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低調做人是最成功的求勝方法(3 / 3)

王導深明退讓之道。他為了家族和利益,自己不居功,在家族中有人想造反的情況下,居然能全身而退,依舊榮虛不衰,以至於民間流傳著“王與馬,共天下”的民謠。這就是王導退讓的結果。如果他也驕橫跋扈的話,也不會風光太久。

8.主動低頭才有抬頭日

暫時的低頭,不是一味的低姿態,而是韜光養晦、蓄勢待發的休整,是為了出擊的必要手段。眾所周知,拳頭隻有先縮回來才有可能更有力地回擊出去,為人也是一樣,表麵上可能是吃了一點虧,但是從長遠利益看來,這種犧牲卻是十分值得的。所謂低頭才有抬頭日,便是說今日的低頭才會造就明日的揚眉吐氣。人的眼光應當放得長遠一點,不爭蠅頭小利,也不爭一時之氣,能屈能伸方是大丈夫所為,這樣的人才是能夠做大事的人。凡事斤斤計較,逞一時之勇,終會落於人後,沒有出息。臥薪嚐膽,雖不是常人能夠做到,也不妨以此為楷模,大將之風由此得之。

西方中世紀的神權高於王權,最高權威是教皇,他淩駕於各國國王之上,具有無限的權力。

1076年,德意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與教皇格裏高利爭權奪利,發展到了勢不兩立的地步。亨利早想擺脫羅馬教廷的控製,獲得更多的獨立性;教皇則想加強控製,把亨利所有的自主權都剝奪殆盡。亨利召集德國境內各教區的主教們開了一個宗教會議,宣布廢除格裏高利的教皇職位;而格裏高利則在羅馬的拉特蘭諾宮召開了一個全基督教會的會議,宜布驅逐亨利出教。“開除出教”是一種最令人害怕的懲罰,它等於宣布剝奪了一個人的一切社會地位和社會關係,甚至生命。當時亨利四世的國內基礎並不穩固,教皇的號召力非常之大,一時間德國內外反亨利力量聲勢震天,特別是德國境內的大大小小的封建主都興兵造反,向亨利的王位發起了挑戰。

亨利麵對危局,被迫妥協。1077年1月,亨利身穿破衣,隻帶著兩個隨從,騎著毛驢,冒著嚴寒,翻山越嶺,千裏迢迢前往羅馬,向教皇請罪懺悔。格裏高利故意不予理睬,在亨利到達之前躲到了遠離羅馬的卡諾莎行宮。亨利沒有辦法,隻好又前往卡諾莎拜見教皇。到了卡諾莎後,教皇緊閉城堡大門,不讓亨利進入。當時大雪紛飛,天寒地凍,身為帝王之尊的亨利屈膝脫帽,一直在雪地上跪了三天三夜,教皇才開門相迎,饒恕了他,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卡諾莎之行”。

表麵上看,是教皇格裏高利贏得了勝利,但實際上,恰恰是他自己救了搖搖欲墜的亨利四世。他使得眾多追隨者大為失望,而亨利恢複了教籍,保住帝位返回德國後,集中精力整治內部,然後派兵把封建主各個擊破,並剝奪了他們的爵位和封邑,曾一度危及他王位的內部反抗勢力被逐一消滅。

在陣腳穩固之後,亨利立即發兵進攻羅馬,以報跪求之辱。格裏高利再施“撒手鐧”——開除教籍,但這回卻完全失策了。原來的支持者已被除滅,中間派在“卡諾莎之行”後已不敢信任教皇,紛紛投靠亨利四世。亨利四世強兵壓迫,所向披靡,格裏高利棄城而逃,最後客死他鄉。

亨利四世就是典型的先低頭後抬頭的智者。低頭不是永遠的比別人弱下去,而是在此期間集聚力量,準備再一次地出擊。低頭才有抬頭日,就是這個道理。

9.太惹人注意也會有代價

渴望受人關注也許是人的本能。剛生下來的嬰兒,就會用哭鬧來吸引父母的注意。隨著漸漸長大,渴望受人關注的地方也越來越多。而且,自己的優勢受到關注,也會使自己在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然而,萬眾矚目也不一定都是好事,有時候,別人的注意往往會帶來不必要的困擾。為了引人注目而采取的高調行為,反而會給自己的工作生活帶來不利影響。所以,保持低調也是必要的,不要把所有的眼光都吸引到自己的身上,也是一個聰明的辦法。

