒絕。

雙方爭執不下,徐亮平靜地對那位員工說:“好吧,既然這樣,我隻有告訴老板了,我知道這樣做一定會使老板大為不滿,但這一切都是我的錯,我隻有在老板麵前坦白承認。”

就在那位員工還沒反應過來的時候,徐亮已大步走進了老板的辦公室,把前因後果都告訴了他,並請原諒和處罰。

老板聽後十分惱火地說,這應該是人事部門的原因,徐亮重複地說這是他自己的錯誤,老板於是又大聲地指責會計部門,徐亮又解釋說不怪他們,實在是他自己的錯,接著老板又責怪起與徐亮同一個辦公室的兩個同事來,可徐亮還是固執地一再說是自己的錯,並請求處罰。

最後老板看著他說:“好吧,這是你的錯,可他(那位錯領全薪的員工)也太差勁了!”這個錯誤並沒給任何人帶來麻煩,很輕易地糾正了以後,老板更加看重徐亮了。

你敢於低頭認錯,就絕不會惹上煩惱。因為那樣的話,表明你已經先低了頭,這樣不但會避免所有爭執,而且還可以使對方跟你一樣寬容大度,並且還會使他承認他也可能弄錯。

不少人在工作中遭到批評時,不管那些批評正確與否,許多人都會感到很不舒服,有些人甚至一怒而去,連表麵的禮貌也不顧及了,結果令批評的人十分尷尬和惱怒。你下一次再犯更大的失誤上司還會放過你嗎?除非你早就決心要跳槽了,不然的話,還是好好想想“人在矮簷下,不得不低頭”這句古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