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漢和帝的陰皇後卻對她十分嫉妒。雖然鄧綏對她禮數不缺,極其恭敬。可陰皇後覺得她獨得皇帝寵愛,在宮中的人望也遠遠高於自己,就暗中把她視為仇敵。對此,鄧綏並不和她計較,卻更加小心謹慎。她平時穿的衣服,若偶爾與陰皇後穿的是同一種顏色,她便立刻換掉;有時與陰皇後同時進見和帝,她一定不與陰皇後並行,隻是在側麵坐下,顯出低人一等的樣子;每次和帝有所發問,她也等到陰皇後先說完才開口,不和陰皇後同時說話;對於陰皇後的命令,不管對錯與否,她絕不推脫怠慢,都很認真地聽從。她見和帝對自己日見寵愛,對陰皇後卻日益冷淡,心中很不安寧。每當和帝想在她那裏留宿,她就推說身體不適,勸和帝去陰皇後那裏。和帝也讚賞她的涵養,對她這種的委曲求全而感慨,覺得這是太難為她了。因此對她更加寵愛。
後來鄧綏偶然生了病,和帝十分關心,常常讓鄧氏家屬前來探望、照顧,並且破例允許他們自由往來,不限時日。鄧綏卻屢次勸諫說:“皇宮重地,卻讓外戚久留。上會讓陛下蒙受偏愛的嫌疑,下也會讓人覺得賤妾太不知足。還是請陛下令我的親戚們回去吧。”漢和帝很讚歎她的深自抑損,勸慰她說,你的親戚我何必要提防呢。對她越加寵幸,暗暗有了立她為皇後的心思。
這時,漢和帝得了痢疾,久久臥床,一直沒有痊愈,過了一段時間,反而更加嚴重起來,大家都以為皇帝沒有希望了,鄧綏日日祈禱上蒼保佑和帝早日康複。可陰皇後見和帝垂危,卻暗自慶幸有了報複她的機會。陰皇後密語左右:“我若得誌,一定將鄧氏滿門抄斬。”鄧綏聽說此事,覺得自己既然受到了皇後如此憎恨,皇上又病勢沉重,肯定難逃將來的厄運,還不如現在就自殺的好。左右的侍從奪下了她的毒藥,騙她說皇帝病好了。鄧綏這才沒有自殺,不久和帝的病真的漸漸好了,得知此事,就越發憎惡陰皇後,對鄧綏則更加憐愛了。
陰皇後想方設法的要除掉鄧綏。她和外祖母悄悄計議,暗行巫盅,讓巫師咒死鄧綏以泄恨。後來此事被人告發,漢和帝下令將這些人逮捕,嚴刑拷問,他們承認了巫蠱詛咒的事實。本來漢和帝就看陰皇後不順眼很久了,又發生了這樣的事,便要下旨立刻把她廢掉,冊立鄧綏為皇後。鄧綏再三謙讓,最終才接受。
後來,漢和帝去世,鄧綏成了皇太後。她先後迎立殤帝、安帝,臨朝執政十六年。她胸懷豁達,治國有方,在位期間力行節儉,反對腐敗,體恤民情,為民減負,在當時有口皆碑。
鄧綏最後得以成為漢和帝的皇後,和她一貫低調的做法是分不開的。正因為她謙虛謹慎,一直委曲求全,才得到了漢和帝的由衷讚賞。反觀陰皇後,卻一味高調,隻會想用各種方法除掉情敵,卻徒惹漢和帝厭惡,而她在和帝病重時的那一番報仇的話,更是顯得招搖,最後,更是把自己賠了進去。而鄧綏則始終保持低調,最終取得了成功。不但做了皇後,而且成為了皇太後,還把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自己也獲得了很高的聲望。比起陰皇後最終被廢的命運,好壞不可以道裏計。所以,堅持低調,並不是離成功更遠,而是離成功更近。
5.弓越彎才能射得越遠
也許在很多人看來,低調意味著一種安於平淡,沒有什麼追求的生活態度。這樣的生活態度是絕對不會取得成功的。其實,低調絕對不是意味著讓人沒有理想,沒有追求。事實上,采取低調處世的人往往才最明白自己要的是什麼。他們對自己的目標已經深思熟慮,要用最快捷的手段達到這一目的。低調處世,無疑會使他們在走向自己目標的路上減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弓越彎射得越遠。真正成功的人,當他保持低調的平淡時,也肯定不同於一般庸碌之人的平庸,而是由此到達那些高調張揚的人所不能達到的巔峰位置。