據說魏晉時期的美男子衛玠因為相貌過於俊美,所以每當他一出門,很多慕名而來的女子都圍著他看,人山人海,盛況空前,最後竟把這個身體羸弱的帥哥給“看殺”了。當然,這或許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但是,受到過分的關注絕對不是一件好事,一個人本來擁有的優勢,也可能在這種高調的重視下不斷消失,吸引眼球的結果是得到一時的榮耀,卻往往要付出一生的代價。不過,很多人也許看不到這種榮耀背後潛藏的危險,還是沉迷在一時高調所帶來的成就上了。

神童方仲永的故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這個五歲的孩子十分聰明,盡管沒有上過一天學,甚至從來都沒有見過文具,但卻能寫出一首很不錯的詩來。引來了人家的關注,也給他的父親帶來了不少好處,天天帶著他到各處“展示”。結果,這種高調的炫耀使一個神童最終變成了庸才。所以,不要總是吸引別人的注意,保持低調,才是一種富有智慧的做法。

漢代淮南王劉安和河間獻王劉德的例子也能說明這一點。淮南王劉安博學多才,不像一般的皇室子弟那樣沉迷於酒色,隻會鬥雞走狗。他喜歡讀書治學,學藝彈琴,又喜歡交遊賓客。他曾經招募賓客、術士達數千人,讓他們在淮南王府從事講學、煉丹之事,又把自己和學者們的討論彙編成書,就是《淮南子》。後來劉安把此書獻給漢武帝,很受武帝的欣賞,曾召他到長安,要他寫《離騷傳》。劉安才思敏捷,據說武帝清晨下令,他在吃早飯時就把《離騷傳》寫好了,武帝看後,稱賞不已。

但是,這種名聲並沒有給劉安帶來好處。正是這種成就和周圍賓客、大臣們對他的讚揚,使他的權欲和野心膨脹起來。漢武帝因為他名聲很大,一直對他頗為“關注”,後來有人向漢武帝報告淮南王謀反,漢武帝就派兵去討伐,劉安知道這個消息,自殺身亡。他死後,淮南國也被漢武帝廢除。

河間獻王劉德也十分好學。不過和劉安不同,他更喜歡的是儒家學說。他召集了許多儒生到王府,共同討論經典,還訂正了很多經書,因此名聲很大。後來,漢武帝召見他,問他不少關於經典和治國的問題,他都對答如流。漢武帝對他有些不放心,對他說:“當年商湯憑借著七十裏的封地,周文王憑著一百裏的封地,都取得了天下。現在,王爺你也可以努力一下了。”

劉德一聽,知道漢武帝對自己十分猜忌。於是,他回去以後,表麵上就不再那麼好學刻苦,開始韜光養晦,避免了漢武帝的注意,最後得以善終,他的國家也能繼續傳下去。

由此看來,受到過分的關注並不是一件好事。采取低調態度,避免讓自己受到萬人矚目,也許反而是一種更加有策略的生存方式。這麼做並不是甘於平庸,而是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因為在眾人關注的目光中,不但有讚賞,也可能會有嫉妒和仇恨。把自己置身於這樣的焦點之下,就要花費不少精力來應付,沒有時間來做真正要做的事情了。而且在低調的情況下,還能把周圍的形勢分析得更加清楚,而不至於被萬人矚目的光華迷惑了雙眼,使自己頭腦不清,做出錯誤的判斷。這不但是在危急的情況下保存自己的手段,也是在職場中必須掌握的人與人相處的藝術。

低調做人,不要過度引人注意,還可以避免把自己的心理能量浪費在無謂的人際鬥爭中。即使你認為自己滿腹才華,即使你認為自己的能力比別人要強,也要學會藏拙,這是一種能量的內斂,也是保護自己的有效手段。不卷進是非、不招人嫌、不招人嫉、不動聲色地把自己要做的事情做好,這才是最最重要的事情。所以,當你的成果一時不被關注,也不要抱怨自己懷才不遇,不要抱怨自己的功勞成了別人的功績,不要招搖過市,那種高調隻是膚淺的行為。每一份努力都不會白費,唯有腳踏實地工作才是牢靠的。以自己的修養與才識把事情做得充實有致而又聲色不露,沉著而沒有張揚之氣。這樣的低調做人,一定會帶來更大的成功。

10.示弱是為了圖強

鋒芒畢露,在人生的戰場上來說,不是一個很好的籌碼。我們在過度暴露自己優點的同時,缺點也會被別人看得一清二楚。隻有隱藏自己的實力,才能在戰場上出其不意,獲得成功。如果在一開始就讓別人把自己的底牌看了個遍,在交手之時便沒有了回旋的餘地,連防守的機會都失去了,隻能任人宰割。如果把鋒芒藏在背後,放低姿態,低調為人,反而能夠韜光養晦,等待機會,厚積薄發,進而一舉擊敗對手,大勝而歸。

