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低調做人是最成功的求勝方法(1 / 3)

每個人都希望勝利的光環會籠罩在自己頭上。然而,勝利者畢竟是少數人,當我們追尋他們成功的原因時,會驚奇地發現,他們幾乎都是低調做人的受益者,即使貴為天子的皇帝也有夾著尾巴做人的經曆。如果你也想步入成功者的行列,請先低下你高傲的頭,彎下你筆直的腰,做一個低調的人吧!

1.不爭者才能得到大勝

現代社會是一個競爭的社會。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勝出,“爭”就是必不可少的了。但是,有時高調地去爭往往並不能夠帶來預期的效果。而不去刻意地追求,卻反而會有好的結果。其實,我們做出的努力都不會是白白付出的,采取低調的態度,並不代表對結果的放棄,而是代表了一種對全局的深刻了解與把握。當真正明白自己在做什麼的時候,也就很自然地會有一種平和的心態,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放棄那種咄咄逼人的高調態度了。老子在《道德經》中曾經說過“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是一種極富智慧的處世方法。

王安石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他很有才華,年輕時候,文章就寫得十分出色,得到文壇領袖歐陽修的讚賞。他高中進士之後,初任淮南簽判。按照慣例,任滿之後,可以向朝廷提出要求,參加翰林院的考試,得到“館職”的工作。這份工作不但身在中央,比較清閑,而且前途遠大,北宋不少宰相都是由此位升來的。所以,屬於備受矚目的“清要”之職,很多人都在爭取這個機會。可王安石卻與眾不同,他放棄了這個做高官的機會,寧願到地方上先做一名縣令,從基層幹起。於是,他就做了鄞縣縣令。

鄞縣是個位於東南的偏僻小縣,王安石到了那裏,興修水利,改善交通,發放農業貸款,為地方上幹了不少好事,廣受百姓稱讚。宰相文彥博對他這種安於基層的作風十分欣賞,就請求朝廷把他調到中央,以此樹立榜樣,對官場上的跑官要官之風給予打擊。歐陽修也推薦他擔任諫官。於是,朝廷又讓他參加館職考試,卻仍被王安石拒絕了。為了表示自己不是在沽名釣譽,他還在給朝廷的上表上特地說明,自己這麼做不過是因為家累較重,地方官的俸祿能夠多一點,“止是營私”,並沒有謙虛恬退的意思。

於是,朝廷打算讓他擔任俸祿較多的群牧判官。這時,有一個叫做沈康的人覺得不公平。就去求見宰相,說自己久任館職,資曆老得多,早就要求做這個官了,卻一直得不到。王安石不過是個地方官,資曆又比自己淺,怎麼能先讓他做了呢。宰相就對他說,王安石屢次辭讓朝廷的館職考試,朝廷嘉獎他的恬退之風,才會給他這個職位,怎麼會再和他計較資曆。朝廷設置館職,是為了招攬天下的人才,並不是把官位看作第一位。可你卻為了一個官職如此爭奪,臉皮可是比王安石厚多了啊。說得沈康臉紅羞愧,灰溜溜地走了。

可王安石此時並不想擔任這個職位,他打算向朝廷上表辭退,後來歐陽修勸他接受,他才答應下來。不過,他仍希望能夠到地方上去鍛煉自己。於是不久請求外任,做了常州知州,後來去主管江東地區的司法工作。

王安石雖然一直任地方官,卻並不是無意於天下大事。二十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對各地風俗,民生疾苦都有了很深刻的了解,慢慢的形成了自己的政治觀點。所以,當後來宋仁宗調他到京城,擔任管理財政的度支判官時。他就把這些年深思熟慮的結果寫成了一篇長達萬言的上書,提出了他改革財政的主張。但此時宋仁宗已進入暮年,經過範仲淹“慶曆新政”的一番折騰,已經對改革提不起多少興趣,再加上他沒有兒子,正在為選取繼承人的問題焦心,所以,對王安石的奏章置之不理,擱置在一邊。

王安石自然十分失望,他知道皇帝無意采用自己的政治主張,那麼繼續在朝中為官也隻是屍位素餐而已,不可能做出什麼事情來。所以,當朝廷任命他做給皇帝起草詔書的知製誥時,他就屢次拒絕,堅持不受。後來,官府派人將委任狀送上門去,王安石照例不肯接受,送信人隻好跪下來求他。王安石躲進廁所裏,送信人則將委任狀放在桌上就走,卻又被王安石追上。不久,王安石的母親去世,按照慣例,要回鄉守孝三年。但三年期滿,王安石卻仍無意回到朝廷。此時宋仁宗也已經去世,宋英宗即位,朝廷裏的大臣因為一些禮製問題吵得十分厲害,分為兩派,互相攻擊。王安石不想加入到這種爭吵中去,就在家鄉設館講學,打算多培養一些人才,或許以後有機會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