謝安是晉朝人,出身名門望族,他的祖父謝衡以儒學而名滿天下,官至國子祭酒。父親謝裒,官至太常卿。謝安少年時就很有名氣,東晉初年的不少名士如王導、桓彝等人都很器重他。謝安思想敏銳深刻,風度優雅,舉止沉著鎮定,而且能寫一手漂亮的行書。謝安從不想憑借出身和名望獲得高官厚祿。朝廷先征召他入司徒府,接著又任命他為佐著作郎,都被他以身體上有疾病給推辭掉了。後來,謝安幹脆隱居到了會稽的東山,與王羲之、支道林、許詢等人遊玩於山水之間,不願當官。當時的揚州刺史庾冰仰慕謝安,好幾次命郡縣官吏催逼,謝安不得已勉強應召。隻過了一個多月,他又辭職回到了會稽;後來,朝廷又曾多次征召,他仍一一回絕。這引起了很多大臣的不滿,紛紛上書要求永遠不讓謝安做官,朝廷考慮了各方麵的利害關係後,沒有答應。
謝萬是謝安的弟弟,也很有才氣,仕途通達,頗有名氣,隻是器度不如謝安,經常自我炫耀。公元358年,謝安的哥哥謝奕去世,謝萬被任命為西中郎將,監司、豫、冀、並四州諸軍事,兼任豫州刺史。然而謝萬卻不善統兵作戰,受命北征時仍然隻知自命清高,不知撫慰部將。謝安對弟弟的做法很是憂慮,對他說:“你身為元帥,應該經常和各個將領交交心,來獲得他們的擁護。像你這樣傲慢,怎麼能夠做大事呢?”謝萬聽了哥哥的話,召集了諸將,可是平時滔滔不絕的謝萬竟連一句話都講不出,最後幹脆用手中的鐵如意指著在座的將領說:“諸將都是厲害的兵。”這樣傲慢的話不僅沒有起到撫慰將領的作用,反而使他們更加怨恨。謝安沒有辦法,隻好代替謝萬,親自一個個拜訪諸位將領,加以撫慰,請他們盡力協助謝萬,但這並未能挽救謝萬失敗的命運,損兵折將的謝萬不久就被貶為庶人。
謝奕病死,謝萬被廢,使謝氏家族的權勢受到了很大威脅,終於迫使謝安進入仕途。360年,征西大將軍桓溫邀請謝安擔任自己帳下的司馬,他接受了。這件事引起了朝野轟動,還有人嘲諷他此前不願做官的意願,而謝安毫不介意。桓溫卻十分興奮,一次謝安去他家做客,告辭後,桓溫竟然自豪地對手下人說:“你們以前見過我有這樣的客人嗎?”
鹹安二年(372),簡文帝即位不到一年就死去,太子司馬曜即位,是為孝武帝。桓溫原以為簡文帝會把皇位傳給自己,大失所望,便以進京祭奠簡文帝為由,率軍來到建康城外,準備殺大臣以立威。他在新亭預先埋伏了兵士,下令召見謝安和王坦之。王坦之非常害怕,問謝安怎麼辦,謝安卻神情坦然地說:“晉的存亡,就在此次一行了。”王坦之隻好硬著頭皮與謝安一起去。他們出城來到桓溫營帳,王坦之十分緊張,汗流浹背,把衣衫都沾濕了,手中的笏板也拿倒了。而謝安卻從容不迫,就座後神色自若地對桓溫說:“我聽說有道的諸侯隻是設守衛在四方,您又何必在幕後埋伏士兵呢?”桓溫聽後很尷尬,隻好下令撤除了埋伏。由於謝安的機智和鎮定,桓溫始終沒敢對二人下手,不久就退回了姑孰,這場迫在眉睫的危機被謝安從容化解了。
383年,前秦苻堅率軍南下,想要吞滅東晉,一統天下。建康城裏一片恐慌,謝安還是那樣鎮定自若,以征討大都督的身份負責軍事。桓衝擔心建康的安危,派三千精銳兵馬前來協助保衛京師,被謝安拒絕了。謝玄也心中忐忑,臨行前向謝安詢問對策,謝安隻答了一句:“我已經安排好了。”便絕口不談軍事。
淝水之戰後,當晉軍大敗前秦的捷報送到謝安手中時,他正與客人下棋。他看完捷報,隨手放在座位旁,不動聲色地繼續下棋。客人忍不住問他,他隻是淡淡地說:“沒什麼,已經打敗敵人了。”直到下完了棋,客人告辭後,謝安才抑不住心中的喜悅,進入內室,手舞足蹈起來,把木屐底上的屐齒都弄斷了。
謝安低調,並不是說沒有自己的追求,而是為了達到長遠目標的有效手段。這種低調的態度為他贏得了很多人的尊敬和擁護,對於他能登上高位很有幫助。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是這樣,采取高調張揚的態度,隻能得到一些眼前的好處,而低調的長遠經營,才能達到一個重大的目標。
6.勝利時要小心失敗