19世紀中葉,英國資本主義工業迅速發展,當時有一家公司從事棉紡工業,產品流向世界各地。這引起了日本同行的注意。

這家公司位於一條熱鬧的大街旁。每到中午,公司職工都到對麵唯一的一家餐館吃午飯。

不久,這家餐館附近又新開了一家餐館,館內的管理服務人員清一色都是日本人。餐館一開業就十分惹人注意。它不僅價格比英國館子便宜,而且味道鮮美,服務態度極佳。那些英國職工慕名前來,漸漸地把就餐重心移向了這家日本餐館。有時,某些職工沒帶錢,也可以先賒賬,並同樣受到熱情的招待。久而久之,搞得人緣極好。

幾年後的一天,這家餐館突然倒閉,理由是由於出售的飯菜價格低廉、成本高而引起虧損。這家餐館的經理和堂倌揚言“無錢回國”,並通過那些常來光顧的吃客——一些工程師及高級職員,請他們說情,協助謀求職業,以便籌集路費返回家園。

由於這些高級職員平時受到日本堂館的“特殊照顧”,對於他們格外同情,因此都極力向公司推薦。起初,公司也相當謹慎,但經不住高級職員的屢次擔保,最後不得不鬆口了。但是規定:所有進廠工作的日本人不許進車間,隻許在車間外麵做做粗裝工,如推筒管、運袋皮、裝紗等,隻要一到車間門口,就由英國人接管。

經過一個時期的緊張觀察,公司管理人員發現這些日本人忠實可靠、幹活賣力,並無任何可疑之處,警戒慢慢地消除了。過了一段時間,這些日本人不僅能自由地進入各車間,而且有的還被安排到技術部門工作。

可是,公司裏的上上下下做夢也沒有想到,這家日本餐館的全體人員都是日本第一流的紡織專家。他們一邊默默工作,一邊把英國紡織機的先進設備部件、結構及作用等,都牢牢記在心裏。

若幹年後,日本人聲稱已積蓄了一筆款子並準備回家。他們順利地辦好了出國護照,啟程返回日本。回國後,他們經過幾年的艱苦奮鬥,設計出一套在當時來說相當先進的紡織機械。從此以後,日本的紡織工業出現了一次大飛躍。

每一個人都不可能永遠是強者。麵對不可戰勝的強大勢力,處於弱勢的我們不妨采取守勢,暫時臥倒。這樣做並不是怯懦,更不是屈服,正如大仲馬在《基度山恩仇記》中所說:“等待,這是一個奧秘——卑屈的懦夫用它遮羞,堅強的巨人把他作為跳板。”這樣低調的行為會帶來積聚力量的時間,使我們能夠再度站起來,取得成功。

清朝的建立者努爾哈赤,出身建州女真的貴族家庭。他的祖父覺昌安和父親塔克世都是建州女真的貴族,被明朝封為建州左衛的官員。那時建州女真有好幾個部落,彼此攻擊,仇殺不已。明朝的遼東總兵李成梁就利用建州各部的矛盾來加強統治。建州女真部有個土倫城的城主尼堪外蘭,對李成梁畢恭畢敬,不時上貢,借明朝邊官之力稱霸滿洲。一次,他帶引明軍攻打古勒寨城主阿台。阿台的妻子是覺昌安的孫女。覺昌安得知此事,帶著兒子塔克世到古勒寨去探望孫女。正碰上明軍攻打古勒寨,覺昌安和塔克世在混戰中都被明軍殺害。噩耗傳來,年方二十五歲的努爾哈赤本想起兵為祖父和父親報仇,但勢孤力單,根本不可能與擁兵百萬的大明皇帝交鋒。於是,他隻好把仇恨集中到尼堪外蘭身上,向明朝官吏請求把尼堪外蘭交給他。這一請求惹惱了驕橫跋扈的明朝邊將,被視為無理取鬧,一口拒絕,隻肯把他祖父和父親的遺體還給他,卻不肯交出尼堪外蘭,反而令尼堪外蘭為“滿洲國主”。尼堪外蘭也因為依靠明軍,勢力大增,更加誌得意滿,不可一世。不少女真部落都歸附於他,他竟趁勢逼迫努爾哈赤也來歸附自己,儼然以建州國君自居。麵對這種屈辱,努爾哈赤並沒有讓仇恨衝昏頭腦。他從小就在撫順的互市上接觸了很多漢人,學會了漢文,特別喜歡讀《三國演義》、《水滸》這一類小說。對其中的謀略十分欣賞,用心學習。心機深密的他開始對自己的現狀作了一番冷靜的分析。他深知現在力量弱小,絕對不能和明軍發生對抗。此時明廷念他的祖父、父親無辜而死,就讓他子承父業,做了建州衛都督僉事,他就先對付尼堪外蘭,用祖父留給他的十三副鎧甲起兵,把尼堪外蘭打得狼狽不堪,大敗而逃,明軍怕因此引起更大戰爭,讓他殺了尼堪外蘭。滅掉尼堪外蘭後,努爾哈赤又把目光轉向分裂的女真各部。他知道,隻有女真各部族團結起來,形成一股統一的力量,才有可能對抗明朝軍隊。所以,他先致力於統一女真部族,對於明廷,則采取謙恭的態度,貢賦不止,對於明朝邊將的驕橫無禮,也都一一忍耐了下來。他的聲勢越來越大,過了幾年,就統一了建州女真,引起女真族其他部的恐慌。當時的女真族共有三部,除了建州女真之外,還有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海西女真中的葉赫部勢力最強。看到努爾哈赤力量壯大,感到恐慌,就聯合了女真、蒙古九個部落,結成聯盟,合兵三萬,分三路進攻努爾哈赤。