然而,機會來了。不久,英宗皇帝去世了,他的兒子宋神宗即位。神宗在做太子的時候就對王安石的政治觀點十分感興趣,一即位就任命王安石作江寧知府,接著馬上提升他為翰林學士,幾個月後,命他進京越次召對,參與國家機要。王安石到了京城,皇帝與他一番長談,大為傾倒。第二年就任命他為副宰相,推行新法。一年之後,又把他升上了宰相的高位。

王安石這種對官位“不爭”的態度,不論在當時,還是在後世,都有人說他是故意做作,沽名釣譽。這種對於動機的探討,恐怕不會有什麼結果,縱然是沽名釣譽,肯花上三十多年,也算是很難得了。無論如何,正是這種“不爭”的低調態度,為王安石贏得了良好的名譽,即使在他回鄉守孝的時候。當時的輿論還覺得像他這樣的人不來做宰相真是可惜了。後來神宗皇帝對他的信任和推重,也未嚐不與他的這種名聲有關。所以,“不爭”並不是一種消極的態度,低調也絕對不是沒有追求。所謂“君子居易以俟命”,低調可以使自己更能看清周圍的形勢,等待真正的機會到來,實現自己的理想。這樣的“不爭”,遠遠勝過那些盲目的“爭”者,正是“天下莫能與之爭”。

2.黑馬最有可能成功

“黑馬”是賽馬比賽中的一個專門術語,指的是那些不被看好卻意外獲勝的馬。後來這個詞被用來比喻出人意料的獲勝者。“黑馬”的現象在日常生活中是很常見的。那些我們看上去默默無聞的人,也許有一天就會取得令人吃驚的成果。這些“黑馬”們並不喜歡高調地表現出咄咄逼人的態勢,往往不會刻意地吸引人們的注意,可以避免過於引人注目,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從而蓄積實力,等待時機,一旦形勢有利於自己,就能脫隱顯揚,作出驚人的成就。所以,選擇做一匹“黑馬”,在實力暫時不足,時機不到的時候采取低調的態度,樣比起那種高調的鋒芒畢露來,會更容易得到成功。

北齊的高洋是高歡的次子。高歡是東魏的權臣,大權在握,連皇帝都要看他的眼色。一次,高歡想考察一下孩子們的膽識,便把孩子們都叫過來,等他們都恭敬地站在一起後,高歡拿出一團亂絲,叫孩子們把它清理好。其他孩子看著那團亂麻,都呆立在一旁,不知所措。隻有高洋沉思了一會兒,走出來拔出寶劍,將亂絲一斬為二,然後朗聲對父親說:“治理亂世就要像處理這團亂絲一樣,必須勇敢果斷。”高歡對他的答案很滿意。又有一次,高歡給他的兒子們配備軍隊,讓他們四麵出擊,然後,暗中命令猛將彭樂偽裝成盜賊,率甲士截擊。其他的兒子都很害怕,嚇得逃跑了,高洋卻率部猛擊,打的彭樂招架不住,隻好向高洋承認是他父親派來的,但高洋還是不依不饒,打散了彭樂的軍隊,把他抓了起來,獻給高歡。高歡特別高興,說:“這些孩子中,唯獨這孩子將來會超過我的。”因此,高洋從小就得到了父親的欣賞。

但是這種欣賞卻引來了哥哥高澄對他的妒忌,於是,高洋就裝出一副愚鈍憨厚,傻乎乎的樣子。慢慢的,人們都知道了高歡的這個兒子十分傻氣,將來恐怕不會有多大出息。他的哥哥高澄就放心了,特別看不起他,經常說,要是我這個弟弟能取得富貴,那麼那些能預言吉凶的相麵書都無法解釋了。高洋也表現出一副寡言少語的樣子,在家中常常閉門靜坐。後來父親高歡去世了,傳位給哥哥高澄。高澄凶橫暴烈,鋒芒畢露,總攬朝政大權,不可一世,不但輕視朝中的百官,就連東魏的皇帝也不放在眼裏,對於這個有點傻的弟弟,就更加欺負,甚至當著高洋的麵調戲他的妻子。對此,高洋都忍下來了,有時感到實在受不了,就脫了鞋,光著脊梁在院子裏跳個不停,以發泄心中的憤怒,但在表麵上卻顯現得很平靜,所以高澄對他沒有懷疑。