成功總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不少人取得勝利之後,就開始得意洋洋起來,對自己的行為不再加以檢點。可正應了一句老話:樂極生悲。這樣高調的表現反而讓自己不久就遭遇到了各種挫折,從而走到了勝利的反麵。這樣的例子在曆史上可以說是舉不勝舉。盡管如此,再犯者卻仍然是前仆後繼。這就要求我們對勝利保持一份平常的心態,能夠做到居安思危。有了這種心態,行為自然就會低調起來,從而使勝利的成果能夠得到長久的保持。
魏人範雎做秦國國相,為秦國的強大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後來秦王慢慢疏遠了範雎,形成君臣猜忌的局麵。燕國辯士蔡澤到秦國後,讓人到處宣揚自己的才幹,聲稱見到秦王後一定要奪去範雎的相位。
範雎聽說後非常氣惱,他派人找來蔡澤,責問道:“聽說你要奪我的相位,有這事嗎?”“有啊!”“你有何本領,這樣自信呢?”蔡澤列舉秦孝公時的商鞅、楚悼王時的吳起、越勾踐時的文種三人忠誠不貳最後被殺的事,和眼前範雎的處境作了比較,暗示他急流勇退。
範雎聽到這兒,對他很敬佩,拋卻前怨,拜為座上客。後範雎推薦蔡澤做了國相,自己則急流勇退保命終身。
相比於範雎的明智與低調,著名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就不那麼聰明了。
李自成是明末的農民起義軍領袖。他能征善戰,屢次打敗前來征討的明軍。他率領農民軍攻入北京,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而死,明朝滅亡。農民軍取得了極大的勝利。
李自成在進入北京之初,不少明朝官員都對農民軍持觀望態度。李自成卻認為這些前明官員都是貪官汙吏,於是訂出一條“追贓助餉”的政策。隻要是官員,不論所任何職,都得拿出家產來充當軍費。如果不交,或交的數額不夠,就要打板子,直到交夠為止。此舉固然能夠懲治那些貪官,但一些清廉的官員也無辜受害,不得不想方設法地找出“贓款”來。而且,這種行為使新政權在前明官員中大大失去了號召力,把他們推到了自己的敵對立場上來,農民軍由此變得孤立起來。
李自成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還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對這些隱藏的危機毫無所知。農民軍的紀律本來不錯,所以能取得不斷成功。可是入城之後,大家既然已經坐定了天下,就開始發起財來。那些從前明官員那裏搜刮來的“贓款”,就這樣做了農民軍的“軍餉”。據記載,當時大順軍自將軍至戰士各有私囊,多的有千餘金,少的也有三四百金。此外,由於對軍隊的管束不再嚴格。這些人在搜刮“貪官”之餘,也會到民間找尋一二,這樣,就不免波及到了普通百姓。此時,大順軍攻占北京取代明朝後,處於四麵受敵的被動地位,特別是北麵的清國和江南的明室殘餘,構成了夾擊大順的嚴重形勢。但李自成此時卻忙著為自己做皇帝的登基大典準備,早已把嚴重的敵情置之度外。
明朝有個大官吳襄被李自成手下的大將劉宗敏抄了家產,逮捕起來追贓。有人提醒李自成說,吳襄的兒子吳三桂是明朝的山海關總兵,手下還有幾十萬大軍。如果把吳三桂招降,就解除了北麵的威脅,對於大順政權很有好處。李自成采納了這個意見,讓吳襄給他兒子寫信,勸說他向農民軍投降。
吳三桂收到了父親吳襄的勸降信,猶豫起來,雖然不願意向李自成投降,可深知他的軍隊勇猛善戰,兵力強大,自己絕不是對手。吳三桂又想到北京城內還有家屬財產,也舍不得丟掉。權衡再三,他還是決定先到北京看看再說。
在吳三桂去北京的路上,遇到了幾個從北京逃出來的人。吳三桂找來幾個人詢問情況。得知父親吳襄已經被抓了起來,家產也全都讓農民軍抄走了,便恨得咬牙切齒。後來,又聽說他最寵愛的小妾陳圓圓也被李自成手下的劉宗敏搶去,更是氣憤難平。當即命令軍隊退回山海關,發誓和李自成勢不兩立。