努爾哈赤不慌不忙,沉著應戰。他以少勝多,把這支聯軍打得大敗。葉赫部不得不派人求和,提出將本部的公主嫁給努爾哈赤為妻。努爾哈赤答應退兵,並就此下了聘禮,向上天滴血盟誓。但是,不久葉赫部就違反了盟約,把公主另許他人,還把已經歸順了努爾哈赤的哈達部拉攏了過來。努爾哈赤當即發兵討伐哈達部,將之打得大敗。但一向對女真持分而治之政策的明廷卻對努爾哈赤施壓,努爾哈赤隻好暫時退兵。

後來,葉赫部將許配給努爾哈赤的公主嫁到蒙古,努爾哈赤發兵來報奪妻之恨。明廷見形勢危急,便多方調兵,並出麵進行調解。努爾哈赤為形勢所迫隻好暫時息兵。努爾哈赤越來越清楚地看到,統一女真各部,已經並不隻是征討葉赫部的問題,而是如何對待明廷的問題。隻要他一出兵攻打葉赫部,就不免要長驅深入到明朝的境內,一定會引起明廷的幹涉。他雖然經過幾年征戰,實力大大增強,但還沒有到能和明廷分庭抗禮的程度。於是,他不得不暫時放棄攻取葉赫部的計劃,先盡力處理和明廷的關係。當時,明廷曾逼迫努爾哈赤退出建州女真部已墾種的地方,不許他們收獲那裏的莊稼,還違反雙方劃定的範圍,說建州女真部越境殺人,強令努爾哈赤交出十人抵命。對於種種無理的行為,努爾哈赤都忍了下來。為了麻痹明朝,他繼續向明朝朝貢稱臣,明朝廷認為努爾哈赤態度恭順,又封他為龍虎將軍。他還多次到北京親自察看明朝政府的虛實。後來,葉赫部又在明廷的支持下進攻努爾哈赤,努爾哈赤給予回擊,大敗葉赫部。此時他已經基本上完成了對女真各部的統一,將之編為八個旗,加強了戰鬥力。力量今非昔比,於是,就召集八旗首領和將士誓師,宣布跟明朝有七件事結下了冤仇,叫做“七大恨”。第一條就是明朝無故挑釁,害死了他的祖父和父親。為了報仇雪恨,他決定起兵征伐明朝。不久就攻下重鎮撫順,接著取得了薩爾滸之戰的勝利。經此一戰,明朝軍隊元氣大傷,不得不對努爾哈赤采取守勢。後來,終於滅亡在清朝的手中。

努爾哈赤的崛起,告訴了我們忍耐的力量。他當年對明廷的屈服,隻不過是采用了臥倒的守勢,並不是忘記了血海深仇,而是以這樣低調的行為避免引起強大明軍的側目,好尋找機會,積蓄力量,以圖再起。事實證明,他的這一策略是十分有效的。一時的臥倒並不是永遠的屈服,這種低調的行為不過是一種手段,當有了強大的力量之後,就會再一次站起來。