後來,驕橫跋扈的哥哥高澄因為對皇帝不滿,和幾個心腹密謀廢立之事,結果卻被家奴所殺。高洋得知此事,神色不變,鎮定非常,立刻率兵趕來,把殺死高澄的凶手一一抓獲。此時高澄已死,他卻將此事壓了下來,對皇帝說,自己的哥哥隻是在家奴造反時受了點傷,並不要緊,請皇帝允許自己護送高澄回晉陽養傷。

皇帝本來就對高澄的專橫十分忌憚,現在看到他受了傷,心裏暗暗高興,覺得這下能把權柄收回帝室了,他也看不起高洋,覺得他又笨又傻,難成大器,不會對自己構成威脅。

令人出乎意料的是,高洋一回到晉陽,就表現出了很強的政治才能。他召集那裏的官員布置政事,推行各項改革,革除弊政,不到一年的時間,就把晉陽治理得欣欣向榮,安定富庶。以前那些看不起他的人都感到十分驚訝。這時,高洋看到內外已經安定下來,才宣布高澄已經去世,為之發喪。由於他平時表現十分低調,皇帝認為他沒有野心,就讓他接替了哥哥的職務,任命他為大丞相,總管中外諸軍。

然而皇帝低估了高洋的能力和野心。幾個月後,高洋就率軍進攻國都,逼皇帝禪位。東魏皇帝沒有想到這個昔日人們眼中的傻小子會做到這一點,驚得目瞪口呆,但也無可奈何,隻好交出了王位。高洋即位為帝,建立了北齊,是為齊文宣帝。後來,西魏的宇文泰聽到高洋篡位,借興義師的名義進攻北齊。高洋親自督兵出戰,宇文泰看到北齊軍容嚴整,不禁歎息道:“高歡有這樣的兒子,真是雖死而無憾了。”於是不敢繼續作戰,引軍西還。

當父親表示出對高洋的偏愛,引起了他大權在握的哥哥不滿時,高洋的地位是十分危險的。這時,他冷靜的審時度勢,采取了低調的態度,韜光養晦,所有的人都不相信他的才能,包括他的哥哥。但是他卻以無比的毅力,對各種屈辱加以忍耐,最終獲得了成功,成為了一匹令人吃驚的黑馬。而他高調的哥哥高澄,則因為過於驕橫張揚,最後落得一個被刺身死的結局。所以,保持低調是一種明智的選擇,即使擁有優勢的地位,低調也可以避免過於引人注目,而當處於劣勢的時候,就更是一種對於自己的保護。

3.能屈能伸才是真龍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在《易經》中,龍是“變化無常,隱現不測”的,《易經》中的乾卦,就全部取象於龍,其中,既有“飛龍在天”的張揚,也有“潛龍勿用”的隱忍。龍這個意象代表了一種能屈能伸的精神。當周圍的環境對自己不利,處於劣勢的時候,要能夠暫時屈服。這並不是放棄,也不退縮,而是以此審時度勢,積蓄力量,以圖再起。不能一味的高調,而要根據環境的變化,采用不同的對策,如果處於不利的環境,就要保持低調,暫時屈服,使自己的力量得以存在,等待有利時機。

隋朝末年,由於隋煬帝的暴政,引起了各地的農民起義,天下陷於一片混亂之中,各路豪傑紛紛而起,北方的突厥也趁勢南下搶掠。李淵作為隋朝的官員鎮守太原,奉朝廷的命令剿除盜賊。這個時候,突厥用數萬騎兵攻打太原,李淵遣部將率軍出戰,幾乎全軍覆沒。後來還是巧使疑兵之計,才勉強令突厥退兵。而寇盜劉武周又在李淵分身無術的情況下,搶占了他所防守的隋煬帝的離宮汾陽宮,擄走了其中的美女珠寶,獻給了突厥可汗。突厥可汗大喜,就封劉武周為定楊可汗。其他各路強賊看到可以取得突厥的支持,就紛紛起兵鬧事,使李淵防不勝防,腹背受敵,隨時都有被隋煬帝處罰的危險。

這個時候,手下人都勸李淵和突厥決一死戰。可李淵沒有同意。他經過深思熟慮,知道現在天下大亂,隋朝已經失去了人心,他也有了進兵中原,取代隋朝的念頭。如果要起兵,太原雖然是軍事重鎮,但畢竟地處一隅,並非理想的根據地。所以,還應該西下進入關中。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太原也是萬萬不能失去的。可自己手下兵將不多,又要防備盜賊,又要應付突厥,想守住太原根本不可能,隻有先想辦法,穩住突厥,才能保證太原的穩固,為自己的西進打下堅實的基礎。