吳三桂自知不是李自成的對手,於是向原是自己敵人的清朝借兵,使清軍得以長驅直入作為北方屏障的山海關。李自成率軍抵敵。但農民軍在北京一心“發財”,戰鬥力已經大不如以前,再加上吳三桂有清軍相助。於是,李自成兵敗,不得不退出北京,而清朝則坐收漁翁之利,得以占據北京,最後統一中國,建立了一個新的王朝。
三百年後,郭沫若有感李自成的失敗,寫過一篇《甲申三百年祭》,曾經成為中國共產黨整風學習的重要材料。後來,當毛澤東從西柏坡到北京的時候,還特地強調:我們不做李自成。李自成的功敗垂成,和他在取得勝利之後的得意忘形有很大關係。正是因為太過得意,才使他不能對眼前的形勢做正確分析,把許多本來可以爭取的力量都變成了自己的敵人,使自己的地位一天天孤立起來,最後以失敗而告終。所以,即使我們取得勝利,也不能因此得意高調,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低調做人,這樣才能避免樂極生悲的後果。
7.退讓是為了更大的成功
退讓是一種低姿態,如果在一些問題上適當退讓,不但會讓自己占據有利位置,更會博得以後的大成功。才智超群的人廣博豁達,自然不會急躁、輕狂。豐富的知識使得他們的思想深沉,涵養有素,懂得低調做人。
1945年日寇投降時,粟裕的部隊發展到幾萬人,建立了廣大的解放區。10月,中央任命他為蘇皖軍區司令,張鼎丞為副司令。粟裕接到電報後,對中央的任命深感不安,便向中央和華中局發了電報,請求由張鼎丞任司令,自己為副職。隔了一段時間沒有收到中央和華中局的複電,他當機立斷,命令業務部門暫不發任命文件,自己又向中央發了封加急電報,詳述了自己要求改任的理由:張鼎丞是前輩,資格能力均超過了自己,戰功卓著,政策水平高,聲望更高,理應以張為司令。中央認為粟裕從大局出發,深謀遠慮,句句在理,便同意了他的要求,改變了原先的任命。
1948年5月,中央提出讓粟裕率華東野戰軍三個縱隊渡江作戰,開辟根據地,調動蔣軍南撤,以減輕中原戰場的壓力。粟裕經仔細考慮後,提出在中原大決戰的設想,不應抽調兵力去江南,中央接受了他的意見。鑒於粟裕對淮海戰役的設想步驟比別人早,準備也早,中央又決定調陳毅和鄧子恢到中原局和中原軍區工作,由粟裕擔任華東野戰軍和華東軍區的司令、政委。粟裕又一次提出請求,他從華野的具體情況出發,認為華野離不開陳毅,陳毅也離不開華野,自己願居副職。毛澤東接受了他的請求,又從中原大決戰的需要出發,讓陳毅繼續任華野司令兼政委,但去中原局負責協調華野和中野的工作,粟裕任華野代司令員兼代政委,統一指揮華野參加淮海戰役的作戰。
在職位高低上的謙讓體現了粟裕的風格。高風亮節和獨具慧眼的戰略目光體現了粟裕將軍的完美人格,更體現了中國人傳統的美德。居功不傲,謙讓禪賢,正應是共產黨人所具備的品德。
立身處世,事事都須謹慎,不能隻進不退,更不能居功自傲。
王導是東晉初期傑出的政治家,西晉滅吳後,司馬睿為安東將軍初到建康,南方士族都不理他。王導為了要在吳境建立以北方士族為骨幹的東晉朝,必須先樹立司馬睿的威信。他精心安排朝見司馬睿的儀式,非常威嚴,南方士族都敬服拜於道左,司馬睿威信大增,王導也因此備受寵信。司馬睿登上皇帝寶座後,為感激王導輔佐,多次請王導與他一起接受群臣們的朝賀,王導固辭不就,因而更得司馬睿的倚重。322年,王導堂兄王敦認為司馬睿遠賢近佞,要起兵討伐,另立新主,王導不從,王敦隻得作罷。323年,晉明帝司馬紹繼位,王敦派其兄王含進攻建康,要推翻司馬氏自立,王導言辭討伐,又用計打敗王含,保住了司馬氏政權,從而進位太保。他功成不居,不坐禦床,深得各朝皇帝的信任和大臣的擁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