因此,李淵決定暫時對突厥采取低調的態度。他向突厥稱臣,還主動向突厥提出了和親的建議。又向突厥可汗獻上了大量的美女珠寶,還和他約定,將來攻克中原之後,自己隻要土地,美女珠寶盡歸突厥可汗。他與突厥可汗書信來往的時候用的都是臣下身份的“啟”而不是平等身份的“書”,甚至對突厥可汗派遣的普通使者都能夠納頭禮拜,絲毫沒有麵子上的顧慮,完完全全地表現出了臣下的身份。唯利是圖的突厥可汗十分高興,果然與李淵修好,這樣就斬斷了劉武周的臂助,讓李淵西進長安的時候不至於後方起火,失去太原。在李淵從太原進入長安這最艱難的一段日子裏,他隻需要留下三子李元吉率領少量的兵馬留守太原,不用再擔心突厥前來進犯,使李元吉能夠治理好太原,為前線提供充分的後勤保障。後來劉武周雖然攻下了太原,但是李淵在長安的根基已固,再沒有初起兵時的後顧之憂了。不但如此,突厥可汗還把大量的騎兵、糧草提供給他,這使得李淵能夠組建起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進行西征,而力量強大起來的李淵很快奪下了不少地盤。

李淵的勢力變得強大起來,這時,有人勸他結束與突厥的屈辱之盟,但李淵沒有答應。他知道自己的力量雖然有所提高,但還沒有完成統一,現在和突厥決裂為時過早,於是他依然和突厥交好,一直保障了北方的安寧。

後來,李淵建立了唐朝,唐朝的國力不斷強大,到了他的兒子李世民為帝的時候,終於生擒了突厥的頡利可汗,洗刷了當年的恥辱。

如果李淵在戰敗的時候和突厥決一死戰,以他微弱的兵力,肯定會被打得大敗,也許連身家性命也保不住。如果他剛剛強盛起來,就急著起兵向突厥複仇,那北方地區定會陷入一片戰火之中,自己的力量也會在不斷廝殺中變得衰敗,無力出兵平定南方,唐朝的統一還要晚上許多年。如果他在國家初步安定的時候,就廢除與突厥的盟約,則會使好不容易穩定下來的社會又卷入戰亂的紛擾,不可能有後來的大唐盛世了。李淵正是深深地明白低調的重要性,在力量不足的時候選擇了屈服,不計較一時的區區名利,才能成就長久的帝業。後來國力強盛,一舉洗刷了當年臣服突厥的羞辱。所以,能屈能伸才是真龍,低調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手段。

4.低調的人離成功最近

成功是每一個人都渴望的。但怎樣才離成功最近呢?是采取種種高調張揚的手法去奪取嗎?不得不承認,這種手法有時的確可以收到成效。這就使許多人更加確信隻有高調才可以成功,於是,就更加致力於用各種高調的手段去奪取成功,往往因此弄得自己心力交瘁,筋疲力盡。但是,真正偉大的成就,卻不是可以用這種高調張揚的手段奪取到的,隻有那些低調的人,才能最終取得成功。能夠看到這一點,需要有長遠的眼光,更需要有持久的耐心。低調,看似是一種迂回的方式,事實上卻離成功最近。

東漢的鄧太後就是一個用低調取得成功的人。她是東漢和帝的皇後,名叫鄧綏。她出身高門,祖父是建立東漢的功臣,母親還是漢光武帝皇後的侄女。她從小博學知書,善解人意,十二歲的時候,被選入漢和帝的後宮。但那時她的父親去世,她要守喪,所以暫時沒有入宮。這時入選的女子中有一位陰氏,貌美聰慧,深受漢和帝的寵愛,就被立為皇後。

三年之後,鄧綏守喪期滿進宮。她芳齡十六,性格嫻靜,身材修長,肌膚若雪,秀骨姍姍,見過她的人都覺得是仙女。漢和帝的六千後宮粉黛,一時間被鄧綏比得失去了顏色。漢和帝一見驚豔,對她十分寵愛。不過,鄧綏雖然豔絕後宮,又深受皇帝寵愛,卻並不因此自傲,而能保持低調的心態。她深明事理,善解人意,又自製極嚴,事事謹慎,一切行動均遵循禮法,不但對陰皇後十分恭敬,就是對待那些宮女、內侍們也很是體貼,因此,宮中經常有人讚揚她的品德,都對她有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